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1.
正三峡水库成库以来,支流回水区频繁出现水华现象,成为近10年来我国水库生态学领域研究热点~([1])。水流条件是水华形成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2]),合适的流速条件能给藻类生长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3])。温度、光照和营养盐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在自然水体中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4])。普遍认为,紊流扰动通过改变藻类在水体中的相对位置和分布,从而改变藻类生长的  相似文献   
12.
王立龙  晋秀龙  陆林 《生态科学》2015,34(6):177-181
湿地公园的生态脆弱区特性与保存湿地原生境矛盾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 使其未来可能成为人类扰动下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模式基地。植物是湿地公园承受旅游活动等干扰的积极响应者, 已有研究多关注旅游对园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等层面上的单一尺度影响, 忽视了其多尺度性, 使得植物在公园关键生态过程及整体功能发挥中的作用存争议。未来的工作中, 应注重开展多重时空格局下旅游扰动对自然湿地公园植物的物种、群落及景观等尺度多样性的独立和耦合影响研究, 筛选出驱动湿地公园不同尺度植物多样性变化响应的关键环境因子, 阐明其关键生态过程,探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对旅游扰动的多尺度响应机理, 构建湿地公园不同尺度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也将丰富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大沙鼠对荒漠植物群落的扰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调查了大沙鼠洞区和对照区植物种类组成、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研究了大沙鼠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植被结构的影响.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洞区植物种数(16.1)显著高于对照区(13.8)(Z=2.436,P<0.05);洞区半灌木种数(0.8)显著低于对照区(1.9)(Z=3.442,P<0.01).受大沙鼠扰动影响,大沙鼠洞区植被平均盖度(2.40%±2.30%)显著低于对照区(14.46%±6.82%)(Z=3.63,P<0.01);大沙鼠洞区地上植物生物量(6.52 g·m-2±6.30 g·m-2)显著低于对照区(23.3 g·m-2±12.85 g·m-2,Z=3.708,P<0.01).大沙鼠洞区Simpson指数(0.75±0.10,n=10)和Shannon-Wiener指数(0.78±0.12,n=10)显著高于对照区Simpson指数(0.61±0.16)和Shannon-Wiener指数(0.60±0.16)(t=2.362,P<0.05;t=2.948,P<0.01).结果表明:大沙鼠的掘洞、采食行为能够提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并导致半灌木衰败.洞区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次生演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国长足摇蚊幼虫(Tanypus chinensis)和霍普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扰动对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采集梅梁湾表层沉积物,借助高精度溶氧微电极,研究两种生物扰动作用下,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并根据氧气在流动培养体系中浓度的变化和在扩散边界层中的扩散过程这两种方法计算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结果表明,中国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两种底栖生物扰动均能提高沉积物界面氧气交换速率,且微电极法的计算值要低于流动培养法。通过溶氧微电极剖面能够准确的获得氧气渗透深度的信息。结果发现:长足摇蚊幼虫的扰动能提高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并造成氧气在沉积物内空间分布的差异,长足摇蚊幼虫扰动后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由无扰动的6 mm增至10 mm。与长足摇蚊幼虫相比,霍普水丝蚓扰动没有增加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及造成空间分布差异。对比两种计算方法发现,在生物扰动作用下,由于生物作用的影响,根据氧气在扩散边界层的扩散得到的值可能会低估氧气的界面交换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五大连池火山区露头泉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对扰动的响应。[方法]采集五大连池露头泉水样,按扰动程度将其分为农田组(A1,A2,A3)、村屯组(B1,B2,B3)、景区组(C1,C2,C3)和野外组(D1,D2,D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别露头泉中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各露头泉之间菌群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野外组露头泉的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及其丰富度较高;露头泉微生物各物种互作关系网络复杂,但多以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等为优势细菌门,以Parvarchaeota、Woesearchaeota和Verrucomicrobia等为优势古菌门;在不同程度的扰动影响下,某些露头泉出现了特异优势菌,如Helicobacter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Deferribacteres等。[结论]五大连池火山区露头泉分布着丰富的细菌和古菌,人为活动产生的不同程度扰动,导致露头泉中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组成及丰度呈现差异化。  相似文献   
16.
大型底栖动物对河口沉积物的扰动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微宇宙示踪技术,定量研究了天津北塘河口地区的天津厚蟹、沙蚕、泥螺和青蛤4种底栖动物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结果表明:生物扰动对沉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不同底栖动物扰动能力不同,对表层沉积物的扰动强度(扩散系数,10-3 cm2·d-1)大小依次为:沙蚕(2.95)> 天津厚蟹(1.00)> 青蛤(0.78)> 泥螺(0.35)> 对照(0.05);对深层沉积物则是天津厚蟹(3.10)>沙蚕(2.33)>青蛤(0.28)>泥螺(0.15)> 对照(0.05).这种差异主要与不同底栖动物所属的功能群不同有关.底栖动物体积与表层沉积物扩散系数显著相关(P<0.05),可采用底栖动物体积预测其对沉积物的扰动强度.  相似文献   
17.
西部干旱区煤炭开采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雷少刚  卞正富 《生态学报》2014,34(11):2837-2843
大规模煤炭资源开采与干旱脆弱生态环境的空间耦合将会诱发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分析了我国西部干旱区煤炭地下开采对植被、土壤水、地下水、土壤等关键环境要素影响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指出现有研究主要以单一环境要素、局部尺度为主,缺乏多尺度综合的环境要素协同损伤规律与井上下联动响应机理等基础研究。因此,现有成果还无法满足指导煤炭开采技术改进与控制环境损伤的需要。建议从井下到井上,从工作面、矿井、矿区、流域多尺度综合实现地空一体化同步监测,加强对西部干旱矿区各关键环境要素的协同损伤规律研究;加强对井上下环境要素对开采地质条件响应机理研究;建立不同开采条件、不同评价尺度下,矿区开采环境损伤的评价与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扰动由于显著改变沉积物结构和性质,进而影响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综述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生物扰动促进这些污染物从沉积物向水体释放。生物扰动还对不同的污染物产生其它不同的影响。对于氮,生物扰动还影响其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对于磷,生物扰动不仅改变其化学形态,还提高有机磷降解。对于重金属,生物扰动还能改变其在沉积物中的分布及化学形态。对于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扰动主要增强生物富集和代谢,以及提高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9.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refers to a group of childhoo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with polygenic etiology. The expression of many genes implicated in ASD is tightly regulat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microRNAs(miRNAs), a class of noncoding RNAs 22 nucleotides in length that function to suppress translation by pairing with ‘miRNA recognition elements’(MREs) present in the 30untranslated region(30UTR) of target mRNAs. This emphasizes the role played by miRNAs in regulating neurogenesis, brain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hence any perturbations in this regulatory mechanism might affect these processes as well. Recently,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present within 30UTRs of mRNAs have been shown to modulate existing MREs or even create new MREs. Therefore, we hypothesized that SNPs perturbing miRNA-mediated gene regulation might lead to aberrant expression of autism-implicated genes, thus resulting in disease predisposition or pathogenesis in at least a subpopulation of ASD individuals. We developed a systematic computational pipeline that integrates data from well-established databases. By following a stringent selection criterion, we identified 9 MRE-modulating SNPs and another 12 MRE-creating SNPs in the 30UTR of autism-implicated genes. These high-confidence candidate SNPs may play roles in ASD and hence would be valuable for further functional validat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