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4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传统的平板涂布方法主要用玻璃推棒在培养皿内推行作平板涂布和用玻璃滚珠作平板涂布,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对柑橘绿霉(Penicillium digitatum)这一菌种,用以上两种方法涂布均不甚理想,而且也不方便给平板照相.……  相似文献   
92.
【目的】明确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寄生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血淋巴黑化率、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PO)基因表达量和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的影响,为更有效的利用淡足侧沟茧蜂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寄生实验确定草地贪夜蛾被淡足侧沟茧蜂寄生的最佳龄期;通过RT-qPCR分析草地贪夜蛾两个PPO基因(SfPPO1和SfPPO2)的时空表达谱;通过薄膜法统计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的血淋巴黑化率;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的血淋巴PO活性;采用RT-qPCR测定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血淋巴SfPPO1和SfPPO2的相对基因表达量。【结果】草地贪夜蛾被淡足侧沟茧蜂寄生的最佳龄期为3龄幼虫,SfPPO1和SfPPO2均在卵块和4龄幼虫中基因表达量较高,且主要在幼虫血淋巴中表达。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12、24、48和72 h的血淋巴黑化率显著低于未寄生组(P<0.05),SfPPO1和SfPPO2的相对基因表达量和PO活性也低于未寄生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SfPPO1的相对基因表达量与SfPPO2的表达量呈现线性关系(R2=0.9124),PO活性与两个PPO基因相对表达量之间、黑化率与PO活性和PPO基因相对表达量之间均呈现正相关。【结论】淡足侧沟茧蜂寄生会抑制草地贪夜蛾血淋巴的黑化率,下调血淋巴中酚氧化酶原基因的表达量和PO活性,且PO活性、PPO基因相对表达量及血淋巴黑化率3个指标之中,两两之间均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3.
【目的】为明确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 FJMR2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生物防治潜力。【方法】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莱氏绿僵菌FJMR2对草地贪夜蛾卵、幼虫和蛹的致病性。【结果】当孢子浓度为2×108孢子/m L时,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5.78%、87.15%、64.67%、38.00%和93.93%;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C_(50)分别为3.12×108孢子/m L时,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5.78%、87.15%、64.67%、38.00%和93.93%;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C_(50)分别为3.12×104、7.94×104、7.94×104、2.24×104、2.24×106、2.13×106、2.13×107、7.46×107、7.46×108和1.25×108和1.25×105孢子/m L。LT_(50)随孢子浓度的增大而缩短、随幼虫虫龄的增长而延长,当孢子浓度为2×105孢子/m L。LT_(50)随孢子浓度的增大而缩短、随幼虫虫龄的增长而延长,当孢子浓度为2×108孢子/m L时,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T_(50)分别为3.93、4.32、5.62、7.18、9.40和4.45 d。卵期为0 h和24 h的草地贪夜蛾卵经莱氏绿僵菌FJMR2浸渍处理后,孵化率分别为84.53%和89.77%,初孵化3 d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81%和3.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莱氏绿僵菌FJMR2对草地贪夜蛾1-4龄幼虫和蛹具有较强侵染致病能力,同时显著降低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存活率。  相似文献   
94.
【目的】黄氏枝膜叶蜂Cladiucha huangbki是新发现的叶蜂科(Tenthredinidae)枝膜叶蜂属Cladiucha种类,以幼虫取食危害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叶片,虫口密度大, 严重影响乳源木莲的生长。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对该虫具有高致病力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为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基础和生物防治资源。【方法】以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观察黄氏枝膜叶蜂的各发育阶段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分布和生活史);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筛选高致病力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结果】林间和室内观察结果表明,黄氏枝膜叶蜂幼虫取食木兰科木莲属植物,在福建永安市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预蛹)在土室中越夏、越冬;翌年3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成虫羽化,4月上旬为雌虫产卵高峰期,4月中旬幼虫出现,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幼虫危害高峰期,5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入土做土室,入土深度30~150 mm。室内金龟子绿僵菌不同菌株对黄氏枝膜叶蜂幼虫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以1×107孢子/mL悬浮液喷雾11 d后,不同菌株对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5%,其中MaQZ-01, MaYTTR-04-05, Ma3和MaFZ-13 4个菌株感染的叶蜂幼虫校正死亡率为100%。菌株MaFZ-08感染引起的黄氏枝膜叶蜂僵虫率最高,为60%;其次是MaYTTR-04-05,引起的僵虫率为50%。金龟子绿僵菌各菌株对黄氏枝膜叶蜂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相差不大,在6 d左右,其中MaYTTR-04-05菌株的LT50最短,为5.090 d。【结论】黄氏枝膜叶蜂在福建永安一年发生1代,5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做土室化为预蛹越夏越冬。本研究筛选出对黄氏枝膜叶蜂幼虫致病力强的金龟子绿僵菌MaYTTR-04-05菌株,在其防治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研究重要的医学昆虫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触角感受器的形态,以明确不同类型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方法】采用透射电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明确并详细描述了毛型感受器、锥型感受器、腔锥型感受器及感觉囊的形态结构。【结论】毛型感受器和锥型感受器可能为化学感受器,腔锥型感受器可能为温湿度感受器;感觉囊中的无孔锥型感受器可能为温湿度感受器,类锥型感受器及类腔锥型感受器可能为化学感受器,各类型感受器同时行使功能,表明感觉囊为一个功能复合体。蝇类触角的感器类型多样、囊结构复杂,可作为研究昆虫触角感器形态、功能及演化的模式类群。  相似文献   
96.
