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相似穿孔线虫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寄主范围广,危害具有毁灭性,已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潜在威胁。由于目前大多化学杀线剂毒性较高,筛选获得对相似穿孔线虫具有拮抗活性的微生物菌株对线虫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广泛从染病香蕉植株根际采集土壤样本,运用等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菌株;采用摇瓶发酵法制备拮抗菌株上清液和发酵液。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盆栽试验,筛选出对相似穿孔线虫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并通过16S rDNA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获得5株对相似穿孔线虫具有较理想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其中,菌株HD-86的作用效果最好,其发酵上清液处理24 h后的相似穿孔线虫死亡率达100%。盆栽试验表明,菌株HD-86发酵液处理42和70 d后对相似穿孔线虫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7.34%和90.51%,均优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结论与意义】菌株HD-86对相似穿孔线虫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将其鉴定为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本研究可为相似穿孔线虫生防制剂的研发和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2.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袭球部粘膜,前者攻击力超过后者防御力所致。主要变现为患者突然出现腹部持续剧痛、空腹疼痛,饱后缓解等,本文主要根据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专业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影像查找病情原因,用超声确定病情部位,说明超声检测的重要性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病情的主要原因与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和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OA治疗,观察组行LA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及并发症情况;围术期各时点血清CRP、PCT水平。结果:两组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患儿中无中转开腹者。观察组患儿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及并发症率均为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18.4%(P0.05)。两组术前12 h时血清CRP、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2 h时相比,两组术后24、48 h时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两组术后48 h时血清CRP、PCT水平较术后24 h时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同期对比,观察组术后24、48 h时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患儿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能更有效降低血清CRP、PCT水平,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4.
李仲斌 《蛇志》1997,9(4):70-71
胆道穿孔52例分析李仲斌(广西梧州地区卫校附院外科梧州543100)胆道穿孔是胆道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我院1985年以来收治胆道穿孔52例,47例治愈,5例死亡。本文仅就胆道穿孔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所见进行分析,并对病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65.
本文总结7例胆囊穿孔的声像图表现。5例为胆囊壁上的超声“孔征”和/或囊周液性暗区,1例胆囊呈实质性团块影。本组漏诊1例。探讨了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漏诊原因及如何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6.
研究了腈菌唑导致的细胞膜穿孔对离体培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巢细胞(SL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腈菌唑可使不能穿过SL细胞膜的大分子物质荧光染料PI大量穿过细胞膜进入胞内,20和40 μg/mL腈菌唑处理后12 h,SL细胞荧光强度增加率分别为11.95%和25.80%;处理后24 h,SL细胞荧光强度增加率分别为27.77%和57.49%。腈菌唑也可明显提高SL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乳酸脱氢酶的漏出率,20和40 μg/mL腈菌唑处理SL细胞24 h后,胞内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分别为30.66%和43.93%;处理后48 h,漏出率分别为41.22%和57.91%。腈菌唑可以明显提高SL细胞胞内钙离子含量,20和40 μg/mL腈菌唑处理SL细胞24和48 h,胞内钙荧光强度与对照差异显著。处理后24 h,腈菌唑对SL细胞的LC50值为35.84 μg/mL,明显高于典型细胞毒剂鱼藤酮的活性。当质量比为1∶1和2∶1时,腈菌唑与鱼藤酮联用对SL细胞处理后24 h的LC50值为43.92和26.09 μg/mL,共毒系数分别为137.60和188.49,增效作用显著,随着腈菌唑的含量增加,增效作用增加。腈菌唑对SL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打通限制物质穿透的细胞膜屏障,提高农药活性成分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67.
