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4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90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本研究旨在建立小反刍兽疫病毒H蛋白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以H蛋白4个反应原性较好的B细胞表位串联后为检测抗原,在确定抗原包被量和血清稀释度,优化血清和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基础上,用ROC曲线分析确定检测临界值,建立了小反刍兽疫病毒H蛋白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然后对该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小反刍兽疫病毒H蛋白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5×10-6μg/孔,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血清及酶标二抗孵育时间均为10 min,检测方法的临界值为S/P=9.77%,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口蹄疫、羊痘、蓝舌病及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用建立的化学发光法和市售小反刍兽疫抗体cELISA试剂盒平行检测247份田间血清,两者相对符合率为94.33%,但化学发光法敏感性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小反刍兽疫病毒H蛋白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灵敏、特异、稳定,可用于田间血清样品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52.
53.
54.
维生素E对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维生素 E(V_E)存在于细胞膜内。动物组织研究表明:它可与 O_2和 O_2~-反应,防止脂类过氧化作用,使生物膜免受损害。但 V_E 对植物组织衰老的作用,由于研究条件及对象的不同,结果却不尽一致。为此,本文研究了 V_E 对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以了解 V_E 在抗衰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摘要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患儿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3, sB7-H3)含量与细胞因子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MPP患儿共96例,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MPP组和重症MPP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对各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P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NE)、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a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sB7-H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均较高(P<0.05);与轻症MPP组患儿相比,重症MPP组患儿的WBC、NE、ESR、CRP、sB7-H3、GM-CSF、IFN-γ、IL-10和IL-17A均较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B7-H3与WBC、NE、ESR、CRP、GM-CSF、IFN-γ、IL-10和IL-17A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M-CSF(β=0.103,P<0.001)、IFN-γ(β=0.121,P<0.001)、IL-10(β=0.026,P<0.001)和IL-17A(β=0.093,P<0.001)是sB7-H3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PP患儿血清sB7-H3、GM-CSF、IFN-γ、IL-10和IL-17A与MPP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sB7-H3的表达水平与GM-CSF、IFN-γ、IL-10和IL-17A的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6.
摘要 目的:观察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单核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9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18例重度银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9例)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阿达木单抗治疗,59例)。观察两组疗效、症状评分变化、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单核细胞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Th1、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Th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p38MAPK、NF-κB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银屑病的疗效较好,可能与调节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单核细胞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7.
摘要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TP53、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TAT3)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1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R-CHOP方案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外周血NETs、TP53、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DLBCL患者外周血NETs、TP53、STAT3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髓细胞组织增生蛋白(MYC)阳性在TP53阳性中的占比显著高于TP53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844,P<0.001);Hans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在STAT3阳性中的占比显著高于STAT3阴性(x2=4.331,P=0.037),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止至2022年6月,随访时长8~28个月,71例患者中共53例缓解DLBCL患者,其余18例为R/R DLBCL患者;NETs阳性、TP53阳性、STAT3阳性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低于NETs阴性、TP53阴性、STAT3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ETs阳性、TP53阳性、STAT3阳性患者存活率均低于NETs阴性、TP53阴性、STAT3阴性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NETs、TP53、STAT3为DLBCL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以患者预后情况(R/R DLBCL=1,缓解DLBCL=0)为因变量,将Ann Arbor分期、NETs、TP53、STAT3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NETs、TP53、STAT3为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P53、STAT3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应对DLBCL患者TP53、STAT3表达情况引起重视;NETs、TP53、STAT3表达为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可作为DLBCL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8.
