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1 毫秒
61.
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 1801)是最具入侵性和分布范围最广的长小蠹。中对长小蠹是一种重要入侵森林害虫,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迅速扩散。本文首次对中国云南和广西橡胶林进行中对长小蠹发生情况的调查,并在云南省景洪市橡胶林发现中对长小蠹。同时介绍了中对长小蠹的分类地位、寄主和分布、形态特征、危害特点、防治和监测的措施,并探讨中对长小蠹在云南橡胶林的潜在风险,提醒人们要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控,防止扩散并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62.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木蠹蛾在宁夏3年发生1代,幼虫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颈部,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周围5~10cm深的沙土内分散化蛹,蛹期(21±5)d.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每雌蛾产卵最多达720粒,卵期(17±5)d,孵化率为72%~88%.未交尾雌雄成虫寿命为5~6d,交尾后雌雄成虫寿命缩短为3~5d.初孵幼虫于6月中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幼虫孵化后,先危害韧皮部,常10多条聚集在一起,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榆木蠹蛾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3.
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和国家林业局造林司联合主办的"生物农药发展座谈会"在动物研究所举行,来自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国家林业局造林司、科技部农村中心、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及动物研究所等30位来自政府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会上,动物研究所的秦启联博士、孙江华研究员和重庆大学夏玉先教授分别作了"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的研发生产、应用及存在问题"、"昆虫信息素的应用"和"杀虫真菌农药研制与产业化进展"三个精  相似文献   
64.
朱耿平  刘晨  李敏  刘强 《昆虫学报》2014,57(5):581-586
【目的】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该虫自1981年首次报道于云南昆明以来,先后在中国的10多个省市被发现。近年来该害虫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对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危害日趋严重。【方法】在本研究中,作者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的分布记录,根据日本双棘长蠹已有分布记录及其主要寄主植物国槐在我国的种植区域采用了Maxent和GARP两种生态位模型对日本双棘长蠹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南方地区呈零星分布,而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集中。分布记录的报道时间呈现出由南向北和自东向西的局势,推测这种分布格局是由于其寄主植物所导致的:中国北方地区危害严重可能与国槐在中国北方的集中种植有关,寄主树苗在不同地区间的调运是其种群扩散主要原因。基于生态位模拟的结果显示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具有较大的适宜生态空间,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较广,从北到南其适生区主要有:辽宁西部、北京、天津、宁夏、河北、山西南部、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重庆、浙江、江西、湖南以及四川和贵州西北部。【结论】这些地区间的树苗转运需要做好检验检疫工作,以防止日本双棘长蠹的扩散。  相似文献   
65.
克里角梢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里角梢小蠹TrypophloeusklimeschiEggers为国内新记录种 ,近年来成为新疆杨 (PopulusalbawyPyramidalis)的重要害虫 ,在短期内可导致新疆杨死亡。该虫在新疆阿拉尔 1年发生 2代 ,主要以成虫在树干蛀盲孔越冬。危害部位集中于距地面高 40~ 2 0 0cm的主干。成虫出树活动 1年中有 3个高峰 ,即 :5月上旬至 5月中旬 ,7月下旬至 8月中旬 ,9月下旬。第 1代幼虫历期约为 3 0d。成虫出孔活动盛期是防治该害虫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6.
为揭示华山松大小蠹和伴生蓝变真菌引起秦岭华山松枯萎的机制,选择秦岭北坡沣峪林场境35年树龄的健康华山松Pinus armandi为研究对象,对接种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及与其伴生的蓝变真菌Ceratocystis polonica引起的寄主树木木质部形态变化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接种致病性蓝变真菌C. polonica 1周后的4株华山松 的木质部组织内,蓝变区域显著增加,4~6周后蓝变区域不再增加; 而在接种无菌琼脂的2株对照华山松的木质部组织内,没有检测到蓝变区域。研究结果提示蓝变真菌C. polonica是致死秦岭华山松的重要病原菌,该伴生菌随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健康寄主华山松木质部组织,在木质部定居并分解木质部,堵塞树脂道,致使寄主华山松树脂代谢和水分代谢紊乱。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华山松大小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致死华山松的毁灭性小蠹虫,但是其共生蓝变真菌C. polonica对成熟华山松的致害作用不应该被忽视。  相似文献   
67.
