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9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2647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405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575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8 毫秒
941.
应用16S rRNA基因V—2高变区序列进行链霉莲分子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平  余利岩 《生物多样性》2001,9(2):129-137
用16S rRNA部分序列对Williams数值分类系统所包含的链霉菌属种或种群进行系统进货分析,以包含16S rRNA基因V-2高变区在内的120bp长核苷酸序列所作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这些链霉菌可分为34个簇,其中大簇5个(包括27-85株菌株);中等大小簇3个(包括9-12株菌);小簇8个(包括2-6株菌);单成员簇19个。结果同时表明,Williams数值分析系统中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归类而得到的种或种群内存在较大异质性。  相似文献   
942.
植物的繁殖体总是面临来自各类生物(如昆虫、脊椎动物、真菌)的捕食风险。因动物捕食引起的种子死亡率影响植物的适合度、种群动态、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持。种子被捕食的时间和强度成为植物生活史中发芽速度、地下种子库等特征的主要选择压力,而种子大小、生境类型等因素也影响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捕食。捕食者饱和现象被认为是植物和种子捕食者之间的高度协同进化作用的结果,是限制动物破坏种子、提高被扩散种子存活率的一种选择压力。大部分群落中的大多数植物种子被动物扩散。种子扩散影响种子密度、种子被捕食率、病原体攻击率、种子与母树的距离、种子到达的生境类型以及建成的植株将与何种植物竞争,从而影响种子和幼苗的存活,最终影响母树及后代植物的适合度。种子被动物扩散后的分布一般遵循负指数分布曲线,大多数种子并没有扩散到离母树很远的地方。捕食风险、生境类型、植被盖度均影响动物对种子的扩散。植物结实的季节和果实损耗的过程也体现了其对扩散机会的适应。许多动物有贮藏植物种子的行为。动物贮藏植物繁殖体的行为,一方面调节食物的时空分布,提高了贮食动物在食物缺乏期的生存概率;另一方面也为种子萌发提供了适宜条件,促进了植物的扩散。于是,植物与贮食动物形成了一种协同进化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自然界互惠关系(mutualism)的一种。影响幼苗存活和建成的因子包括种子贮蒇点的微生境、湿度、坡向、坡度、林冠盖度等。许多果食性动物吃掉果肉后,再将完好的种子反刍或排泄出来。种子经动物消化道处理后,发芽率常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43.
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微生物是一群以分解代谢为主的重要生物类群,其生物学多样性十分丰富。但由于它们的微观性,尤其原核微生物简单的单细胞结构、以无性方式进行快速地繁殖而造成的无准确的基线难以对其进行种群数目和数量的统计,因而对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远没有宏观生物那样深入和受到重视。本文根据原核微生物的特性,从其物种、所代表的进化分支、生理代谢类群及遗传背景几个方面简述了它们的多样性及重要意义,意在引起科学界和全社会对这类生物资源的认识和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944.
在开发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特定蛋白的研究中,若先用特异组织作原代培养,建立瞬时表达系统,对特定调控元件和融合基因进行分析,可大大缩短研究进程。本文首次报道用鸡输卵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建立瞬时表达系统的方法。输卵管细胞体外培养(Fig.1-3),在二,三周时间内仍然保持分泌卵清蛋白的功能,当分泌功能减弱时,若地培液中添加激素,一般一周后大部分细胞又可恢复分泌功能(Fig.4),由于卵清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通过斑点免疫渗滤法可迅速简便的从培液中检测到(Fig.4)。为 验证培养细胞能否表达外源基因,在原代培养细胞中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在细胞浆中显示绿色荧光(Fig.5)。说明这是一个有效而又方便的检测调控元件的瞬时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945.
植物交酸系统的进化、资源分配对策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7,自引:1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响植物自交率进化的选择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当外来花粉量不足时,自交可以提高植物的结实率,即雌性适合度(繁殖保障);而如果进行自交的花粉比异交花粉更易获得使胚珠受精的机会,那么自交也可以提高植物的雄性适合度(自动选择优势)。但是,鉴别什么时候是繁殖保障、什么时候是自动选择优势导致了自交的进化却是极其困难的。花粉贴现降低了自交植物通过异交花粉途径获得的适合度,即减弱了自动选择优势,而近交衰退既减少了自动选择优势也减少了繁残给自交者带来的利益。具有不同交配系统的植物种群将具有不同的资源分配对策。理论研究已经说明,自交率增加将减少植物对雄性功能的资源分配比例,但将使繁殖分配加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交配系统在改变甚至可以导致植物生活史发生剧烈变化,即从多年生变为一年生。文献中支持自交减少植物雄性投入的证据有很多,但是对繁殖分配与自交率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资源分配理论可以解释植物繁育系统的多样性,尤其是能够3说明为什么大多数植物都是雌雄同体的,自交对植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是减少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增加种群间的遗传分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猜测,自交者可能会丢掉一些长期进化的潜能,目前这个假说得到了一些支持。  相似文献   
946.
生态群落物种共存的进化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概述了目前对生态群落的物种共存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动、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进展。植物群落的物种共存主要介绍与环境、种子再迁移、生态位分化、竞争平衡理论、种库假设、再生生态位等有关的几种假设、生态学上相似种的共存及“原”群落概念等。动物群落的物种共存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叙述:(1)异质环境中的资源分割,主要指动物斑状滋养的不同利用;(2)避免竞争排斥的行为机制,如边缘效应、聚群效应、扩散行为、相互作用和干扰;(3)特化者和泛化者的共存,包括:竞争是物种向多功能进化的作用力、最佳觅食理论与生态学特化及特化概念的发展。最后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47.
高等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主要受遗传信息及环境间的相互调节,细胞间通讯系统的主要信号分子就是植物激素.高等植物有别于动物在于其难以逃避或改变环境,因而适应多变环境来维持生存是主要的途径,而细胞间的通讯系统便是高等植物与环境适应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近年来,高等植物激素受体及信号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而且其激素受体研究的系统理论已经形成.结合本研究室部分工作及国内外进展及成果对本领域工作进行系统归纳并评述其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相似文献   
948.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 Italian Ryegrass)—水稻(Oryza sativa L.; Rice)”草田轮作(IRR)系统是我国南方农区新型的轮作模式之一。利用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够生产大量的优质青饲料, 缓解冬季畜禽饲草紧缺的问题, 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 提高养分循环效率, 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讨论种植多花黑麦草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容重、pH、腐殖酸、有机质、碳氮比、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的影响, 系统总结了黑麦草在土壤培肥方面的作用效应, 并进一步探讨了南方农区利用IRR系统发展“草牧业”的困难与挑战, 旨在为IRR系统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49.
三唑酮对离体黄瓜子叶膜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三唑酮处理后离体黄瓜子叶衰老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及膜系统有变化。结果表明:20mg/L三唑酮能有效抑制O^-2.、H2O3的累积,减轻质膜相对透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及组织自动氧化速率。这表明三唑酮减轻了活性氧在植物体内的累积,可以作为一种活性氧的直接或间接清除剂。  相似文献   
950.
对盅口族Cyathostominea线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根据各分类学家的意见,笔者提出了盅口族线虫的分类系统,该系统以Lichtenfels等人(1998)的观点为基础,其不同点在于:1)将马线虫属Caballonema Abulasze,1937和柱咽属Cylindropharynx Leiper,1911从盅口族中移出,放入柱咽族Cylindropharyngea Popova,1952;2)Scialdo-Krecek(1984)描述的Cylicodon-tophorus reineckei应归属于副杯口属Parapoteriostomum Hartwich,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