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基于EPG的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取食行为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虽然都取食小麦,但其取食部位、传毒能力均有差异。利用EPG研究了3种麦蚜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结果显示:(1)禾谷缢管蚜在取食过程中G波出现的时间最早,G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G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第1次E1波的时间、E1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1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比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要长。麦二叉蚜E2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2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表明3种蚜虫各自拥有不同取食策略。禾谷缢管蚜比其它两种蚜虫需要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麦长管蚜通过分泌大量唾液增大对食物的利用率,麦二叉蚜通过增加韧皮部取食时间以满足对营养的需要。(2)刺探过程中麦二叉蚜pd波出现的次数为(51.97±7.82)次,高于麦长管蚜的(44.73±4.52)次和禾谷缢管蚜的(32.99±4.22)次。麦二叉蚜pd波Ⅱ-2和Ⅱ-3亚波的时间最长,禾谷缢管蚜最短,三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与其它两种麦蚜相比,麦二叉蚜在取食过程中口针与细胞间的接触频率更高,与细胞内获毒和传毒相关的Ⅱ-3波和Ⅱ-2波持续时间更长,增加了获毒和传毒的几率,是其传毒能力最强的机理。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比较分析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措施的最新进展及实施效果。方法 对深圳市未实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改革试点的TR1区、TR2区以及改革试点地区RE3区共计65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改革试点地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P=0.003)、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P=0.000)比例均高于非试点地区,学历及职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8—2009年改革试点地区双向转诊人次增长率高于非改革试点地区。结论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与举办医院之间在人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63.
记述中国头管蓟马属Cephalothrips1新记录种:念珠头管蓟马Cephalothrips monilicornis (Reuter,1880).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提供了头管蓟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64.
目的通过应用离体牙根管模型进行根管消毒模拟试验,就应用不同赋形剂调制的氢氧化钙糊剂对根管的消毒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因正畸拔除的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并进行根管预备,自釉牙骨质界处将离体牙截去牙冠,在距截冠处5 mm去除根尖,仅留5 mm长牙根,筛选获得经制备的模拟根管120个,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和2个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各20颗牙齿。将4个试验组及阳性对照组共100个根管建立粪肠球菌根管感染模型,4个试验组根管内分别放置使用生理盐水、甘油、葡萄糖酸氯己定、樟脑苯酚等4种赋形剂调制的氢氧化钙糊剂,阳性对照组20个感染根管中仅放置生理盐水,而空白对照组20个根管不接种细菌,仅置入无菌生理盐水。所有标本牙置5%CO2,95%N2,37℃环境下培养,每组分别于第3、7天取10个根管使用G钻均匀磨取根管内层牙本质粉末,置BHI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2 h后,测定并分析各根管中残留细菌量。结果使用氢氧化钙糊剂消毒3 d时,4个试验组根管中残留细菌量均较阳性对照组有明显减少(P<0.01),葡萄糖酸氯己定组、甘油组和樟脑苯酚组的消毒效果好于生理盐水组;使用氢氧化钙糊剂7 d时,试验各组均有消毒效果,但生理盐水-氢氧化钙组牙本质小管中有少量均残留细菌,葡萄糖酸氯己定组、樟脑苯酚组的消毒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离体牙根管消毒实验中,使用4种赋形剂调制的氢氧化钙糊剂均能有效抑制粪肠球菌生长,葡萄糖酸氯己定组、甘油组和樟脑苯酚组的消毒效果好于生理盐水组。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制备后磨牙模拟根管模型。方法:依照预实验中测试的牙本质和树脂根管模型材料的布氏硬度值(牙本质HB72,树脂块HB54)选取纯铜质铜管为材料(纯铜HB58)同时利用预实验中确认的后磨牙模拟根管模型弯曲角度的范围(70°-60°)并参照树脂根管模型相关数据,设计不同弯曲角度(70°,64°,60°)的纯铜质根管模型,将20套镍钛根管锉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根管锉分别预备相应角度的10个纯铜质后磨牙根管模型,另一组在临床预备10个后磨牙根管作为对照组。所有镍钛根管锉均在疲劳寿命测试装置中测试疲劳寿命。结果:选用根管长度为16mm±1mm,弯曲半径为5mm,内径为0.70mm的纯铜质铜管制作后磨牙根管模型。其中在弯曲角度为70°的后磨牙根管模型中有33%(2/6)近似临床;在弯曲角度为64°的后磨牙根管模型中有67%(4/6)近似临床;在弯曲角度为60°的后磨牙根管模型中有33%(2/6)近似临床。结论:弯曲角度为64°的纯铜制后磨牙模拟根管模型更接近于临床实际,可为体外研究镍钛根管锉各项指标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长期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对胰岛β细胞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影响,探讨酪氨酸激酶在胰岛β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小鼠胰岛和胰岛β细胞,经0.1 mmol/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木黄酮处理12 h后,运用全细胞电流记录的方法观察电压依赖性钙电流以及动作电位的改变,RT-PCR方法观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1亚单位的表达改变.结果:木黄酮处理12 h后,小鼠胰岛β细胞的电压依赖性钙电流明显减小(13.83±1.515pA/pFvs 7.012±1.502 pA/pF,P<0.01,n=6),动作电位幅度明显减弱(38.50±7.46 mV vs 15.95±4.39 mV,P<0.01,n=6).木黄酮处理12 h后,小鼠胰岛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α1亚单位的表达明显减少,降低为对照组的0.792±0.078(P<0.01,n=5).结论:木黄酮处理可以抑制小鼠胰岛β细胞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表达和电流,提示长期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
某些物种的蚜虫中,雌性个体成熟较晚,可以认为是雄性个体的“侄女”。当冬季即将来临,剩余时间就不能满足发育需求时,发育延迟了,发育延迟应当也终止了雌性功能上的投资。然而,最近的证明表明,雌性功能的投资并不停止。这种未预料到的发现可能归因于一种进化限制因素,归因于雄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配偶的竞争,或归因于不能预测导致随机非遗传多型性的最后期限。本文讨论了这三种可能性,最后一种可能性由于暂时性地解释了雌性功能中的连续投资而是一种可取的解释。尽管延缓发育和开始繁殖的最后期限常见于那些生活在严寒地区的、雌性发育迟缓的蚜虫,本文的观点也适合于一个性别成熟较晚的、具有繁殖最后期限的任何一个蚜虫物种。  相似文献   
68.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6,27(3):162-162
简易血栓吸除器,由Genesis医疗国际集团所生产。它使用了一个漏斗形的导液管,以吸除透析病人的透析管中的血液凝块,减少因血液凝块流人到身体的其它地方而造成的病人死亡。  相似文献   
69.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粽管巢蛛和拟水狼蛛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褐飞虱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粽管巢蛛是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天敌,粽管巢蛛和拟水狼蛛均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当稻褐飞虱密度较高时,随着蜘蛛密度的增加,由于蜘蛛之间的干扰作用,导致稻褐飞虱被捕食量下降。  相似文献   
70.
白念珠菌芽管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念珠菌有酵母相及菌丝相两种形态,而在形态转变早期阶段可形成芽管,是该菌由定植菌向致病菌转变的标志。体内外很多因素可影响芽管的形成,对其表面特异抗原的检测仍然是一难题,芽管相关致病基因、蛋白以及致病机制等目前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上述内容作一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