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47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41.
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3年9月~2004年3月,定期观察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共记录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18种,其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有时候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2)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在栖息处吞食或啄食;3)将果实啄落至地面,然后取食果肉和种子,留下果皮;4)啄破果皮,吸食果肉,留下果皮及种子;5)从顶端将果皮啄破后,仅取食里面的种子。不同的取食方式决定了它们对沙棘种子的传播作用不同。收集鸟粪便中的种子与完整的干果实及人工剥离果肉和内果皮的种子做萌发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鸟类消化道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但萌发率仍较高。沙棘为多种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则为沙棘传播种子,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关系。  相似文献   
142.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生活方式病。可引起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是人类健康的无声杀手之一。本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是十分有效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样可使高血压减少55%,也就是说高血压这种生活方式病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43.
略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诗秋 《生物磁学》2005,5(3):99-100
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网络图书馆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正在经历实现以手工为基础服务向网络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图书馆虽然在各方面都有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精通管理人员少,一般的人员多;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少,能进行一般操作的人员多.为此,我们需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使每个馆员能逐步适应网络化[1,2],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工作,成为具有崭新服务理念、服务技能的新型馆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4.
The genus Papulaspora was named by Preuss in 1851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of “bulbils” (papulospores) and interpreted by Hotson (1912,1917) as consisting of sterile mycelia with various kinds of “bulbils”. 25 Papulaspora species were described by Hotson in detail (1912, 1917), among them 10 species were acknowledged by Weresub & LeClair (1971) and 20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the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2003). The ecology of Papulaspora species is not well known, most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dung, decaying plant material or soil.  相似文献   
145.
In addition to forward undulatory swimming, Gymnarchus niloticus can swim via undulations of the dorsal fin while the body axis remains straight; furthermore, it swims forward and backward in a similar wa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undulation of the dorsal fin can simultaneously provide bidirectional propulsive and maneuvering forces with the help of the tail fin. A high-resolution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ing camera system is used to record kinematics of steady swimming as well as maneuvering in G. niloticus.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inematics (cruising speed, wave speed, cycle frequency, amplitude,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forward as well as backward swimming and maneuvering. During forward swimming, the propulsive force is generated mainly by undulations of the dorsal fin while the body axis remains straight.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wave speed, wavelength, cycle frequency, amplitude)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cruising speed. In addition, the yaw at the head is minimal during steady swimming. From experimental data, the maximal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head is not more than 1% of the body length, while the maximal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whole body is not more than 5% of the body length. Another important feature is that G. niloticus swims backwards using an undulatory mechanism that resembles the forward undulatory swimming mechanism. In backward swimming, the increase of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is comparatively significant; the amplitude profiles of the propulsive wave along the dorsal fi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forward swimming. When G. niloticus does fast maneuvering, its body is first bent into either a C shape or an S shape, then it is rapidly unwound in a travelling wave fashion. It rarely maneuvers without the help of the tail fin and body bending.  相似文献   
146.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播种行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的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的玉米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MAD含量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降解速度慢,维持了叶片后期较高的生理功能。最终开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覆盖显著高于不覆盖,深松显著高于翻耕和免耕,残茬覆盖与深松结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7.
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星凯  袁斌  王跃思  杨剑虹 《生态学报》2005,25(12):3354-3358
乙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挥发性有机气体影响着植物生长和大气环境质量。有关土壤源乙烯产生和氧化特征,已发表的文献偏重实验室过程研究,很少涉及野外观测实验;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源乙烯行为有可能影响到植物生长及区域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变化(如水热状况和氮/酸沉降等)势必引起陆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壤源乙烯产生和氧化过程。根据以前出版的文献,就土壤理化性质及外源碳氮施加、土壤微生物和重金属行为等对影响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作了详细综述,并简要阐述根际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的影响。指出应加强大气氮/酸沉降对典型林地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的原位观测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应关注不同成熟林型及森林演替不同阶段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跟乙烯产生和氧化的关联,明确土壤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对此的相对贡献程度,利于丰富陆地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等有关科学认识,寻求适宜措施减少陆地土壤源乙烯产生潜势。  相似文献   
148.
本文研究了不同培养方式、不同发酵阶段的菌丝三萜各组分的变化与抗肿瘤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灵芝三萜在菌丝发酵后期才大量产生,菌丝中三萜的种类与子实体相比相对较少,不同生长阶段菌丝中的三萜在组分、相对含量及各组分间的比例都有所变化,其中两个组分峰的增高与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反相关,另有几个组分峰的增高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正相关。本研究确定了生产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三萜组分最佳培养方式和最佳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49.
西藏中部退化土壤在不同培肥措施下的肥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西藏中部春播条件下就不同培肥方式对退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肥力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化肥、有机肥 ,特别是有机 -无机肥配合施用在协调土壤环境 ,促进以细菌为主导的土壤微生物繁殖以及土壤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退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呈现出变化特征的相对一致性 ,并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恢复态势 ,突出地反映了高原高寒以及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退化土壤所具有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肥力恢复及结构重建的可能性及其潜力。石灰性土壤条件下 ,耕层土壤有机质以及不同土层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的绝对增长量较大。同时 ,不同培肥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真菌、固氮菌以及耕层土壤放线菌的繁殖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不同土层土壤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0.
不同灌溉方式下塿土玉米根际硝态氮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5):881-8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