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5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6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初级核心种质进行芽期、苗期的耐冷性鉴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水稻地方品种芽期、苗期耐冷性主要集中在7级和9级,总体耐冷性较弱。芽期、苗期极强耐冷种质(1级)分别为24份和27份,占参试总数的5.73%和6.44%,其中10份种质芽期和苗期均表现极强耐冷(1级)。芽期、苗期耐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粳稻芽期、苗期耐冷性均显著高于籼稻;粘糯稻之间耐冷性差异是由籼粳稻类型的耐冷差异引起的;来自高寒山区稻作区的品种芽期和苗期平均耐冷表现最强。利用34个SSR标记与芽期、苗期耐冷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在第7和第9染色体上,各鉴定出1个同时与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相关联的位点。本研究为水稻芽期、苗期耐冷育种提供新的抗源材料,并为水稻耐冷基因定位及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中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其乳腺癌组织中Ki-6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绝经情况、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高表达Ki-67和低表达Ki-67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结果: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绝经情况、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的表达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Ki-67组3年生存率为79.49%,5年生存率为30.77%;低Ki-67组的3年生存率为85.92%,5年生存率为46.48%;两组3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5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生存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中Ki-67呈高表达,可作为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3.
果园转型生态公益林防控薇甘菊的生态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深圳大面积果园已转型为生态公益林,但果树被入侵的薇甘菊攀爬覆盖,严重地段已导致群落退行性演替,问题亟待解决。【方法】选取有多种生境的转型果园,分片区开展以植树为核心的生态改造试验,树种以种植后不进行人工除草抚育的血桐、幌伞枫、阴香为主,辅以提高物种多样性为目标的演替中后期树种,均采用袋装大苗于2011年5月种植。【结果】在树冠连续、郁闭的果林片区,所植苗木死亡,林下草本稀少,始终无薇甘菊。在其他非郁闭片区,血桐与幌伞枫生长良好且从未被覆盖;阴香虽于秋冬季被全覆盖但不死亡,次年春新枝穿透覆盖层正常生长;其余种苗木对薇甘菊处于劣势。【结论与意义】郁闭度高的果林片区林下光照弱,能阻止薇甘菊定居,无需人工干预;血桐和幌伞枫分别具抗/耐受薇甘菊覆盖的特性,种后均无需抚育;其余树种则需抚育。因此,掌握各个树种的特性,适地种植、按需精准定株抚育是转型果园低成本、技术简单、一劳永逸地防控薇甘菊生态改造的精髓。在应对有害藤本危害时,勿忽略筛选出不惧该藤本的植物种的可能,在不使用农药、无有效动物或微生物天敌的情况下,它们有可能成为生态安全的防控改造树种。  相似文献   
54.
【背景】广聚萤叶甲是恶性入侵杂草豚草的一种重要专一性天敌,在冬季低温且缺乏食物的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直接关系到其越冬种群的虫源基数。【方法】在室内观察广聚萤叶甲成虫在10℃低温条件下的存活率和死亡率,研究了水分(有水、无水)、不同密度(一雌一雄、二雌二雄、五雌五雄)、加入泥土枯枝对广聚萤叶甲耐饥饿能力的影响。【结果】无水、有水条件下,广聚萤叶甲成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5.23±1.01)、(13.33±0.88)d,水分对广聚萤叶甲的耐饥力的影响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增强,一雌一雄、二雌二雄和五雌五雄的平均存活时间依次为(11.96±0.57)、(13.78±0.60)、(14.81±0.42)d;加入泥土和豚草枯枝后,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明显提高,其平均存活时间为(15.97±1.05)d。【结论与意义】低温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较强,可保证部分广聚萤叶甲的自然种群在野外安全越冬,研究低温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对豚草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天蚕素A-马盖宁杂合肽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DNA作用的抑菌机制。【方法】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凝胶阻滞分析、紫外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的方法。【结果】天蚕素A-马盖宁杂合肽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4 mg/L,杂合肽可以在细菌胞内形成累积,并能与体外基因组DNA发生结合作用。同时杂合肽可以引起DNA构象的改变,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杂合肽能与溴化乙锭(EB)竞争性地嵌入基因组DNA中,作用方式类似于EB与DNA的结合方式,杂合肽与DNA的结合表现为混合式作用方式。