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目的:apo B基因多态性对群体遗传学、心血管疾病等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分析了中国汉族人群中apoB基因EcoRI、XbaI、MspI、Ins/Del及3’端VNTR等5个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EcoRI、XbaI、MspI等3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应用常规PCR方法分析Ins/Del及3’端VNTR等2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结果:1人群中EcoRI位点有E+及E-两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87.1%和12.9%;XbaI位点有X+及X-两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6.1%和93.9%;MspI位点有M+及M-两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97.1%和2.3%;Ins/Del位点有Ins及Del两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70.7%和29.3%;3’端VNTR位点有16种等位基因,其中以HVE34与HVE36最为常见,频率分别为33.4%与21%。2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5个位点间除XbaI与Ins/Del间存在较弱的连锁不平衡(D’=0.911,r2=0.175),其余点位间无显著连锁不平衡。结论:数据比对表明,5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民族、种族差异,因此在apo B基因相关研究中应充分考虑遗传背景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2.
在中医学中所讲的五行为:木、火、土、金、水。它们相生相克,平衡发展、相互共存。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是写在黄帝内经里的东西,是由大智慧的人,经实践理论证实的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相似文献   
833.
对于非传染性疾病,如何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是近20 年来药物研发的重大命题,尤其在2 型糖尿病治疗领域更是如此。一方面, 2 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对血糖的控制仍不理想,存在着患者的重大需求,另一方面,全球针对2 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发缺乏有效的机制, 尚不能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病因进行系统评价,或针对2 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需求开发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 尿病的新药。试图以人体血糖平衡调控的生理过程为基础,分析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因素,寻找与糖尿病和代谢性病因相关的分子因子, 并围绕相关机制进行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设计,探索2 型糖尿病分子分型的逻辑和个性化治疗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834.
石玉  于振文 《生态学报》2006,26(11):3661-3669
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田间试验在山东省龙口市中村进行,试验区小麦各生育阶段的降雨量和零度以上的积温分别为:82.9mm, 649.8℃ (播种~冬前)、33.3mm, 578.7℃(冬前~拔节)、28mm, 359℃(拔节~开花)、84.3mm, 837.6℃(开花~成熟)。试验设3个施氮量:0kg•hm-2(CK)、168kg•hm-2(A)、240kg•hm-2(B);在施氮量168kg•hm-2和240kg•hm-2条件下分别设3个底追比例:1/2∶1/2(A1和B1)、1/3∶2/3(A2和B2)、0∶1(A3和B3)。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之间植株氮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施氮量为168kg•hm-2、底追比例为1/3∶2/3的处理A2与处理B2、B3差异不显著,但处理A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土壤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施氮量相同,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利用率。试验还表明,在拔节期,底施氮量为84kg•hm-2和120kg•hm-2的处理A1、B1,在80~100cm和100~160cm土层分别出现硝态氮的累积;而底施氮量为56kg•hm-2的处理A2,在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与不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期,追施氮量大于160kg•hm-2的处理B3、A3和B2,硝态氮在120~180cm土层出现累积高峰,已下移到小麦根系可吸收范围之外,易于造成淋溶损失;而追氮量为112kg•hm-2的处理A2,在10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试验中,施氮量为168kg•hm-2底追比例为1/3∶2/3的处理A2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地上部植株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均较高,100~200cm土层未出现硝态氮的明显累积,氮素表观损失量最少,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835.
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五大类,有人将水和膳食纤维也包括到营养素范围之内。目前所知,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总共42种,包括糖类、水、8种氨基酸(婴幼儿9种)、2种脂肪酸、15种矿物质(常量元素7种和微量元素8种)和14种维生素。这些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在正常情况下都来自于每天的膳食,由于每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只有由多种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836.
我们先前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发现lp36与体重指数显提示性连锁(LOD=2.0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1NFR2)定位于lp36,是肥胖的一个极好的图位和功能侯选基因。本研究采用数量传递连锁不平衡检验在两个大的独立的白人样本中进行了TNFR2基因与肥胖表型的连锁与关联检验。第一组受试者由来自79个多代家系的1836个个体组成;第二组受试者由来自157个核心家庭的636个个体组成。所检测的肥胖表型包括体重指数、脂肪量和脂肪量百分数。在多代家系中我们发现TNFR2基因变异与BMI显著连锁(P=0.0056)。结果表明,TNFR2基因是影响白人BMI变异的一个数量性状位点。  相似文献   
837.
