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2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46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Dong JH  Liu YX  Zhao J  Ma HJ  Guo SM  He RR 《生理学报》2004,56(5):620-624
通过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大鼠观察股神经电刺激对缺血- 再灌注心肌的影响,旨在证实外周神经刺激对心肌有无保护效应,并明确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心肌缺血区和梗塞区分别用伊文思蓝和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染色确定,心肌梗塞范围定义为心肌梗塞区重量占心肌缺血区重量的百分比。所得结果如下:(1)在心肌缺血30 min 和再灌注120 min 过程中,梗塞心肌占缺血心肌的(54.96±0.82)%。 高频电刺激(10 V,100 Hz,1ms)股神经5 min 可使心肌梗塞范围减少到(36.94±1.34)% (P<0.01), 表明 (2)高频电刺激股神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然而,低频电刺激(10 V, 10 Hz, 1 ms)股神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无影响。 预先应用非选择性阿片肽受体阻断剂纳洛酮(5 mg/kg, i.v.)或非选择性KATP 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5 mg/kg, i.v.)均能完全 (3)取消高频电刺激股神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提示,高频外周神经刺激可以减小缺血- 再灌注心肌的梗塞范围,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 高频电刺激股神经时中枢神经系统内释放的内源性阿片肽和由此激活的心肌KATP通道的开放介导了这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42.
缺血预处理及低温对幼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及低温对幼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取3~4周龄幼兔心脏,分别给予不同次数的IP后使其在20℃低温下缺血或给予同样次数的IP后使其分别在不同低温下缺血。常温再灌注30min。记录心脏缺血/再灌注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测定再灌注末心肌组织中ATP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Ca^2 -ATP酶的活性。结果:再灌注末,IP2组左心室各功能指标的恢复率及心肌组织的ATP含量及Ca^2 -ATP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Con组和IP3组;SIP1、SIP2组的左心室各功能指标的恢复率及心肌组织的ATP含量均分别显著高于SConn1组和SCon2组。其心肌组织MDA含量亦分别低于SCon1组和SCon2组。结论:IP可减轻低温缺血的幼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效应与IP的次数和低温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43.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 (IPC)对大鼠肺缺血 /再灌注 (I/R)损伤的保护作用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离体大鼠肺灌流模型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和IPC组 ,处理完毕后分别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组织湿 /干重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及表面张力改变 ,肺组织标本送电镜检查。结果 :①电镜下观察IPC组肺损伤明显减轻。②肺组织湿 /干重比值IPC组为 4.41± 0 .2 4,显著低于I/R组 ,但仍高于缺血前 (P <0 .0 1) ;③IPC组大鼠缺血 1h后MPAP为 ( 1.88± 0 .2 9)kPa ,明显低于I/R组 (P <0 .0 1) ;④IPC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磷脂为 ( 2 33 .42± 14.0 5 ) μg/kg ,大聚体为 ( 10 5 .39± 6 .17) μg/kg ,与I/R组相比显著增高 ,但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三组之间小聚体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⑤IPC组表面张力为 ( 36 .88± 3.49)mN/m ,显著低于I/R组 ,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肺I/R损伤有保护作用 ,保护机制可能与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 (PS)磷脂分泌、改善PS组成 ,从而提高PS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44.
黄芪、硫酸锌对肠缺血/再灌注后红细胞膜微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黄芪、硫酸锌对肠缺血 /再灌注 (I/R)后红细胞 (RBC)膜微粘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家兔肠I/R损伤模型 ,检测给予黄芪、硫酸锌后肠I/R损伤家兔RBC膜微粘度的变化 ,同时检测RBC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RBC膜及重要器官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及血浆黄嘌呤氧化酶 (XO)活性 ,并与I/R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分析膜微粘度与SOD、MDA、XO之间的关系。结果 :黄芪、硫酸锌可使RBC膜微粘度、膜和器官组织MDA及血浆XO活性降低 ,且可防止SOD减少 (P <0 .0 1 )。结论 :黄芪、硫酸锌通过抗脂质过氧化能稳定RBC膜 ,改善RBC膜微粘度 ,进而改善重要器官的血流动力学 ,避免了I/R损伤的进行性加剧  相似文献   
945.
体力运动减缓慢性应激对海马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Ma Q  Wang J  Liu HT  Chao FH 《生理学报》2002,54(5):427-430
为探讨体力运动对慢性应激引起的海马损伤的影响,在大鼠整体水平检测海马长时程增加(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血浆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水平,结果发现,8周的跑轮运动(wheel running)会明显减缓随后21d的慢性束缚应激对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LTP的抑制,且可维持血浆GCs水平正常,结果提示,长期体力运动对海马有保护作用,可减缓慢性应激引起的损伤。  相似文献   
946.
