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9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218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66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报道小剂量碳酸锂对自发的遗传性糖尿病模型中国地鼠(NIDDM)三个月处理疗效观察。采用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空腹血浆胰岛素与血糖乘积的倒数,判断药物疗效。结果显示:碳酸锂使糖尿病鼠血糖降低,血胰岛素无变化,胰岛素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22.
再生稻二化螟幼虫的空间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和聚集分布,其lwa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m^*=0.0099 2.4753m,属负二项分布。根据聚集均数(λ)测定结果,分析了聚集原因,在分布型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资料代换模式,Kuno‘s种群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23.
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空间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叶辉  李隆术 《昆虫学报》1994,37(3):311-316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成虫蛀梢多集中在蛀干木附近。 种群密度以蛀干木为中心向周围呈指数递减,散布半径约30m。在蛀梢过程中,该种群逐渐向新区扩张。在树冠内,纵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4-10轮枝上。第7轮枝虫口百分率最高。6-7轮枝受害率最大。 树冠上层受害较其下层严重。从树冠水平层次考察,树冠外层虫量相对集中,约为树冠中、内层虫量之和。 树冠内层虫量最少。纵坑切梢小蠹在树冠内的种群分布系由梢径、种群密度、蛀梢行为、降落方式、光照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
斑须蝽三代卵块的空间分布和田间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锋  东随练 《昆虫知识》1994,31(2):88-91
通过田间调查和计算,明确了斑须蝽三代卵块呈聚集分布,且以负二项分布为主。理论抽样数当t=1.00,D=0.3时,n=13.091/+63.878,如果防治指标定为百株虫卵块12块时,则最大抽样数为173株,序贯抽样的累积虫卵块数量界限为:T0(N)=0.12N±0.4735。田间随机取样以平行线和Z字形为最佳。  相似文献   
25.
丁德葆  叶金廷 《昆虫知识》1994,31(4):210-212
通过空间分布型指数分析,甘薯象对薯块、著株危害空间分布型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同时确定了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26.
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航天技术已迈过探测太空和技术实验为主的阶梯,进入以利用对地高远位置资源为主的应用阶段。当前,世界上各空间大国都把建立永久性空间站作为发展目标“‘’不言而喻,空间站对太空资源的开发、空间工业化、商业化和军事化的进展都起着关键作用。今天要确切地预测未来空间利用的具体发展方向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却十分清楚,空间利用和人进入空间是分不开的。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宇航员进入空间工作和生活。如何保障这些宇航员在空间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是当…  相似文献   
27.
水稻株高基因对GA3的敏感性在生育期间不一致,其中eui和sd1为全生育期敏感型;D53为苗期和分蘖期敏感型;Sd1和sds(t)为全生育期钝感型。矮秆基因型的GAs和IAA含量均低于高秆基因型,对GA3的敏感性与内源GAs含量的高低无关。苗期和分蘖期ZRs含量在高秆型中较高,而抽穗期则为矮秆型中较高。苗期ABA含量与对GA3敏感性一致,而与植株高度无关,分蘖期和抽穗期的ABA含量在矮秆型中较高。  相似文献   
28.
白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冰  杨国亭 《植物研究》1994,14(2):201-207
根据在白桦种群分布区内所选择的四个代表性地区的定位观测资料,本文运用数学分析方法,采用电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模拟,研究白桦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生境温度的逐渐降低或温度的逐渐升高,白桦种群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机分布;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9.
用电生理细胞内记录的方法记录了10个以上小叶神经元对闪光、运动光斑及运动光栅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点,结果表明:(1)小叶神经元对闪光刺激具有特征性反应,细胞对给光和撤光刺激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去极化和超极化,反应的波形不随闪光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两次去极化之间的时间间隔与闪光刺激的时间长度成线性关系;(2)小叶神经元对运动光斑的运动速度非常敏感,而对光斑的运动方向的改变却不敏感,尽管有的细胞存在一个能使反应的变化更快的优势方向,但并没有明显的运动方向选择性;(3)小叶神经元对运动光栅的响应频率受光栅的空间频率和运动速度的双重调制,与光栅的运动方向无关。  相似文献   
30.
本文研究探讨了进化地位不同的三种动物的短时空间记忆功能及其与前额叶背侧部进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延缓反应作业中,经1000次训练后,7只恒河猴对空间位置的记忆时间平均为7.7±3.2min,懒猴为3.8±0.44min,而树鼩即使在延缓时间几乎为零秒的延缓反应中,其正确反应率也未达到90%标准。一种延缓时间仅测试一个单元,即不经训练的实验表明,恒河猴在延缓期为“0”—5min的各测试单元中,正确反应率稳定在80%以上;懒猴在延缓时间为“0”—4min的各测试单元中,平均正确反应率与恒河猴无明显差异,而当延缓时间增加到5min时,在延缓反应作业中取得的成绩显著下降;树鼩在延缓时间为1—5min的作业中取得的正确反应率在70%以下。3种动物在视觉辨别学习作业中却无明显差异。形态学研究表明,灵长类大脑前额叶的面积和结构的复杂性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增大,如恒河猴大脑前额叶的表面积占大脑半球表面积的11.5%(Brodmann,1929),其内颗粒层发达,背侧部明显凸起,主沟区发达;懒猴的前额叶表面积占其大脑半球表面积的8.3%,背侧部凸起不显著,主沟未形成,额极内颗粒层分化明显,背侧部的内颗粒层较内侧部的发达程度差(Sanides,1967);树鼩的前额叶表面积占7.5%,额极的内颗粒层分化不明显,为非颗粒化区,此区之后为颗粒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