杨灿朝  蔡燕  梁伟 《生物学杂志》2010,27(1):76-79,60
鸟类巢寄生的寄主无论是成乌还是雏鸟,对宿主都是极具伤害性的,因为它们降低了宿主的生育力,然而,无论是在寄主种内还是种间,其伤害性的差异变化很大。综述了以往对这种伤害性差异的各种解释,以往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伤害性所带来的利益。认为寄主的伤害性行为可以像病原体的伤害性一样进行分类,伤害性在为寄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所以,由病原体伤害性进化研究衍生而来的平衡假说,适用于解释鸟类巢寄生伤害理论的进化。  相似文献   
838.
内蒙古温带荒漠草原能量平衡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阳伏林  周广胜 《生态学报》2010,30(21):5769-5780
基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温带荒漠草原生态系统观测站2008年全年的涡度相关观测与相应的生物、环境观测资料,对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表明:能量平衡各分量(净辐射,Rn;感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呈单峰型日动态,白天大部分时间H/RnG/RnLE/Rn;夜间G/Rn占主导;全天LE/Rn相对较小,即使在植物生长盛期。较低的LE/Rn可能与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及植被分布稀少有关。日Rn受天气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雨季,Rn日间差异较大,呈现锯齿状波动。能量平衡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Rn、H、LE和G最大月分别为7、5、6月份和6月份。全年H是Rn的主要能量支出项(58%);LE其次(26%),年蒸散量(190.3mm)大于年降水量(136.3mm),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接近(183.9mm),其中最大日蒸散率3.8mm/d;G所占比例较小(1%),全年基本保持平衡。然而G白天吸收能量,夜间释放能量;夏季储存能量,冬季释放能量的特点,在能量平衡中存在类似"能量缓存"的作用,不能被忽略。降水过程显著影响内蒙古温带荒漠草原水热交换。降水后较降水前LE峰值明显增大,而H峰值降低。日蒸散率峰值多数与降水事件有关。而且,生长季日蒸散率波动与降水引起的SWC变化趋势一致。生长季潜热分配(LE/Rn)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SWC)、饱和水汽压差(VPD)及叶面积指数(LAI)共同影响。LE/Rn随SWC增大呈增加趋势,LE/Rn随VPD增大而降低,LE/Rn随LAI增大呈二次曲线变化。其中LAI为0.2m2/m2是一个阈值,当LAI0.2m2/m2,SWC是LE/Rn主要驱动因子;当LAI0.2m2/m2,SWC和LAI共同驱动LE/Rn。应用退耦因子(Ω)评价了荒漠草原与大气之间水汽交换的耦合状况。与其他草原类型相比,本研究区退耦因子(Ω)相对较低(生长季平均0.15)。生长盛期Ω相对较高,Rn是LE的主导因子;而生长前期和后期Ω相对较低,VPD是LE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839.
以低浓度(50 mmol.L-1)和高浓度(150 mmol.L-1)NaC l处理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2年生扦插苗,研究了弗吉尼亚栎生长和根系形态学参数变化以及Na+、K+、Ca2+、Mg2+、NO3-等矿质离子在不同器官的吸收、运输和分配。结果表明,盐胁迫不同程度促进了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根长、表面积和体积在低浓度盐胁迫下明显增加(P0.05),而在高浓度盐胁迫下变化不大。随着根系对Na+和C l-吸收的增加,K+、Ca2+、Mg2+在根部和茎部的积累明显降低,矿质离子由根部向茎部运输的能力在低浓度盐胁迫增加而高浓度下受到抑制。叶片在低浓度和高浓度盐胁迫下对K+、NO3-具有很强的选择吸收能力,这对于维持叶片离子平衡和正常的光合作用及代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Na+和C l-在根部的浓度远远大于地上部,说明弗吉尼亚栎根系对盐离子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减少盐离子在地上部的积累,对于维持地上部的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弗吉尼亚栎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40.
苏文华  张光飞  周鸿  闫海忠  周睿 《生态学报》2010,30(4):1109-1116
依据嵌套分层设计原理制定野外调查取样方案,以药用资源植物短葶飞蓬不同产地93个自然种群310份植株样品的灯盏乙素和咖啡酸酯含量的嵌套方差分析,探讨次生代谢有效成分含量在产区间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短葶飞蓬有效成分含量存在空间差异,最低含量产区的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分别只是最高含量产区的52.1%和41.8%,但不与产地间的空间距离远近完全一致;同一产地短葶飞蓬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有一定的年际差异,但高含量产地与低含量产地是相对稳定的;作为优质药材的基本产地单元,自然地理区划单元比行政区划单元更科学;短葶飞蓬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与植株含N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符合"碳/氮营养平衡假说"的预测,但植株含N量的变化只能解释短葶飞蓬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不同产区间约30%的变异。植物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空间变化是药用植物地区间遗传变异和生长地环境生态因子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用自然地理区划单元为产地单元更客观。确定药材的"优质产地"可作为保障药材有效性的科学管理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