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5 毫秒
71.
广西猕猴桃发展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肃清  李洁维  李瑞高  王新桂  莫凌  李锋   《广西植物》1999,19(4):386-389
分析了广西猕猴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现状,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可供各级领导和有关生产单位参考, 对促进广西猕猴桃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熊治廷  黄仁煌   《广西植物》1999,19(2):180-182
报道了江西省武宁县幕阜山地区野生中华猕猴桃开花期与其海拔高度的关系。其开花期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延迟。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开花期约延迟3d。讨论了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在引种驯化工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3.
在春季田间条件下,我们对美味猕猴桃品种米良1 号(Actinidia deliciosa cvMiliang-1)的光-光合特性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美味猕猴桃米良1 号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气温34 ℃,相对湿度62% ),同化CO2 的光合速率达到17.37~18.69 μm olm - 2s- 1,但是在高温和干旱条件下(气温41℃,相对湿度30% ),其光合能力降低到7.32 μm olm - 2s- 1.该品种的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分别为1 100 和20 μm olm - 2s- 1, 表明是一种阴性偏阳的树种. 5 月初的晴天,美味猕猴桃米良1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型,第一高峰出现在上午10∶00,18.65 μm olm - 2s- 1,午间13∶00 剧降到3.15 μm olm - 2s- 1,下午16∶00 出现第二高峰,其值为10.35 μm olm - 2s- 1. 在测定净光合速率的同时,还对田间条件下环境因子如光照、气温、空气湿度与CO2浓度以及植物叶表面温度与蒸腾速率日变化等进行了监测,用多元线形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猕猴桃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美味猕猴桃净化光速率日变化与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季田间条件下,我们对美猕猴桃品种米良1号(Actinidia deliciosa av Mil-iang-1)的光-光合特性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美味猕猴桃米良1号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气温34℃,相对湿度62%),同化CO2的光合速率达到17.37~18.69μmolm^-2s^-1,但是在高温和干旱条件下(气温41℃,相对湿度30%),其光合能力降低到  相似文献   
75.
以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Planch.)果实为试材,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XET)cDNA为探针,研究果实成熟进程中XETmRNA的变化规律,探讨XET在果实后熟软化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20℃下外源乙烯处理可促进XETmRNA的积累,且这种效应因乙烯处理时间的加长而加强,进而加速了果实软化;0℃处理可抑制XETmRNA的增加,延缓果实软化,但当果实转入20℃后熟时,果实硬度迅速下降,而XETmRNA水平变化不明显。认为XET可能只是一种诱导酶,由它引起的细胞壁解聚并非是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6.
限气贮藏猕猴桃果实伤害产生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PE袋方法于常温一藏秦猕猴桃,贮藏期间袋内CO2浓度高于6%时果实会产生伤害贮藏前期,果实的果肉和果心硬度均很高,这与两部位淀粉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严重被抑制淀粉和果胶物质水解被抑制有关。贮藏中期,果肉出现水浸状,到贮藏末期,果心和照相机人均很快腐烂,这主要与Vc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膜脂过氧化加剧有关。而与SOD活性变化关系不大。而贮藏期间,果心硬度明显高于果肉,这与果心淀粉酶和多聚半乳醛酸  相似文献   
77.
猕猴桃果实易受多种病原真菌的侵染,采后易发生软腐病、灰霉病、青霉病等严重危害果实品质的真菌性病害。传统的有效防治方法主要为采前使用化学杀菌剂,但其易污染环境并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已有一系列生物防治方法被研究并报道,这些方法可有效防控猕猴桃采后真菌病害:第一类为天然抑菌物质,包括植物提取物和其他天然物质;第二类为拮抗微生物,包括生防酵母、生防细菌、生防木霉,生防菌也能与物理及化学方法协同发挥作用。本文概述了各类生物防治方法在猕猴桃采后真菌病害绿色防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生防机理,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8.
通过了解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致病菌分类地位和基因类型,初步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理。采用纯培养法分离猕猴桃溃疡病菌;基于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致病的分子机理。从“米良1号”和“红阳”猕猴桃感病枝条中分离获得5株溃疡病菌,编号为L211、L212、L321、L322、L323;通过形态特征和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分析,鉴定5株细菌均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Psa)。以菌株L211为代表进行体外猕猴桃枝条接种实验表明能引起典型溃疡病症状。通过菌株L211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 741条基因数目,长5 412 072 bp;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菌株L211携带121种毒力因子、71个植物互作因子和77个耐药基因;同时,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病原菌L211为基因Ⅲ型Psa。引起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基因Ⅲ型,与国内外报道的引起猕猴桃溃疡病大流行的致病菌一致。猕猴桃溃疡病发病...  相似文献   
79.
以猕猴桃种间杂种品种‘江山娇’(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A.eriantha Benth)与中华猕猴桃(A.chinensis Planch)雄株杂交得到的杂交后代群体为实验材料,于2012、2013和2016年分别对该群体的雌雄性别比及其开花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杂交群体的雌雄性别比例小于1:1,即雄株偏多。杂交后代的花瓣颜色以红色为基础,但红色的分布区域、深浅及类型出现明显分离。聚类分析显示,这些杂交后代可通过花瓣CMYK色卡取值分为4个类群,其中猩红色与紫罗兰红色2个变异类型与观察表型完全一致。杂交后代群体的始花期、开花天数、花朵大小、开花量及单花花瓣数等性状均出现广泛分离,且因不同年份而出现变化。群体中杂交个体进入始花期的平均时间跨度为14 d,群体的始花期进入高峰时个体平均比例仅占群体的25.5%。2016年群体开花时间最长,最多有47.4%的个体开放10~13 d;2013年杂交群体的开放时间最短,有55.2%的后代开花3~5 d。本研究筛选出一批花瓣数多、花朵较大或单花序花朵较多的优良单株,并在后代群体中共发现21个含不同花数的花序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80.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华猕猴桃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华猕猴桃"桂海4号"为试材,采用500mg·L-1、1000mg·L-1、1500mg·L-1三种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萘乙酸、和ABT生根粉处理插条,进行了猕猴桃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吲哚丁酸1500mg·L-1的扦插生根率极显著高于萘乙酸和ABT生根粉的各个处理,显著高于吲哚丁酸1000mg·L-1;吲哚丁酸对根数和根长的促进作用优于萘乙酸和ABT生根粉,ABT生根粉对于根粗的促进作用却较其它两者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吲哚丁酸1500mg·L-1处理的插条生长情况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