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3篇
  免费   823篇
  国内免费   454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舒利迭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羟基端糖肽(copeptin)、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AECOPD患者并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基于对照组加以左氧氟沙星联合舒利迭吸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致力前后血清SAA、TGF-β1、copeptin、sICAM-1、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FVC)、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选择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AA、TGF-β1、copeptin、sICAM-1、PaCO_2、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实验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aO_2、FEV1、FVC均叫治疗前明显上升,且实验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舒利迭吸入对AE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能够降低患者血清SAA、TGF-β1、copeptin、sICAM-1水平,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四肢骨折矫形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分析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疼痛程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内有96名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2.00%(96/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手术后疼痛患者与术前疼痛程度、是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有无镇痛、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是否引流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是四肢骨折矫形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增加了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93.
CRISPR/Cas9系统是细菌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抵御病毒或噬菌体DNA的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尽管近年来的一些基因编辑技术,如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等已经给基因编辑带来了许多便利,但CRISPR/Cas9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给基因编辑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CRISPR/Cas9系统在生物研究、基因相关疾病的治疗、疾病的基因水平研究等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综述近年来CRISPR/Cas9运输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基因缺陷疾病方面取得的应用成果,分析慢病毒和腺相关病毒运载基因编辑元件的利弊,并探讨CRISPR/Cas9系统在基因编辑效率方面的影响因素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按其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ASC)。由于干细胞这种特殊的增殖分化潜能,使其具备着多学科临床治疗的可塑性,研究意义巨大。随着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发现以及对其他类型干细胞提取手段的进步,干细胞为治疗子宫内膜相关性疾病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此外,宫内干细胞移植治疗胎儿疾病,干细胞介导损伤后血管内皮的修复以及改善生育功能、治疗不孕症等几个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参考近7年国内外文献,以干细胞治疗妇产科几种常见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主要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5.
过去普遍认为暴露于间歇缺氧(intermittent hypoxia,IH)对身体有害,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重度IH对机体有害,而轻度IH可能有益。本文介绍IH在激发呼吸神经可塑性中的作用,即暴露于轻度IH能诱导呼吸可塑性,增加上气道稳定性,降低用于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的压力,增加CPAP治疗依从性和改善治疗结果。此外,IH诱导的神经可塑性能促进脊髓损伤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肺腺癌预后相关miRNA组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检索人肺腺癌miRNA表达谱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再利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筛选预后相关miRNA;利用mirwalk分析平台,对筛选出的miRNA进行靶向调控基因预测、KEGG功能富集分析,最后,预测出预后相关miRNA的功能。结果:共筛选肺腺癌差异miRNA46个,其中,上调19个、下调27个;通过Cox生存分析筛选到预后相关miRNA有6个,即hsa-mir-21、hsa-mir-142、hsa-mir-200a高表达,hsa-mir-101、hsa-let-7c、hsa-mir-378e低表达,其中hsa-mir-21、hsa-mir-378e与肺腺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AUC=0.618)。KEGG分析上述预后相关miRNA靶向调控基因与免疫反应通路、miRNA与癌症通路、代谢通路等有关。结论:hsa-mir-21、hsa-mir-378e与肺腺癌预后不良有关,未来经进一步临床验证有可能作为肺腺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调查帕米尔高原地区慢性高山病(CMS)患病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海CMS记分系统,对帕米尔高原地区的824名居民进行CMS症状调查,记录人口学特征、血压(BP)、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和CMS特异症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Hb)值。结果:帕米尔高原地区CMS总体患病率为22.08%,其中轻度为21.84%,中度为0.24%,未见重度CMS患者。性别、民族、年龄、居住海拔高度、移居时间、职业、习服方式等是CMS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P<0.01),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的CMS患病率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9和44.1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SaO2和收缩压(SBP)与CMS患病率密切相关(P<0.01)。结论:帕米尔高原地区慢性高原病患病率较高,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不多见,CMS患病类型以高原衰退为主。合理安排工作和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积极治疗,控制血压;安排平原休假或疗养等措施有助于改善慢性高原病症状,减少患病率。  相似文献   
998.
催产素(OT)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催产素不仅可以调节人和动物的社会行为,它还通过瘦素诱导的信号通路调控食欲和脂肪代谢;催产素分泌失调可同时引发精神类疾病和代谢类疾病。催产素已经被应用于精神类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中,进一步研究催产素的功能是揭示这些疾病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9.
【背景】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Lung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LPEC)属于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 PEC),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之一。【目的】建立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为研究林麝LPEC O78的致病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实验室保存的林麝LPEC优势血清型O78菌株腹腔注射BALB/c小鼠,计算LD50,确定造模感染剂量,通过监测感染后体重、生化指标、器官中细菌定殖量变化,以及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造模效果。【结果】确定了LPEC O78致BALB/c小鼠的LD50为3.6×108 CFU/m L。实验组小鼠于攻毒后3 h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反应迟钝,剖检见肺脏及肝脏肿大、小肠出血。24 h内体重下降3.2 g左右,随后缓慢升高。生化指标中除尿酸含量与对照组不显著(P0.05)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磷、钙、镁、总胆红素、尿素、血糖、胆碱酯酶和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水平,且组间变化显著(P0.05)。各器官均有细菌定殖,心、脾及肾脏24 h达到最高,肝、肺及肠道12 h达到最高,之后随时间逐渐减少。小鼠各器官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结论】成功建立了林麝LPEC O78感染BALB/c小鼠模型,为林麝LPEC O78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了解暴露PM_(2.5)后的Bac荷瘤裸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方法采用A549细胞对30只Bac裸鼠进行肺内注射,饲养1周适应环境,第2周开始进行暴露染尘与对照暴露生理盐水组实验,共暴露1、4、8周。采用口鼻暴露仓进行小鼠染尘与生理盐水暴露操作,每周暴露6d,每天2h,建立大气污染暴露荷瘤裸鼠模型,5只未做处理的Bac荷瘤裸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采集裸鼠晨起新鲜粪便样品,抽提其中微生物总基因组DNA,采用Ⅱ代基因测序技术对粪便样品进行16S高变区扩增测序,划分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使用I-Sanger分析平台对所有OTU进行物种注释与评估、物种组成分析、样本比较分析等,运用R Studio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PM_(2.5)暴露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为最优势菌门。PM_(2.5)暴露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门增加。结论 PM_(2.5)暴露减少Bac荷瘤裸鼠肠道菌群丰度,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有益菌的繁殖,并使致病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