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程秋菊  张永福  王琼  姚侠  陈金海 《生物磁学》2011,(24):4902-4904
目的: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对腰硬联合麻醉腰背痛及神经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0例ASA I-II腰联合麻醉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吗啡2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硬膜外腔注射;B组向硬膜外腔注射吗啡2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硬膜外腔注射。术毕两组均行静脉术后镇痛。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72 h的腰背痛及神经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每例患者试穿次数。结果:B组患者术后24,72 h的背痛发生率为11.0%,4.0%,明显低于A组(P〈0.05);穿刺1次和2次及以上背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19.5%,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72h内神经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有效预防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腰背痛,但对神经并发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2.
杨泽艳  吴素凤  蒋淑珍 《生物磁学》2011,(17):3342-3345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80例存在脑损伤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保健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与早期康复训练,定期随访两年,观察比较患儿纠正胎龄40周时神经行为评分(NBNA),智力及运动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纠正胎龄40周NBNA评分为33.04±1.12.对照组NBNA评分为30.95±0.8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DI与PDI指数分别于9月龄始和6月龄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1岁时进行Gesell智力发育检查,干预组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性、语言、个人一社会交往等五个能区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17.5%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2.5%的发生率(P〈0.01)。结论:联合旱期干预治疗可有效促进脑损伤早产儿神经系统功能修复,改善智能及运动发育,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63.
杨何平  张洪武  邓宁 《生物磁学》2011,(17):3322-3324
目的:对比研究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手术与冠状切口联合口腔前庭沟切口手术治疗眶-上颌-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0月-2010年12月眶-上颌-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136例,69例患者行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手术,67例行冠状切口联合口腔前庭沟切口手术,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效果用甲级、乙级和丙级表示。结果:A组治疗效果甲级、乙级、丙级分别为65.2%、30.4%、4.4%,B组治疗效果甲级、乙级、丙级分别为46.3%、29.8%、23.9%,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A组术后并发症少于B组。结论: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手术比冠状切口联合口腔前庭沟切口手术更好地治疗眶-上颌-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能更好地实现颧骨复位。  相似文献   
64.
【背景】豚草已成功入侵广西来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均为豚草的重要专一性天敌,在湖南等地已有效抑制了豚草的扩散蔓延。【方法】为考查2种天敌在广西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于2009年5月24日在广西来宾豚草入侵地区同时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2种天敌释放密度均为1170头.hm-2)。【结果】至2009年8月29日释放区内豚草植株死亡率达98%以上,且天敌迅速向邻近豚草发生区扩散,2种天敌对扩散区豚草的控制率可达50%~60%。【结论与意义】2种天敌对豚草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建议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 口服伊曲康唑200mg/d和特比萘芬250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具有协同、拮抗或无关作用.结果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  相似文献   
66.
郭猛  宋峰  徐春华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4):225-226,251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皮肤病.现对我院2002~2009年35例临床资料完整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5例孢子丝菌病患者为2002~2009年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9岁,平均32岁,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农民21例(60.0%),工人8例(22.9%,其中3例为水道工,4例为园林工),中小学生4例(11.4%),学龄前儿童2例(5.7%);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 a,平均6个月;发病前曾有明确的外伤史者15例(42.9%),7例述因瘙痒性皮肤病而经常搔抓身体,但否认有抓破,3例近期曾有疖肿、丹毒、脓疱病等友肤感染史.  相似文献   
67.
铅锌镉联合染毒及营养干预对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铅锌镉联合染毒对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及营养干预对其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SPF级初断乳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染毒组和干预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铅锌镉联合染毒液及染毒后以营养干预液灌胃28天和56天之后,检测其血液系统中五元素和血细胞的指标。结果:染毒组较对照组大鼠血铜、血锌含量高,血钙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血铜含量高于干预组,血钙含量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均高于染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WBC)计数高于染毒组、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镉对大鼠血铜、血钙、血锌水平有影响;综合营养干预对重金属元素造成的血液系统损伤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血液系统有一定的保护及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8.
以不结球白菜抗小菜蛾材料508为母本(P1)、以感虫材料114为父本(P2)构建了包括P1、P2、F1、F2、BC1P1和BC1P2的6个世代群体,通过人工网室鏊定各世代群体的抗虫性,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析法分析了不结球白菜抗虫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508×114组合中,感虫对抗虫表现部分显性,抗虫性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在BC1P1、BC1P2和F2群体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21%、25.87%和76.05%,为有效利用抗虫资源和挖掘抗虫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目的:应用双抗夹心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实现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癌胚抗原(CEA)两种肺癌肿瘤标志物的快速联合检测。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20nm胶体金颗粒,并分别对鼠抗NSE、CEA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分别与之相配对的另一种单克隆抗体被喷在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制成免疫层析检测试条。溶液中的抗原NSE、CEA与金标记抗体结合后沿着硝酸纤维素膜移动,与膜上固定的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线条。结果:该试纸条只与NSE、CEA有特异性反应,与CA125、CYFRA21-1、TPA等肺癌标志物无交叉反应。标准样品中两种抗原的检测灵敏度分别可达到5ng/mL和3ng/mL。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NSE、CE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有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0.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