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研究采用同时检测15种自由态雌激素(Free estrogens, FEs)及结合态雌激素(Conjugated estrogens, CEs; 包括雌激素手性分子、异构体、单位点及多位点结合的CEs)的方法, 探讨目标污染物17β-estradiol-3-sulfate (E2-3S)与其他类型雌激素(包括自由态雌激素与其他结合态雌激素)间的转化关系, 研究E2-3S在有/无植物水平流人工湿地(HFCWs)中的降解规律。结果显示: 在停留时间为1.5d的工况下, E2-3S在HFCWs进水端基质水平距离0 cm深度15 cm中转化率已达98%, E2-3S可转化为其他雌激素, 产物以FEs为最丰富(均占70%以上), 植物可以显著提高湿地DO浓度, 使FEs残留浓度比无植物CW(U-CW)更低, 有植物CW(P-CW)和U-CW对总雌激素去除效率分别为86%和58%; E2-3S的主要转化路径为经硫酯键断裂形成E2再氧化生成E1, 其次路径为直接氧化为E1-3S再水解生成E1, 少量路径为羟基化形成E3-3S再水解生成E3, 此外, E2-3S还可以产生痕量双位取代D-CEs(<总雌激素的5%), 且植物系统中存留量更低。  相似文献   
22.
童成英  吴沿友 《广西植物》2022,42(6):895-902
重碳酸盐(bicarbonate, HCO-3)是碳酸盐岩经岩溶作用风化的产物,它深刻地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往研究大都关注HCO-3对植物生长代谢的负面影响,如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破坏离子平衡等,少有人关注其对植物生长代谢的积极作用。该文依据前人的研究结果,综述了HCO-3对植物生长代谢的促进作用。已有的研究工作显示,HCO-3不仅在干旱等逆境胁迫下为植物提供短期的碳源和水源,促进气孔打开,恢复光合作用,而且通过调节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植物的碳氮代谢,参与调控植物的碳同化和氮还原等复杂的生理过程; 此外,HCO-3还通过影响葡萄糖代谢歧化,改变植物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分配,以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从而获取生存机会。HCO-3的这些积极作用不仅使之成为促进植物生理代谢的关键因子,而且成为连接光合作用和岩溶作用的纽带。阐明HCO-3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积极作用,可为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优化喀斯特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细菌作用下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有助于了解微生物成矿的机理。【方法】在LagoaVermelha培养基中(Mg/Ca为6:1)对一株分离自土壤样品的梭菌MH18菌株进行了为期35天的碳酸盐矿物培养实验,同时还完成了一组无菌对照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沉淀物的矿物成分进行了测定,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沉淀物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MH18菌株在Lagoa Vermelha培养基中诱导形成了以高镁方解石为主的碳酸盐矿物;这些矿物起初具有哑铃状的外形,后来发展为球状;无菌对照实验中出现少量沉淀物,但X-射线衍射技术图谱显示它们是非晶态物质。【结论】MH18菌株具有促进碳酸盐矿物结晶的功能;碳酸盐矿物的特殊形态(哑铃状和球状)可能与细菌形态存在着某种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24.
四川广安谢家槽下三叠统碳酸盐微相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碳酸盐岩的颗粒组分及结构构造特点,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和嘉陵江组的碳酸盐岩可以划分出5个主要的微相类型和15个次一级的微相类型。在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性及构造特点,划分出台地边缘、开放海台地、局限海台地和蒸发台地4种主要的沉积相带,由夜郎组、嘉陵江组向上到雷口坡组构成从局限海台地逐渐演变为蒸发台地相,反映了该地区从早三叠世到中三叠世海水逐渐变浅、碳酸盐台地逐渐向蒸发台地总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5.