【结论】天蚕素A-马盖宁进入细菌胞内,与MRSA基因组DNA结合,并以混合式作用方式与DNA发生了结合,通过胞内靶向机制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解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技术从其干燥块根猫爪草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脂肪酸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R)-3-hydroxy-11-methoxy-11-oxoundecanoic acid(1)、十六烷酸(2)、棕榈酸乙酯(3)、已二酸(4)和硬脂酸(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这些成分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INH+RFP)有一定的体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分析住院患儿分离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了解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MRSA的传播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临床分离出的445株MRSA,对其季节分布、年龄特点、科室分布及标本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 MRSA的检出率为30.44%(445/1462),其中男287例(检出率64.49%),女158例(检出率35.51%),男性高于女性。从季节分布看:6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从科室分布看,呼吸科最多,其次为骨科、新生儿科、心内科感染MRSA患儿居多;从标本类型来看,痰液中MRSA检出率最高。结论患儿由于自身因素,年龄小、体内产生抗体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全身抵抗力差,较易感染。因此,医院应加强侵入性操作的无菌管理,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实行对导管插管等相关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缩短住院时间,及时隔离MRSA感染者,并做好监测。  相似文献   
58.
有色大麦种质芽期耐盐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4份有色大麦种质为试材,通过测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萌发活力指数结合两个颜色指标YU(颜色亮度和浓度)进行芽期的耐盐性鉴定,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有色大麦材料进行多指标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对盐胁迫响应最为敏感,芽长和根长对盐胁迫响应较为迟钝;粒色亮度与耐盐性综合评价F值呈显著负相关;粒色浓度与耐盐性综合评价F值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指标F值相关分析表明,颜色越深,耐盐性越强;用综合指标F值,可将44份有色大麦分为4类,其中强耐盐材料包括XZDM-1401、XZDM-1404、XZDM-1543、XZDM-1546等4份,中等耐盐性包括XZDM-926、XZDM-957、XZDM-972等16份,弱耐盐性包括XZDM-815、XZDM-1606、XZDM-1030等12份,敏盐性包括XZDM-973、XZDM-1042、XZDM-1318等12份。  相似文献   
59.
种子耐储藏特性是粮食作物的特殊农艺性状之一, 耐储藏性能对种子生产和种质资源保存有重要意义。以粳型超级稻龙稻5 (LD5)和高产籼稻中优早8 (ZYZ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共180个株系)为实验材料, 自然高温高湿条件下放置1年、2年和3年后, 对不同储藏时段种子发芽率进行比较, 并利用223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进行动态QTL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储藏时段龙稻5的发芽率均显著低于中优早8, 株系间耐储性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储藏时段发芽率显著相关, 相邻存储时段发芽率关系紧密。共检测到17个耐储性相关的QTLs, 3个老化时段分别检测到5、4和3个, 检测到5个动态条件QTLs, 单一QTL解释5.60%-32.76%的表型变异, 加性效应在-16.78%-16.95%范围内。主效QTL簇qSSC2qSSC6qSSC7qSSC8能调控不同储藏时段的发芽率, qSSC6具有明显降低发芽率的效应。共检测到26对上位性互作位点, 主效QTL qSS1qSS4参与上位性互作, 这表明上位性互作是调控耐储藏性状的重要遗传组成。研究结果为水稻(Oryza sativa)耐储性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 同时丰富了耐储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60.
为探讨依替米星对糖尿病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并分析依替米星在临床上应用的疗效,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糖尿病足MRSA感染患者120例,其中接受常规治疗及依替米星的患者73例作为依替米星组,只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4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并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 6, IL-6)、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 TNF-α)、白细胞介素17 (interleukin 17, IL17)的水平来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4周后,依替米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依替米星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依替米星组IL-6、IL-8、TNF-α、IL-17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依替米星对糖尿病足MRSA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