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5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30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8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价值。方法:测定215例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及50名健康人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肿瘤类型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实验室诊断和疾病分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血清维生素A(VA)、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5月期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RDS早产儿纳入观察组,根据RDS分级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48例,中重度组42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出生的非RDS早产儿3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血清VA水平将125例早产儿分为VA缺乏组(n=72),亚临床VA缺乏组(n=36),正常组(n=17)。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轻度组与中重度组早产儿血清VA、PCT、TNF-α及CRP水平,比较不同血清VA水平早产儿的RDS发病情况,分析观察组早产儿血清VA与PCT、TNF-α及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血清V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早产儿血清PCT、TNF-α、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组早产儿血清PCT、TNF-α、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随着血清VA水平的升高,RDS发病率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早产儿血清VA与PCT、TNF-α及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RDS早产儿血清VA与PCT、TNF-α及CRP水平均存在明显异常,但四者无明显相关性,血清VA相对较低者更易发生RDS,临床可通过及时干预VA水平以降低RDS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3.
抗磷脂抗体综合症(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以反复的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为特征,与内皮细胞及单核淋巴细胞功能失调有关。β2糖蛋白Ⅰ是一种磷脂结合型糖蛋白,抗β2糖蛋白Ⅰ抗体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并且在AP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抗β2糖蛋白Ⅰ及其抗体的功能尚未阐明。本文将围绕β2GPⅠ及其抗体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期望为APS发生发展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调节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介素17(IL-17)与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究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AECOPD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分为单纯AECOPD组60例及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AECOPD+PH)组60例,另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CT水平,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IL-17水平及生化分析仪检测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CT,IL-17与CRP对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结果:AECOPD+PH组及AECOPD组的PCT,IL-17,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AECOPD+PH组的各指标水平也均高于单纯AE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PCT与IL-17之间存在表达正相关性(r=0.733,P0.05),PCT与CRP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817,P0.05)。此外,针对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中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IL-17为0.71,CRP为0.77,联合三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结论:PCT、IL-17和CRP可能与AE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关,各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联合以上三项生物学指标对诊断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特重度烧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探讨其在烧伤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259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烧伤ICU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86例,359个检测时间点)与非脓毒症组(173例,1591个检测时间点),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合并有吸入性损伤情况等一般资料,记录每个检测时间点的血常规、肝肾功、血气分析及血清PCT值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及各项脓毒症相关生物学指标,分析各项生物学指标脓毒症诊断能力及不同PCT截断值的诊断效能,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生物学指标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小板计数、胆碱酯酶、脑钠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血清PCT水平[4.52(2.35~8.83) vs 1.33(0.74~3.24)]、白细胞计数[24.28 (17.48~33.09) vs 20.11 (16.01~25.4)]、血糖[13.12 (9.66~17.28) vs 10.45 (8.31~13.13)]、肌酐[71.60 (57.94~89.62) vs 61.48(48.87~73.48)]、总胆红素差[30.07(22.63~38.69) vs 21.04(15.53~28.4)]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区分脓毒症与非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 (95%CI为0.776~0.824,P0.01)、0.617 (95%CI为0.581~0.652,P0.01)、0.658(95%CI为0.624~0.691,P0.01)、0.671(95%CI为0.640~0.702,P0.01)、0.722(95%CI为0.694~0.691,P0.01)。PCT的有效截断值为2.0 ng/mL(敏感度84.4%、特异度62.1%)、3.0 ng/m L(敏感度70.8%、特异度71.8%)、4.0 ng/m L(敏感度58.1%、特异度81.2%)。结论:PCT可作为烧伤脓毒症早期诊断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失衡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升高的影响。方法检测29例HBV-ACLF(肝衰组)、14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浆PCT、内毒素(endotoxin,LPS)水平,收集患者新鲜尾便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状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肠道菌群、B/E值、PCT和LPS水平的差异,以及肝衰组患者PCT、LPS、B/E值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与乙肝组患者比较,肝衰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肠道细菌显著减少,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埃希菌属等肠道细菌过度生长,两组患者间各菌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84,Z=-2.84,Z=-2.57,Z=-4.39,t=3.59,t=2.64,t=2.19,P0.01、0.01、=0.01、0.01、0.01、=0.01、=0.04);肝衰组PCT[0.50(0.96)]ng/mL、LPS(0.46±0.10)EU/mL、B/E值(0.04±0.01),乙肝组PCT(0.08±0.02)ng/mL、LPS(0.05±0.02)EU/mL、B/E值(1.62±0.31),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17,t=5.88,t=16.18,P0.01、0.01、0.01);肝衰组B/E值与LPS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81,P0.01),B/E值与PCT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79,P0.01),且PCT水平与LPS呈正相关关系(r=0.76,P0.01)。结论 HBV-ACLF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源性LPS生成增多,而肠源性LPS促使PCT产生增多。  相似文献   
87.
