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3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222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82篇
  2008年   426篇
  2007年   437篇
  2006年   412篇
  2005年   409篇
  2004年   423篇
  2003年   524篇
  2002年   516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381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428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437篇
  1994年   395篇
  1993年   366篇
  1992年   322篇
  1991年   290篇
  1990年   260篇
  1989年   250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果园三种天蛾的DNA条形码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可以利用一段通用基因短片段对物种(包括不同生活史阶段)进行区分。本文尝试应用该技术对深色白眉天蛾Hyles gallii(Rottemburg)、构月天蛾Parum colligata(Walker)、桃红六点天蛾Marumba gaschkewitschi(Bremer et Grey)等3种天蛾进行了鉴别。测定了3种天蛾的COⅠ基因序列,并在BOLD(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s)及GenBank中进行了检索。结果发现BOLD系统比GenBank更能帮助准确鉴定到物种,而在GenBank中只有1种能鉴定到种。将实验室获得序列与GenBank中下载的474条同源序列整合后,利用MEGA4.0的Kimura-2-Parameter模型进行了遗传距离分析,利用MEGA4.0及PAUP4.0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发现待鉴定标本序列在各个系统发育树的位置基本一致,并能准确鉴定出一种天蛾。本研究表明,随着BOLD系统、GenBank等公共数据库的不断完善,DNA条形码将有助于更加有效地鉴定特定类群物种。  相似文献   
992.
记述了中国产厕蝇属Fannia R.-D.1新种:暗棒厕蝇Fannia kelaenohaltera sp. nov,并与近缘种明厕蝇Fannia serena(Fann,1825)进行了比较鉴别其主要区别在于新种腋瓣淡黄色,平衡棒暗褐色,后足腹节前腹鬃列完整,均长大,触角第3节长为宽的1.5倍,腹部具灰黄色粉被,雄第5腹板宽大于长,在其基部较狭等。同时对川西厕蝇Fannia grahahi Chillcott,1961进行了雌性补充描述。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正模♂,新疆托木尔峰海拔2 600m,1977-06-22,韩寅恒采。副模2♂♂,新疆托木尔峰海拔2 600m,1977-06-22,韩寅恒采。词源:暗棒厕蝇的名称来源于雄性平衡棒的颜色呈暗褐色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3.
报道了采自福建省建瓯市和华安县的拟钉螺属Tricula2新种,分别命名为建瓯拟钉螺T.jianouensis sp.nov.和华安拟钉螺T.huaanensis sp.nov.,并与近似种福建拟钉螺比较。上述两种螺类,均为斯氏并殖吸虫第1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994.
记述球跳甲属Sphaeroderma Stephens,1831,分布于中国、越南的黍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种组3新种:簕竹黄尾球跳甲Sph.bambusicola Wang,GeetLi,sp.nov.产于中国广西南部和云南西双版纳,双脊黄尾球跳甲Sph.bicarinata Wang,GeetCui,sp.nov.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细刻黄尾球跳甲Sph.minitipunctata Wang,Geet Yang,sp.nov.产于越南北部和平。  相似文献   
995.
晋西北黄土区幼龄柠条细根的净生长速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晋西北黄土区5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微根管技术对林地100cm土层深度的柠条细根生长动态进行观测。以根长密度(RLD,mm.cm-3)为基本参数,以净生长量(RLDnet,mm.mm-3)和净生长速率(RLDNGR,mm.cm-.3d-1)为相应导出参数,对2007年生长季(4-9月份)柠条细根的RLDNGR及其与环境因子气温、降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柠条细根的RLDnet为(2.923±1.767)mm.cm-3;RLDNGR为(0.113±0.069)mm.cm-.3d-1。50-100cm土层是柠条细根生长的活跃区,其细根RLDNGR是0-50cm土层细根的1.5倍。柠条细根生长的季节变化趋势呈单峰型,4月初至8月初RLDNGR逐渐增大,8月中旬RLDNGR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小,9月下旬RLDNGR出现负值。统计分析表明,柠条细根的RLDNGR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年生长季柠条细根的累计净生长量为14.613mm.cm-3;累计净生产力为1.461×108m.hm-2。  相似文献   
996.
