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0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149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09年至2012年研究组调查了中国南方汉族19个群体13940例(男性为6735例,女性为7205例)头面部的22项测量指标,并计算出12项头面部指数,对华东汉族、华南汉族、华中汉族、西南汉族的头面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南方汉族4个族群之间头面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男性中,华东汉族头最高,头最宽,额最宽,容貌面高值大;华中汉族头最长,面最宽、下颌角间宽度最大;西南汉族形态面高值最大;华南汉族几乎所有的指标值在4个族群中都是最小的。2)女性中,华东汉族头最宽,容貌面高最大;华南汉族额最宽,头高值最大:华中汉族头最长,面最宽,下颌角间最宽;西南汉族面最高。3)南方汉族4个族群的男性、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华东汉族、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属于中面型,西南汉族为狭面型;华东汉族、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属于中鼻型,西南汉族为狭鼻型。对南方汉族体质的形成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与优势种无芒隐子草、碱韭的种群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碱韭群落的景观特征主要由草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种群的固有属性决定.自由放牧导致的空间分布的变异程度为碱韭>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自由放牧对短花针茅和碱韭密度的影响显著,但对无芒隐子草影响不大.随着无芒隐子草密度的增加,自由放牧区短花针茅密度呈现增大趋势,而围封区短花针茅种群密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自由放牧区和围封区内短花针茅密度均随碱韭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植物种群种间关系存在密度效应,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密度效应可能消失;因植物种对或干扰条件不同,植物种间关系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通过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后的情况,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进行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hs-CRP和ICAM-1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hs-CRP和ICAM-1均明显降低,而两组的hs-CRP和ICAM-1差异显著(t=3.1655,P〈0.01;t=9.698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ICAM-1水平,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异丙基肾上腺素(ISO)致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的MSCs;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模型组(n=30)。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模型组采用170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ISO,连续4天给药;各组动物末次皮下注射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模型组LVEF〈70%的大鼠(n=20)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0)和培养液组(n=10),后大鼠开胸,细胞移植组将150μL(3×10^6MSCs)用微注射器分4点注射到左心室前壁,培养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与心肌内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移植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的心功能,并取心脏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后4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和培养液组LVDs明显增加,EF和FS明显下降(P〈0.01);而和培养液组相比,细胞移植组LVDs明显下降、EF和FS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培养液组比较,细胞移植组TNF—α、IL-1β和IL-6阳性表达细胞明显降低(P〈0.05,P〈0.01,P〈0.01)。结论:MSCs移植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同时下调心衰大鼠心脏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聚己内酯/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制备右侧坐骨神经5mm缺损模型,A组聚己内酯/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聚己内酯神经导管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C组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D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每2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12周时行电生理、腓肠肌湿重恢复率、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示,A组运动功能恢复速度较B、C组快,但比D组慢。A组电生理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的检测结果与C、D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优于B组(P0.05)。组织学观察,A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密集。S-10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A组有大量雪旺细胞增生。结论:聚己内酯/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效果与壳聚糖神经导管、自体神经相同,优于聚己内酯神经导管。  相似文献   
996.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体外扩增快、免疫原性低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在体内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是理想的心肌再生治疗的种子细胞。本文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方法,包括化学试剂、中药制剂、机械力和电磁刺激、心肌环境因子、损伤组织条件培养、组织工程方法等,为其在心肌损伤性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97.
从蛹虫草子实体栽培培养料中分离得到1个中国新记录种:卵孢单端孢[Trichothecium ovalisporum(Seifert&Rehner)Seifert&Rehner]。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与相近种的区别,并进行了ITS序列分析。研究菌株保存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  相似文献   
998.
刘远超  徐济责  李丹  李玉 《菌物研究》2014,(1):13-15,21
报道了采自辽宁省浑河源自然保护区和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个辽宁省新记录伞菌,分别是红鳞环柄菇(Lepiota squamulosa T.Bau&Yu Li)、红鳞白环菇[Leucoagaricus rubrotinctus(Peck)Singer]、天鹅色环柄菇[Leucocoprinus cygneus(J.E.Lange)Bon]、银丝包脚菇[Volvariella bombycina(Schaeff.)Singer]、二孢蜡蘑[Laccaria tortilis(Bolton)Cooke]、黑毛桩菇[Tapinella atrotomentosa(Batsch)utara]、酒红褐鳞伞(Pholiota vinaceobrunnea A.H.Sm.&Hesler)、赭红方孢粉褶蕈[Entoloma quadratum(Berk.&M.A.Curtis)E.Horak]。文中描述了这些种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相似文献   
999.
任菲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4,33(4):916-924
对采自中国12个省的绿杯菌属Chlorociboria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鉴定出3个种,分别为小孢绿杯菌C.aeruginascens、绿杯菌C.aeruginosa和波托绿杯菌C.poutoensis。其中波托绿杯菌为中国新记录种,对该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图示,并对其分类地位提供了DNA序列分析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00.
铁春燕  胡芸  张梁  石贵阳 《菌物学报》2014,33(4):894-904
选取30株传统发酵工业中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菌株和实验室常用酿酒酵母菌株,利用大亚基(26S)rDNA D1/D2区序列和微卫星标记分析酿酒酵母种内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以揭示酿酒酵母在长期的各种工业发酵环境下发生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30株酿酒酵母的26S rDNA D1/D2区序列(591bp)比较保守,与测序菌株S288C相比序列相似度在99.8%–100%,说明种内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多态性,但序列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其变异情况表现在个别碱基的差异(大多由转换突变引起);通过扩增11个微卫星位点,每个菌株均有其独特的基因型,即30种基因型,共得到188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平均值和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576、0.886,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高达0.858,说明酿酒酵母种内菌株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聚类分析表明30株酿酒酵母可以得到很好地区分,但是没有呈现与其工业来源相关的聚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