Zhang M  An W  Du HJ  Chen L 《生理学报》2002,54(1):12-16
本实验构建含人血红素加氧酶-1(hHO-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XM-6/hHO-1,将其导入离体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观察外源性hHO-1基因在VSMC内的表达及其抗活性氧损伤作用,结果表明:(1)hHO-1基因可在靶细胞中明显表达,转染VSMC的HO-1蛋白表达和HO酶活性分别比非转染细胞高1.8倍和2.0倍;(2)转染hHO-1的VSMC可对抗大剂量H2O2对细胞的损伤作用,表现为细胞存活率增加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减少,上述保护作用可被HO特异性抑制剂锌原卟啉IX(Zinc-proto-porphyrinIX,ZnPP-IX)所阻断,研究结果提示,外源性HO-1的过量表达可增加VSMC对抗氧化损伤的能力。  相似文献   
947.
目的:探讨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结构游离Zn^2 变化与神经元缺血性迟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SQ荧光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内游离Zn^2 变化;观察侧脑室注入Zn^2 螯合剂对海马结构神经元内游离Zn^2 含量和对其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①再灌注后48h,CA3区、齿状回门、CA1区起和放射层的Zn^2 荧光强度较缺血前减弱;再灌注后72-96h海马结构背景荧光强度恢复至缺血前水平,但在CA1区和齿状回门锥体细胞层出现逐渐增多的斑点状荧光;再灌注后7d,荧光强度基本恢复正常;②侧脑室内注入Zn^2 螯合剂CaEDTA能降低细胞内游离Zn^2 含量,减轻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结论: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突触前末梢游离Zn^2 的释放和扩散增加,Zn^2 移位至突触后神经元并参与神经元缺血性损伤;②膜不通透性Zn^2 螯合剂CaEDTA可减轻海马神经元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948.
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海马缺血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和方法: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模型(4-vessel occlusion,4VO)及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预缺血的持续时间,和预缺血与其后的损伤性缺血之间的间隔时间对海马缺血耐受形成的影响。结果:缺血6min即可导致海马组织明显的神经元延迟性死亡(delayed neuron death,DND),而缺血3min不足以引起海马组织明显的DND。经过3min缺血预处理,可对间隔1d和3d后6min缺血引起的大鼠海马DND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P<0.01)。但是,1min缺血预处理对间隔1d后6min缺血引起的DND不产生明显影响;5min缺血预处理时间隔1d后6min缺血,以及3min缺血预处理对间隔1h后6min缺血引起的DND不但没有保护作用,反而有使海马组织损伤累积加重的趋势。结论:在4VO大鼠模型中,全脑缺血预处理确能诱导海马对缺血性损伤产生耐受,诱导海马缺血耐受所需缺血预处理的适宜期间为3min左右,预缺血与后续损伤性缺血之间需要间隔足够的时间,适宜间隔在1-3d左右。  相似文献   
949.
目的探讨腺苷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5天的SD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常规条件下(DMEM培养基及95% 空气+ 5% CO2 气体环境)培养50min;拟缺血/再灌注组先在缺糖缺氧条件下(无糖Eagle 培养基及95% N2+ 5% CO2 气体环境)培养30min,再恢复常规条件培养20min;拟缺血预处理组先缺糖缺氧培养5min,再复氧复糖培养5min,反复3次后按模拟缺血/再灌注组操作;腺苷预处理组用含腺苷(0.15g/L)培养液在常规条件下培养10min,再作拟缺血/再灌注组处理.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变化,并用胶体苯胺染色及Ridit分析法对PLA活性进行半定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拟缺血/再灌注组细胞的质膜和线粒体的结构损伤严重,PLA活性显著性增强.而模拟缺血预处理和腺苷预处理组细胞质膜和线粒体损伤较轻,PLA活性显著低于拟缺血/再灌注组.结论腺苷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腺苷直接或间接地抑制PLA活性,增强质膜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950.
猫基底动脉延髓支分布区的重叠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有关脑缺血的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内的热点课题之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颈内动脉系统 ,而有关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对脑干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猫为实验对象 ,分别结扎基底动脉单侧各延髓分支 ,观察脑干缺血范围和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并以膈肌肌电和股动脉血压为指标 ,观察呼吸活动和动脉血压的变化 ,以期探讨基底动脉不同的延髓分支供血范围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 健康成年猫 11只 ,体重 2 .0~ 3.0kg ,雌雄不限。 3%戊巴比妥钠 (40mg/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