孙君帅  黄寿山 《生态学报》2010,30(6):1494-1499
为评价幼虫寄生蜂马尼拉陡胸茧蜂对甜菜夜蛾的控害潜能,编制了寄主和寄生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马尼拉陡胸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年龄特征生命表参数为:净生殖力(种群趋势指数)R0(I)=122.0172,内禀增长率rm=0.1522,世代平均历期T=40.8556(d),周限增长率λ=1.1644;马尼拉陡胸茧蜂寄生甜菜夜蛾幼虫的生殖力表参数为:R0(I)=20.2479,rm=0.3045,T=9.8788,λ=1.3559。马尼拉陡胸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a=0.8952,Th=0.0205,Namax=48.78(头)。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可见马尼拉陡胸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能力强,繁殖速率高,对甜菜夜蛾种群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从世代平均历期T的比较可知,在甜菜夜蛾繁殖1代的时间内,马尼拉陡胸茧蜂可以繁殖4个世代,在时间上天敌对害虫的发生是"超前的"而不是"跟随的"。因此在放蜂技术上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997.
喀斯特石漠结皮细尖鳞叶藓的吸水机制及耐旱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显强  张来  何跃军  冯晓英  孙敏 《生态学报》2010,30(12):3108-3116
生物结皮是由隐花植物和相关土壤微小生物与表层土壤颗粒胶结而形成的复合体,与维管束植物覆盖一样,它是干旱区地表的重要覆盖类型。苔藓是荒漠植被演替过程中常见的一类先锋植物,同时也是生物结皮中生物量最大的2个类群之一。研究了结皮细尖鳞叶藓的吸水机制和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细尖鳞叶藓最大吸水量和持水率分别达到干重的9.74倍和700%以上,动力学总吸水过程的表观Km值和Vmax值分别为21.67g、10.42g·g-·1DW·min-1,外吸水过程为28.91g和8.56g·g-·1DW·min-1,内吸水过程为43.18g和1.76g·g-·1DW·min-1。可溶性糖含量从142.6mg·g-·1DW(CK)上升到344.3mg·g-·1DW,增长近2.4倍,而游离脯氨酸积累微弱。抗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明显,在0.04U·g-·1FW上下浮动;POD活性在PEG6000胁迫浓度在20%之前呈大幅度上升状态,以后趋于缓和,30%时达最高的131U·g-·1min-·1FW,增加近2倍;CAT活性的变化情况与POD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量较小。膜脂过氧化指标MDA先略有升高又逐步回落,说明细尖鳞叶藓抗氧化酶系统利用提高POD和CAT活性清除SOD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程中产生的H2O2。因此,在喀斯特石漠化缺少土壤、极度干旱且保水能力弱的环境区域,结皮藓类植物以其特有的吸水特征、持水功能和抗旱机制等生态功能在石漠化治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从长筒石蒜鳞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经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galanthamine(1),lycoramlne(2),6β-hydroxycrinamine(3a),6α-hydroxycrinamine(3b),(-)-amarbellisine(4),tazettine(5),macowine(6).其中化合物3a~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9.
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为揭示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于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对太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为期两周年的季度调查。30个采样点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7纲19科40种, 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较大, 平均密度高值出现在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 主要为寡毛纲颤蚓类; 平均生物量高值出现在贡湖湾、西湖区、东太湖和东部湖湾, 主要为软体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华河蚓(Rhyacodrilus sinicus)、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和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是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聚类分析将30个采样点分成3组, 相似性分析检验表明各聚类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东太湖和东部湖湾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 优势种为腹足纲螺类; 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多样性最低、密度最高, 霍甫水丝蚓和中华河蚓在该区占据绝对优势; 贡湖湾、湖心和西湖区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其优势种为河蚬。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00.
野牡丹科6种植物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野牡丹科国产野牡丹属(Melastoma L.)4种植物和从国外引种的蒂牡花属(Tibouchina Aubl.)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并对4种野牡丹属植物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野牡丹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为二倍体植物,蒂牡花属的蒂牡花(T. urvillean)和银毛野牡丹(T. heteromall)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核型公式为:野牡丹(M. malabathricum) 2n=10m(2SAT)+14sm;毛稔(M. sanguineurn) 2n=10m+12sm+2st;地稔(M. dodecandrum) 2n=12m+12sm;细叶野牡丹(M. intermedium) 2n=12m+10sm+2st。核型分析表明国产野牡丹属植物染色体为小染色体,绝对长度为0.43~1.79 µ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47~62.91,均属2B型。野牡丹属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