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9篇
  免费   727篇
  国内免费   4264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24篇
  2022年   397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422篇
  2012年   432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455篇
  2008年   581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334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89篇
  2000年   286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利用组织化学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小鼠脑黑质铁染色细胞和铁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1周、2周、4周小鼠黑质铁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多,染色强度也明显增强(P〈0.001;P〈0.01;P〈0.001),电针在3个存活期内均可明显减少帕金森病小鼠黑质铁阳性细胞的数量和染色强度(P〈0.001;P〈0.05;P〈0.001);模型组1周、2周黑质部位铁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P〈0.001),而电针组2周帕金森病小鼠黑质铁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结论电针可以通过降低脑内铁的含量,同时增加铁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抗氧化能力,达到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2.
有效的种子散布是木本植物形成入侵种需要经历的过程之一,但在预测入侵种时却常常被忽略.紫金牛科东方紫金牛(Ardisia elliptica)原产热带亚洲而在北美成为入侵植物,分布在云南南部的其同属种酸苔菜(A.solariacea)与之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本文以酸苔菜为研究对象,于2004年12月至次年2月分别在人为干扰轻的野象谷和人为干扰重的植物园进行酸苔菜的种子散布及捕食研究,试图了解生境变化对其种子散布和种子捕食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苔菜在两地的种子散布者均为白喉冠鹎(Alophoixus pallidus)、黑冠黄鹎(Pycnonotus melanicterus)和灰眼短脚鹎(Iole propinqua),但3种食果实鸟类的组成比例、拜访行为、频率及种子捕食者的影响在两地均不相同.人为干扰轻的野象谷生境中白喉冠鹎、黑冠黄鹎与灰眼短脚鹎的拜访频率分别为25%、32%和26%.取食后的第一次停栖地点有4%在10 m以外;人为干扰重的植物园生境中3种鸟的拜访频率分别为67%、8%、5%,取食后的第一次停栖地点有26%在10 m以外.人工摆放种子试验表明,地面上种子捕食者主要是啮齿类;在两生境中种子捕食率均较低(2-6%),但野象谷生境中种子捕食率仍显著高于植物园生境.野象谷生境中种子还受到象鼻虫幼虫的危害,危害率为17.9±3.5%(n=512);而植物园生境中未发现种子被象鼻虫危害(n=489).干扰对生境中的动物组成及行为造成了明显影响,并可能通过种子散布与捕食的改变而间接影响与其有密切关系植物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993.
 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 结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 分析了不同程度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1)干旱使生态系统碳交换显著下降, 2003和2004年的干旱使得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相比无干旱影响情景的模拟结果分别减少了63%和47%; 2)光合和呼吸对干旱具有不同的响应, 干旱时光合的下降比呼吸更为显著, 这导致了NEP的显著下降; 3)当饱和水气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达到1.5 kPa以上时, 生态系统的光合、呼吸和净碳吸收均开始下降, 当VPD大于2.5 kPa、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Relative soil water content, RSW)低于40%时, 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由碳汇转为碳源; 4)土壤干旱是造成碳交换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 对年NEP下降的平均贡献率为46%, 而大气干旱的贡献率仅为4%。  相似文献   
994.
秦岭水灾迹地油松和华山松更新种群数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植物种群种间比较研究利于揭示种群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秦岭地区蔡玉河流域范家庄段水灾迹地恢复17年后群落优势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和华山松(P. armandii)的种群数量特征。水灾灾后第一年(1989年)就有油松和华山松个体进入迹地,由于较大的高生长速度和侧生长速度,油松种群的平均高度和地径高于华山松,占据了较大的垂直和水平空间。相对来说, 油松和华山松高度结构和径级结构模式不同,二者均是小个体数量居多,大个体数量极少,但油松中等大小个体多于华山松。油松和华山松种群的年龄结构模式不同,油松的为单峰右偏曲线,华山松的则近似于正态分布。坡向对油松的年龄结构模式没有影响,但对华山松种 群有影响。油松和华山松种群不同高度级、径级和年龄级之间存在显著正或负相关关系,缺少一致性,表明种群大小结构不一定反映年龄结构。油松和华山松种群的密度动态和存活曲线类型一致,均为Ⅱ型,表明二者具有相同的种群动态。总体上说,油松和华山松具有不同的树种生物学特性,使得种群的大小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同,但对种群更新存活动态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13年的地上生物量资料对基于遥感信息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验证的基础上, 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1982~2002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时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1) 1982~2002年21年间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平均年NPP为290.23 g C·m–2·a–1, 变化范围为 145.80~502.84 g C·m–2·a–1; 2)内蒙古典型草原NPP呈增加趋势, 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其中1982~1999年的18年间NPP呈现非常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 NPP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生长旺季生长本身增强所致; 3)内蒙古典型草原NPP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年降水量显著影响NPP的变异, 而NPP与年均温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内蒙古羊草草原(Leymus chinensis)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的气象数据、野外实测和MODI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 应用基于生态系统过程的VIP(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模型, 以半小时为步长, 模拟分析了羊草草原生态系统2003~2005年(分别为平水年、平水年和干旱年)蒸散及其分量的变化过程。通过与通量数据对比, VIP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羊草草原生态系统的蒸散过程(R2 = 0.80), 在峰值大小和变化趋势上, 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结果显示: 3年蒸散量分别为337、338和223 mm; 在降水相对充沛的2003和2004年, 蒸腾量为192和171 mm, 而降水相对较少的2005年, 蒸腾量仅为96 mm; 年平均蒸腾和蒸发对蒸散的贡献基本持平; 生长季蒸散占全年的83%, 6月开始, 蒸腾大于蒸发, 蒸散和蒸腾的月总值均在7、8月达到最大值,两月蒸散占全年的43%。LAI是影响蒸散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降水, 而净辐射对蒸散的影响较小。在生长季, 蒸发的季节变化平缓, 蒸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蒸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7.
