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3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4890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377篇
  2022年   362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80篇
  2019年   423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453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319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王献溥  杨继盛   《广西植物》1988,(3):209-214
王献溥教授为一生态地植物学家,晚近对自然保护区问题的研究不遗余力,苦心探索此项事业发展的途径,撰写了不少文章发表于国内若干学术刊物,本刊亦曾登载过多篇,尤以本刊第五卷(1985)第四期所载的“关于联营保护区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一文的意义至为重大。读了此文,令人觉得保护区已找到了出路,其前途已露曙光,料想在产业界和科技界关心保护区事业的人士中已普遍激起了共鸣。现贵州省威宁县草海保护区的建立,实际上无异是响应联营保护区思想的实施行动。今特在本刊发表王献溥、杨继盛两同志的文章,冀能博得社会上对保护区事业更大的关注和研讨,推动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把自然保护区事业一步一步地建成对我国四化建设做出特殊贡献的新兴事业。  相似文献   
22.
西藏山溪鲵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作者于1987年3月至1988年3月,在甘肃临夏与甘南交界的太子山中,对西藏山溪鲵的栖息地和习性、产卵的外部条件、卵袋特征、生殖腺的季节变化进行了观察。证明该鲵一年中产卵期集中在4月,在夏季有上岸的习性。并对西藏山溪鲵的繁殖生态、生物学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3.
浙江西部山区白鹇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1987年在浙西的开化、衢州、建德、淳安等地对白鹇的生态进行了调查。白鹇分布于全省植被良好的山区,活动于乔木层覆盖率较高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生境,其种群密度受林下灌木层盖度的影响。白鹇的冬季食物以壳斗科植物为主,取食频度为53.5%,干重百分比达72.48%;同时也取食一定量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取食频度达40%。白鹇的冬季食物可分为三种类型:1.最喜食食物,取食频度在50%以上;2.喜食食物,取食频度在10—40%;3.偶食食物,取食频度小于10%。  相似文献   
24.
北京地区水泡中的丝孢菌及其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晓娟  朱旭东 《真菌学报》1992,11(2):111-118
  相似文献   
25.
粪产碱菌对水稻根质子分泌作用及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26.
[蒙古]百灵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泠 《动物学研究》1992,13(1):59-65
本文报道了蒙古百灵的繁殖生态、食性及数量,并对其叫声的声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7.
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是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一个亚种,是沙棘属中的原始类群。沙棘的分布区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从西藏东北部起,经黄土高原,直至大兴安岭西南角。本文通过对分布区与各生态因子等量线相似性比较,并结合野外考察,探讨了沙棘对各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最适值以及限制因子。研究发现,沙棘灌丛不仅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分布区,而且受大的气候带的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其分布与我国的三大地理气候区分异规律相一致,正处在我国三大植被区的过渡地带。因而,沙棘的分布可以作为我国三大植被区分界的一个标志,这打破了以往认为灌丛没有明显水平地带性规律的概念。另外,本文还就沙棘分布区与建立人工沙棘园及我国种植制度区划和植树造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8.
毛乌素沙地油蒿和牛心朴子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9.
30.
榆中贝母(Fritillaria yuzhongensis)生长于马啣山的高山地带,全生育期约100 d左右,是一种生育期较短的类短命植物。在果实成熟时,种子的胚发育不全,具有后熟作用的特点,包括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热两个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才能完成后熟过程,以解除休眠,促使种子发芽。本试验表明:榆中贝母完成形态后熟过程的最佳温度是7℃左右,经过100d以上的低温处理才能使原胚发育成熟,继续在7℃低温下处理70d以上,才能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榆中贝母种子休眠时间长,需要经过170d以上的低温处理,种子才能萌发。本试验结果为榆中贝母种子的萌发提出了适宜的温度范围和低温处理时间,为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缩短栽培年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