摘要 目的:探究磷酸二酯酶2A(Phosphodiesterase 2A,PDE2A)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的可能作用及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qRT-PCR法检测36例湿性AMD患者(AMD组)和36例健康体检者(Healthy组)的血清PDE2A水平。将恒河猴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系(RF/6A)分为Normoxia组、Hypoxia组、Hypoxia+NC组、Hypoxia+PDE2A组。使用Lipofectamine2000分别将NC-shRNA和PDE2A-shRNA慢病毒转染入Hypoxia+NC组和Hypoxia+PDE2A组,转染后,根据分组情况,在RPMI 1640培养基中添加200 mM CoCl2来对RF/6A细胞进行低氧处理。建立了激光诱导的CNV小鼠模型后,将36只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Model组、NC-shRNA组和PDE2A-shRNA组,每组12只。选取12只未建模的小鼠作为Control组。分别对NC-shRNA组和PDE2A-shRNA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相应慢病毒,共治疗7 d。然后对小鼠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和眼球HE染色。使用相应试剂盒检测小鼠脉络膜组织中ROS、SOD、MDA的含量。通过qRT-PCR或Western blot检测RF/6A细胞或脉络膜组织中PDE2A、VEGFA、VEGFR2、HIF-1α、NOX2、NOX4和NF-κB p65的表达。结果:与Healthy组相比,AMD组患者的血清PDE2A水平显著升高(1.00±0.23 vs 3.09±1.46, P<0.001)。与Hypoxia组相比,Hypoxia+PDE2A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减少(P<0.05),PDE2A、VEGFA、VEGFR2和HIF-1?琢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Model组相比,PDE2A-shRNA组CNV小鼠脉络膜病变明显减轻,血管生成和脉络膜增明显减少,CNV相对荧光强度降低(P<0.05),脉络膜组织中的PDE2A、VEGFA、VEGFR2和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Model组相比,PDE2A-shRNA组小鼠脉络膜组织中的ROS和MDA含量均降低,SOD含量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PDE2A-shRNA组小鼠脉络膜组织中的NOX2、NOX4和细胞核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PDE2A通过影响脉络膜血管生成和NADPH氧化酶/ROS/NF-κB通路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相似文献   
59.
摘要 目的:探讨过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模型大鼠炎症反应、T细胞亚群和核因子(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的影响。方法:慢病毒载体及基因开启技术构建过表达IDO大鼠BMSCs,建立60只大鼠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只。空白组建模后未给予任何处理,吗替麦考组喂养吗替麦考40 mg/kg,空白-BMSCs组在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术后3 d,经尾静脉注射空白-BMSCs,IDO组在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术后3 d,经尾静脉注射过表达IDO-BMSCs(每只400 μL,106个细胞)。检测并对比四组心功能、血清心肌酶、炎症因子、T细胞亚群、心脏病理变化以及NF-κB/NLRP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IDO组射血分数差值、环比收缩(FS)差值大于空白组、吗替麦考组、空白-BMSCs组(P<0.05),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2、γ干扰素(IFN-γ)、IL-18水平以及脾脏组织CD40、CD86、CD80、MHC II、CD45RA、CD45RA+CD45RB,心脏组织NF-κB、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低于空白组、吗替麦考组、空白-BMSCs组(P<0.05),血清IL-10、TGFβ1、TGFβ3水平以及脾脏组织CD274、Treg表达高于空白组、吗替麦考组、空白-BMSCs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IDO组炎症细胞浸润较空白组、吗替麦考组、空白-BMSCs组明显减少。结论:过表达IDO-BMSCs可减轻免疫和炎症反应,改善移植心脏功能,可能与其抑制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0.
摘要 目的:探讨靶向抗凋亡蛋白Bcl-2克服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的作用及重定位Bcl-2靶向抑制剂用于克服耐药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药物浓度梯度递增法构建非小细胞肺癌多代EGFR-TKIs耐药株,根据亲本细胞和多代EGFR-TKIs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RNA-seq数据筛选出潜在耐药相关基因Bcl-2,通过Western blot 检测其在耐药细胞中的蛋白水平。为了探讨Bcl-2诱导耐药的作用,采用siRNA干扰和使用Bcl-2的抑制剂ABT199抑制Bcl-2,通过CCK8法、IncuCyte实时监测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其对亲本和耐药细胞的细胞活力、药物敏感性、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随后使用奥希替尼分别处理亲本及耐药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RF2受到药物作用后及在耐药细胞中的蛋白水平,并以临床公共数据库分析辅助验证。使用siRNA干扰或NRF2抑制剂ML385敲低或抑制NRF2功能,借助Western Blot和CCK8法检测其对Bcl-2表达水平及对EGFR-TKI敏感性的影响;通过加入NRF2的激动剂Ki696探究其对Bcl-2的诱导作用、对EGFR-TKI敏感性的影响及取消靶向Bcl-2逆转耐药的作用。结果:Bcl-2在EGFR-TKIs耐药细胞中上调;敲低或抑制Bcl-2后,可选择性抑制耐药细胞的生长和活力,并诱导凋亡,且能逆转包括第三代药物奥希替尼在内的多代EGFR-TKIs耐药;EGFR-TKI可在敏感细胞中诱导NRF2的上调,且耐药细胞中上调的Bcl-2受NRF2调控。结论:EGFR-TKIs耐药细胞通过上调抗凋亡分子Bcl-2获得耐药,该分子的上调受NRF2的调控,靶向Bcl-2则可以逆转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