样品预处理对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金权 《古生物学报》2005,44(3):472-477
文中主要阐述样品预处理方法不同对于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将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关系到由此而得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分析样品采自扬子地台震旦纪蓝田组剖面,并对相同岩石样品采取两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得到的两套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值。这种分析差主要是来源于分析样品中残存的碳酸盐。因此,在对全岩分析样品实施有机碳同位素测定之前,务必将分析样品中无机碳除尽。此外,针对目前应用于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6.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23a的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 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A层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NPKM,OM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占土壤团聚体重量的比例及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增加.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特别是微团聚体(<0.25mm)中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容积土壤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微团聚体对颗粒有机物具有富集和保护作用. 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NPKM,OM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占土壤团聚体重量的比例及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增加. 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特别是微团聚体(<0.25mm)中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容积土壤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微团聚体对颗粒有机物具有富集和保护作用. 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27.
【目的】外生菌根真菌在菌根际塑造特异的细菌群落是从土壤中活化和获取不溶性矿质元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究锥栗外生菌根际解磷细菌的组成及其解磷特性。【方法】通过溶磷圈法从锥栗菌根际分离解磷细菌,并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液体发酵方式比较分析解磷菌对磷酸三钙和磷灰石的降解能力,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风化降解产物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分离获得5株高效解磷菌,经16S rRNA基因测序和比对分析,LSCh1、LSCh2和LSCh5菌株被鉴定为拉塔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lata),LSCh3和LSCh4被鉴定为副伯克霍尔德菌属(Paraburkholderia sp.)。解磷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磷酸三钙的降解能力依次为LSCh3 (556.94 mg/L)>LSCh2 (206.91 mg/L)>LSCh1 (170.83 mg/L)>LSCh5 (55.16 mg/L)> LSCh4 (14.21 mg/L),对磷灰石的降解能力依次为LSCh2 (51.33 mg/L)>LSCh1 (43.51 mg/L)>LSCh3 (40.99 mg/L)>LSCh5 (1.11 mg/L)>LSCh4 (1.00 mg/L)。【结论】LSCh3菌株不仅对磷酸三钙和磷灰石都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而且能够诱导碳酸盐的形成。该菌株是一株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植物促生菌,可用于促进植物磷营养和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8.
利用原子吸收法和荧光探针法了皖南尖吻蝮蛇蛇毒纤溶组分每分子中含有一个含,以Tb^3+作荧光探针测得Tb^3+与FP中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约为0.375nm。  相似文献   
29.
描述采自南澳东北部全地下沃伯顿盆地的Gidgealpa一号钻孔23号岩芯的寒武系第三统碳酸盐前缘斜坡相动物群,有11个球接子类群,包括新种Raragnostus shergoldi sp.nov.,和14个多节类三叶虫群,包括新种Dorypyge gidgealpaensis sp.nov.,Amphoton zangi sp.nov.,Solenoparia gatehousei sp.nov.和Lisania changi sp.nov.。在澳大利亚北部生物地层范围内,这一动物群隶属Undillan(Ptychagnostus punctuosus带,Doryagnostus deltoides带和Goniagnostus nathorsti带),并且可与江南斜坡带的P.punctuosus带和G.nathorsti带对比。  相似文献   
30.
120mmol·L^-1NaCl胁迫30d,耐盐性强的‘金丝小枣’叶片细胞质膜、液泡膜共价结合态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及多胺(PAs)总水平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耐盐性弱的‘冬枣’叶片质膜共价结合态Put、Spd、Spm含量和PAs总水平及液泡膜Spd含量均显著降低;‘金丝小枣’叶片类囊体膜共价结合态Put含量、PAs总水平较对照显著降低,‘冬枣’则是Put、Spd、Spm含量及PAs总水平均显著降低。盐胁迫下,‘金丝小枣’叶片细胞质膜、液泡膜、类囊体膜非共价结合态Put、Spd、Spm含量及PAs总水平下降,但其中仅类囊体膜Sp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冬枣’的3种膜上非共价结合态的这些多胺及其总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盐胁迫下耐盐性不同的2个枣品种,叶片细胞质膜、液泡膜和类囊体膜H+-ATP酶活性均降低,但降低幅度因枣品种和生物膜种类不同而异,且H+-ATP酶活性与相应膜结合态多胺水平存在极紧密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膜结合态多胺参与枣品种耐盐性的表达,调节盐胁迫下枣叶细胞中溶质的跨膜运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