我国2007年修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将异胫长小蠹属非中国种作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因此开展该类群中国记录种的厘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记述了异胫长小蠹属中国记录种13种,即针叶异胫长小蠹Crossotarsus coniferae、缺刻异胫长小蠹C.emancipatus、外齿异胫长小蠹C.externedentatus、壳斗异胫长小蠹C.fagacearum.、黄翅长小蠹C.flavomaculotus、端刺异胫长小蠹C.impariporus,日本异胫长小蠹C.niponicus、黑异胫长小蠹C.piceus、台湾异胫长小蠹C.sauteri、简长小蠹C.simplex、鳞异胫长小蠹C.squamulatus、端异胫长小蠹C.terminatus和华氏异胫长小蠹C.wallacei,对这些种类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种类检索表。同时整理出了这些种类的寄主及分布。  相似文献   
68.
全世界记录的长小蠹(鞘翅目:长小蠹科)有1 500余种,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子基因信息探讨长小蠹科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希氏长小蠹E. hintzi Schaufuss、散对长小蠹E. solutus Schedl、杯长小蠹Dinoplatypus cupulatus Chapuis、小杯长小蠹D. cupulatulus Schedl、芦苇黄截尾长小蠹D. calamus Blandford、五棘长小蠹Diapus quinquespinatus Chapuis、锥长小蠹Treptoplatypus solidus Walk、栎长小蠹Platypus quercivorus Murayama和东亚长小蠹P. lewisi Blandford等长小蠹科5属10种mtDNA COⅠ基因部分序列(549 bp);采用MEGA3.1分析了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应用PAUP4.0分别构建了长小蠹NJ,MP和ML等3种分子系统树,同时结合长小蠹的形态分类,探讨10 种长小蠹及其所在属的系统进化。结果表明:长小蠹科昆虫在碱基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偏向性;长小蠹科与外群小蠹科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rosus Wollaston之间的遗传距离(0.288~0.338)远大于科内种间距离(0~0.226);Diapus属分化最早,Euplatypus属独成一支,Treptohlatypus, Dinoplatypus和Platypus 3属分化为一支。长小蠹科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与Wood(1993)新修订的分类系统基本一致,说明长小蠹科的分类系统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69.
沙柳木蠹蛾性行为及其性信息素滴度的动态节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是为害沙柳Salix psammophila的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在进入暗期后的6 h内,对其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调查该虫求偶和交配的活动规律。通过触角电位技术(EAG)和毛细管气相色谱(GC)对性腺体内信息素的滴度进行了分析,以揭示性信息素产生的昼夜节律和雌虫日龄对性信息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虫在暗期0.5~1 h内即开始有求偶行为,最大求偶高峰出现在羽化后的第2晚。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的1~2 h内。在各日龄的成虫中,1日龄成虫的交配百分率最高。交配平均时间为24.16±2.64 min,随着日龄的增加,交配时间前移。在实验中,未观察到5~6日龄成虫的交配行为。沙柳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体内合成早于求偶行为1~2 h,并在暗期的前2 h内达到峰值。性信息素的滴度随着雌虫日龄的增减而减少,最高值为当日羽化雌虫的腺体提取物。林间诱蛾实验中,处女雌蛾和性腺体提取物对雄蛾均有较好的诱捕效果。本研究表明,在沙柳木蠹蛾的性信息素滴度和性活动之间具有同步关系,同时为进一步利用长距离性信息素防治该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0.
经过对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L .)种群密度和云南松 (PinusyunnanensisFranch .)生长状况的长期、仔细的调查 ,加上改进的回归分析方法 ,得出了为害云南松的纵坑切梢小蠹防治上的经济阈值 :当林木枯死率不超过 0 .5 2 %时 ,自然控制因子能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种群不向高密度方向发展 ,因而可以不必防治。当林木枯死率达到 0 .5 0 % ,对应的枯捎率为 0 .6 1 % ,以及对应的平均每株侵入孔数为 0 .6 6时 ,防治费用和挽回损失价值相当。所以 ,若既考虑到经济上的合理性 ,又考虑到控制其种群不向高密度方向发展 ,当林木枯死率超过 0 .5 % ,对应的枯梢率超过 0 .6 1 % ,以及对应的平均每株侵入孔数超过 0 .6 6时 ,就有了进行防治的必要。本文还给出了各云南松林区可以用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计算出适合自己的经济阈值的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