为获得高比例精原干细胞, 开展了不同月龄红鳍东方鲀精原干细胞分离纯化研究。采用组合酶消化法制备不同月龄的精巢单细胞悬液,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殖细胞特异基因vasa免疫荧光鉴别精原干细胞, Percoll不连续梯度(10%、30%和50%)纯化精原干细胞。结果显示: 14月龄雄鱼精巢生殖细胞主要为A型精原细胞, 精原干细胞占比极显著性地高于22月龄(P<0.05)。纯化后精原干细胞主要分布在10%—30% Percoll梯度带中, 14月龄雄鱼生殖细胞主要分布在此层, 且纯化后精原干细胞占比远高于纯化前以及22月龄纯化前后。结果表明, 14月龄更适用组合酶消化分离, 并通过Percoll梯度离心法获得高比例的红鳍东方鲀精原干细胞。  相似文献   
88.
基于苦荞花期转录组数据,该研究筛选并克隆获得一个黄酮代谢相关的MYB类转录因子,并命名为FtMYB23。该基因ORF框长879bp,编码29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FtMYB23与SG5-MYB亚家族成员聚为一簇,属于典型的R2R3-MYB型转录因子。β-半乳糖苷酶滤纸分析表明,其具有转录激活活性。FtMYB23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表型分析表明,3个阳性株系的种皮颜色均呈现出比野生型更深的褐色,其叶中原花青素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 0.01),分别为野生型的4.68、3.5和2.8倍。qRT-PCR分析表明,转基因拟南芥中黄酮合成相关的AtCHS、AtCHI、AtF3H、AtF3′H、AtFLS、AtDFR和AtBAN等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 0.05),而AtTT12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 0.01)。研究认为,FtMYB23作为典型的Subgroup5-MYB(SG5-MYB)激活型转录因子,通过促进黄酮合成途径早期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原花青素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对磷酸三钙(TCP)磨损颗粒诱导小鼠颅骨溶解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CP磨损颗粒(TCP)组、原花青素(0.2mg/kg,1mg/kg,5mg/kg)组,每组12只。将TCP磨损颗粒30mg包埋于小鼠颅骨顶部构建假体周围模型,于术后第2日颅顶局部注射原花青素,隔日1次。2周后处死小鼠采血、取颅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和HE染色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和破骨细胞生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假体周围骨组织中破骨细胞调控基因TRAP、capthesinK、c-Fos和NFATc1的mRNA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假体周围骨组织中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TCP组假体周围骨溶解面积、破骨细胞生成及其调控基因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血清MDA含量均明显升高、T-AOC水平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假体周围骨组织中Beclin-1和LC-3均表达显著上调、LC-3I向LC-3II转换明显增加(P<0.05)。与TCP组比较,原花青素组假体周围骨溶解面积、破骨细胞生成及其上述调控基因、血清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血清T-AOC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且Beclin-1和LC-3等蛋白表达及LC-3I向LC-3II转换也明显下调。结论:原花青素对TCP磨损颗粒所致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自噬的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0.
人卵巢癌细胞微观形态的AFM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子力显微镜(AFM)在人卵巢癌细胞微观形貌表征方面的应用。方法: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观察培养的高低转移的人卵巢癌细胞及其周围纤连蛋白原纤维和经过紫杉醇药物处理后的细胞的微观形态,进一步对正常的卵巢癌细胞组织和经过紫杉醇药物处理后的卵巢癌细胞组织经过超声波处理后组织的微观结构进行AFM成像观察。结果:高转移特性的卵巢癌细胞周围的纤维少而短;而低转移特性的卵巢癌细胞周围的纤维多且长。经过紫杉醇药物处理后的细胞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结构呈现不规则状,且与基底没有纤维连接。结论:不同类型的卵巢癌细胞受其生物功能的影响在基底上的形态不同。药物处理后的癌细胞微观组织发生了变化,与其核溶,核碎和核解的生理变化过程相符。正常的卵巢癌细胞组织结构之间的黏附力较小,故超声波处理后呈现分散的分布。经过紫杉醇药物处理后的卵巢癌细胞组织结构之间的黏附力较大,超声波处理后分布在基底上的结构较紧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