郑玲    徐皓    王玛丽 《植物学报》2008,25(2):203-21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国产蹄盖蕨科(Athyriaceae)对囊蕨亚科(Deparioideae)10种植物及双盖蕨属(Diplazium Sw.)3种植物根状茎的管状分子。结果显示, 这些管状分子端壁和侧壁的形态及结构分别相同且侧壁具有穿孔板(多穿孔板)。根据穿孔板的形态特征, 将该亚科的管状分子分为5种类型: (1)梯状穿孔板, 无穿孔的二型性现象; (2)梯状穿孔板, 有穿孔的二型性现象; (3)网状穿孔板; (4)梯状-网状混合的穿孔板; (5)大孔状穿孔板。按照纹孔膜残留的程度又可分为3种: 部分区域有完整的纹孔膜、残留呈网状或线状以及很少或无纹孔膜残留。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 发现蕨类植物的管状分子与被子植物的导管分子在形态和输导机理上存在明显差异, 管胞和导管分子不能仅仅根据纹孔膜的存在与否来确定, 而应根据穿孔板存在于端壁还是侧壁进行判断, 即穿孔板仅存在于端壁的管状分子为导管分子; 端壁和侧壁形态及结构分别相同, 有或无穿孔板的管状分子为管胞。由此可以推测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中输导水分和矿物质的管状分子主要为管胞。单叶双盖蕨属(Triblemma(J. Sm.) Ching)与双盖蕨属管状分子的特征并不相似, 显示了将单叶双盖蕨属从双盖蕨属独立出来归入对囊蕨亚科的合理性。根据管状分子的特征, 推测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 Ching)和蛾眉蕨属(Lunathyrium Koidz.)可能是比较进化的属, 而介蕨属 (Dryoathyrium Ching)相对比较原始, 单叶双盖蕨属的系统位置应介于假蹄盖蕨属与介蕨属之间。  相似文献   
68.
电穿孔下分子型药物透皮扩散的一类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穿孔可致使皮肤产生水性新通道的现象,在Fick扩散律和快-慢响应双通道假设下,给出了分子型药物经皮渗透过程的一类数学模型。经计算机模拟,发现其特征与实验数据高度一致,最后简要地讨论了此模垢优缺点和适用性等。  相似文献   
69.
国产对囊蕨亚科(蹄盖蕨科)植物的管状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玲  徐皓  王玛丽 《植物学通报》2008,25(2):203-21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国产蹄盖蕨科(Athyriaceae)对囊蕨亚科(Deparioideae)10种植物及双盖蕨属(Diplazium Sw.)3种植物根状茎的管状分子。结果显示,这些管状分子端壁和侧壁的形态及结构分别相同且侧壁具有穿孔板(多穿孔板)。根据穿孔板的形态特征,将该亚科的管状分子分为5种类型:(1)梯状穿孔板,无穿孔的二型性现象:(2)梯状穿孔板,有穿孔的二型性现象:(3)网状穿孔板:(4)梯状-网状混合的穿孔板:(5)大孔状穿孔板。按照纹孔膜残留的程度又可分为3种:部分区域有完整的纹孔膜、残留呈网状或线状以及很少或无纹孔膜残留。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发现蕨类植物的管状分子与被子植物的导管分子在形态和输导机理上存在明显差异,管胞和导管分子不能仅仅根据纹孔膜的存在与否来确定,而应根据穿孔板存在于端壁还是侧壁进行判断,即穿孔板仅存在于端壁的管状分子为导管分子:端壁和侧壁形态及结构分别相同,有或无穿孔板的管状分子为管胞。由此可以推测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中输导水分和矿物质的管状分子主要为管胞。单叶双盖蕨属(Triblemma(J.Sm.)Ching)与双盖蕨属管状分子的特征并不相似,显示了将单叶双盖蕨属从双盖蕨属独立出来归人对囊蕨亚科的合理性。根据管状分子的特征,推测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 Ching)和蛾眉蕨属(Lunathyrium Koidz.)可能是比较进化的属,而介蕨属(Dryoathyrium Ching)相对比较原始,单叶双盖蕨属的系统位置应介于假蹄盖蕨属与介蕨属之间。  相似文献   
70.
对灯台树茎次生木质部离析材料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其导管分子穿孔板有梯状穿孔板和单穿孔板2种类型,并且其单穿孔板的穿孔外展.具不同类型穿孔板的导管分子有4种类型,即两端均为梯状穿孔板的导管分子;一端是梯状穿孔板,另一端是单穿孔板的导管分子;一端有2个单穿孔板,另一端是梯状穿孔板的导管分子;两端均为单穿孔板的导管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