【目的】为了研究槐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diadema(Motschulsky)成虫对寄主植物葡萄6种挥发物和非寄主杏5种挥发物的引诱活性。【方法】通过触角电位(EAG)和嗅觉行为测定,分析槐绿虎天牛对11种挥发物单组分和其19种组合配方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结果显示对槐绿虎天牛具引诱活性有10种单组分和12种组合配方,EAG反应结果中,各组分反应强弱依次为:N(非寄主配方)、M(非寄主配方)、B(寄主配方)、O(非寄主配方)、反式-2-己烯-1-醇、K(非寄主配方)、反-2-己烯醛、亚油酸甲酯、A(寄主配方)、D(寄主配方)、J(非寄主配方)、丁酸丁酯、1-戊烯-3-醇、R-柠檬烯、S-柠檬烯、3-蒈烯、异戊醇、4-甲基-1-戊醇、E(寄主配方)、F(寄主配方);行为测定结果中,相对选择率在30%以上的组分是:J(非寄主配方)、F(寄主配方)、A(寄主配方)、反式-2-己烯-1-醇、反-2-己烯醛、R-柠檬烯、D(寄主配方)、N(非寄主配方)、E(寄主配方)、B(寄主配方),其它组分1-戊烯-3-醇、异戊醇、4-甲基-1-戊醇、K(非寄主配方)、亚油酸甲酯、3-蒈烯、M(非寄主配方)、丁酸丁酯、S-柠檬烯则次之。因此引诱性好的组分依次为:N(非寄主配方)、A(寄主配方)、D(寄主配方)、J(非寄主配方)、F(寄主配方)、反式-2-己烯-1-醇、反-2-己烯醛、R-柠檬烯。【结论】(1)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诱活性不都是绝对地高于非寄主植物挥发物;(2)含有某种化合物成分的组合配方的引诱活性有时低于单一组分;(3)总体来看组合配方引诱活性高于单一组分。本研究为槐绿虎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绿僵菌素(Destruxins)是绿僵菌产生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本研究以家蚕Bombyx mori Bm12细胞、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血细胞(Ofh)、果蝇S2细胞和草地贪夜蛾Sf9细胞为对象,探索绿僵菌素对不同昆虫细胞的毒性差异。【方法】采用MTT法和显微观察法比较绿僵菌素A、B(DA、DB)以及两者等量混合物(DABM)对上述4种昆虫细胞的影响,比较其IC50值和形态学变化。【结果】绿僵菌素处理24 h后,在较低处理剂量(<25μg/m L)下,Ofh细胞比Bm12、S2、Sf9细胞对DA、DB和DABM更为敏感,DA、DB和DABM对Ofh细胞IC50值分别219.19、112.29和34.86μg/m L,而对Bm12、S2、Sf9细胞的IC50值均大于250μg/m L;DA和DB对Ofh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对Sf9细胞具拮抗作用,对Bm12和S2细胞具相加作用。显微观察发现,绿僵菌素处理后,6.25μg/m L的低剂量下,即可发现细胞的形态变化,剂量越高,变化越显著。Bm12细胞出现瘤状突起、细胞破碎、聚集、扩展及胞内空泡等现象,且细胞数量减少;Ofh细胞扩展,似乎回归到浆血细胞及类绛色细胞的形态,发生凝集现象,少数出现瘤状突起和细胞破碎;S2细胞出现明显的胞内空泡,少数发生扩展、破碎和聚集现象;Sf9细胞细胞膜收缩、细胞空泡、破碎,细胞数量减少等变化。【结论】玉米螟的血细胞Ofh对绿僵菌素最为敏感,而来自非寄主昆虫果蝇的S2细胞最不敏感。绿僵菌素对4种细胞的致死剂量较高,但引起细胞形态改变的剂量却非常低。  相似文献   
98.
记述中国短细蜂属Brachyserphus Hellén 5种,其中包括4新种:周氏短细蜂Brachyserphus choui He et Xu,sp.nov.、天目山短细蜂Brachyserphus tianmushanensis He et Xu,sp.nov.、贵州短细蜂Brachyserphus guizho...  相似文献   
99.
记述采自中国河北省小五台山、宁夏同族自治区六盘山的蛛蜂科 Pompilidae 2亚科(Pepsinae,Pompilinae)、5 属(Agenioideus,Arachnospila,Cryptocheilus,Evagetes,Priocnemis)、10中国新记录种.研究标本分别保存在河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昆虫...  相似文献   
100.
记述短柄泥蜂亚科1中国新记录亚族(圆痣短柄泥蜂亚族Ammoplanina Evans)、2中国新记录属(锐痣短柄泥蜂属Ammoplanops Gussakovskij和圆痣短柄泥蜂属Ammoplanus Giraud)及5中国新记录种(脊锐痣短柄泥蜂Ammoplanops carinatus Gussakovski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