Aims Our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Nokrek Biosphere Reserve (NBR) in the Garo hills districts of Meghalaya, Northeast India. Our aim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plant diversity,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Methods We selected a representative 1.2 hm2 stand in both the core and buffer zones of NBR.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ere determined by randomly sampling square quadrats,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assessed by determining age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was assessed by measuring densities of seedling, sapling and adult trees.Important findings More woody species were recorded from the core zone than the buffer zone (87 vs. 81 species), and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tropical, temperate, and Sino-Himalayan, Burma-Malaysian and Malayan elements, primitive families and primitive genera. The tre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ree distinct strata,canopy, subcanopy and sapling. Subcanopy and sapling layers had the highest species richness (81% -88% ). Lauraceae and Euphorbiaceae were the dominant families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families were represented by single species. Most woody species (57 % - 79 % ) were contagiously distributed and had low frequency ( < 20% ). Although stand density was high in the buffer zone, its basal area was low compared to the stand in the core zone. Low similarity and high β-diversity indicate marked differenc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stands.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was high in both the stands, while Simpson dominance index was low. The diameter-class distribution for dominant species revealed that the most had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individuals in their populations. Preponderance of tree seedlings, followed by a steep decline in population density of saplings and adult trees, indicated that the seedling to sapling stage was the most critical in the life cycle of the tree populations. Most species (42 % - 48 % ) had no regeneration,25 % - 35 % had good/fair regeneration, and the rest had poor regeneration or reoccurred as immigrants.  相似文献   
998.
 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是研究种群动态的重要工具,其关键就是科学正确地划分龄级。该文研究了水灾迹地不同龄级划分方法对油松(Pinus abulaeformis)和华山松(P. armandii)种群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的影响。华山松以实际年龄作为龄级划分指标时,存活曲线为Ⅱ型;地径和树高作为划分指标时,存活曲线为Ⅲ型。生存函数和累计死亡率函数也发生类似的类型变化。油松实际年龄、地径和树高作为龄级的划分指标时,存活曲线(Ⅱ型)、生存率函数和累计死亡率函数类型一致,均为直线型。死亡率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在不同树种和不同龄级划分方法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华山松地径和树高作为龄级划分的代用指标不可行,而油松可行。其主要原因是华山松树高和地径与年龄的关系为指数函数关系,而油松则为直线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把华山松地径和树高取自然对数后重新划分龄级,则存活曲线关系在地径、树高和实际年龄之间不存在差异,均为Ⅱ型。从而得出结论,地径、树高和年龄之间线性关系与否是地径和树高作为实际年龄代用指标可行性和准确性的关键。因此,在植物种群统计研究中,大小作为龄级划分代用指标要慎用。在未来研究中,种群个体年龄和大小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植物种群数量动态分析和种群统计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针对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铁杉(Tsuga tchekiangensis)种群的分布特点, 设置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 编制了南方铁杉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 分析了种群数量特征; 同时结合谱分析方法, 分析了南方铁杉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 南方铁杉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 幼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 成年个体数量相对较少, 种群趋于Deevey Ⅱ型。2) 南方铁杉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均出现两个高峰, 一个出现在第5龄级阶段, 另一个出现在第15龄级阶段。3) 南方铁杉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 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 生存率下降趋势前期高于后期, 累计死亡率则相反。4) 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 南方铁杉具有前期稳定、中期锐减和后期衰退的特点。5) 种群动态的谱分析显示, 南方铁杉种群动态除受基波影响外, 还存在着明显的小周期波动, 谐波A3处周期的波动与南方铁杉的高生长有关; A6处周期的波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A8处周期的波动与南方铁杉进入生理衰退期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叶片水H218O富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对大气中O2和CO218O收支有着重要影响。蒸腾作用使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 而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的程度主 要受大气水汽δ18O和植物蒸腾水汽δ18O的影响。过去, 通过引入稳态假设(蒸腾δ18O等于茎水δ18O)得到Craig-Gordon模型的闭合形式, 或 将植物整个叶片水δ18O经过Péclet效应校正后得到植物叶片水δ18O的富集程度。然而, 在几分钟到几小时的短时间尺度上, 植物叶片蒸腾 δ18O是变化的, 稳态假设是无法满足的。最近成功地实现了对大气水汽δ18O和δD的原位连续观测, 观测精度(小时尺度)可达到甚至优于稳定 同位素质谱仪的观测精度。在非破坏性条件下, 高时间分辨率和连续的大气水汽δ18O和蒸腾δ18O的动态观测, 将提高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的 预测能力。该文综述了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的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研究焦点和观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旨在进一步加深理解植物叶片水H218O 富集的过程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