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N40与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T43复合接种条件下,对樟子松苗木的接种效应。测定不同接种方式下樟子松苗木生长指标、菌根合成率、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根际土壤酶活性和抗病保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N40和T43既有竞争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对苗木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接种N40 30d后接种T43,3个月后苗木高生长提高43.0%,地径提高55.6%,苗木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176.9%,苗木叶绿素a水平提高76.2%,叶绿素b水平提高64.1%,类胡萝卜素水平提高103.6%,苗木CAT和SOD活力分别提高45.5%和43.7%,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力提高28.0%和40.0%;苗木根际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分别提高120%和100%。上述结果表明,绿木霉T43能够促进菌根化苗木的生长并能诱导苗木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讨同一菌根真菌不同菌株对重金属的耐受性,选用采集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不同地区的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的不同菌株进行研究。首先,在不同浓度Zn^2 、Cd^2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菌丝体,以了解各菌株菌丝体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吸附能力,采用烘干法和原予吸收法分别测定菌丝体的生物量和菌丝体、培养液中Zn^2 、Cd^2 含量,结果表明: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在Zn^2 、Cd^2 胁迫条件下,生物量、吸附能力约为其余各菌株的1.5~2倍。其次,为了探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形成菌根后对Zn^2 、Cd^2 胁迫的耐受性及其耐受机理,采用一次性定量浇灌不同浓度Zn^2 、Cd^2 溶液的方法,测定了菌根化油松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及Zn^2 、Cd^2 含量的分配,结果表明:菌根形成后能显著促进油松的生长及对Zn^2 、Cd^2 胁迫的耐受性,并且菌根能够帮助油松吸收基质中大量的Zn^2 、Cd^2 ,根中重金属的含量是茎叶中的2~3倍以上,非菌根苗在重金属浓度稍高(Zn^2 400mg/kg;Cd^2 40mg/kg)时就会死亡。经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证实,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对Zn^2 、Cd^2 的耐受性及对油松的促生效果与其它各菌株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它通过把吸收的Zn^2 、Cd^2 最大限度地输送到根中的同时,也输送到了茎叶中,使重金属在体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使自身免受毒害。  相似文献   
43.
为建立绒盖牛肝菌酸血药浓度和各主要组织的HPLC检测方法,考察绒盖牛肝菌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点。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 column色谱柱(4.6 mm×250 mm,0.5μm)分离,以V(甲醇)∶V(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0 m 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43 nm。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血浆及肝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均不干扰样品的测定,线性关系良好,大鼠灌胃绒盖牛肝菌酸符合一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76±0.21)h,Cmax为(8.76±0.81)μg/m L,t1/2为(0.18±0.28)h,AUC0-inf为(102.95±0.78)μg/(m L·h),大鼠尾静脉注射绒盖牛肝菌酸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为(0.33±0.71)h,AUC_(0-inf)为(34.14±2.38)μg/(m L·h)。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靠,符合生物样品的测定要求,并明确了绒盖牛肝菌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4.
中国绒盖牛肝菌属一新种——叔群绒盖牛肝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穆  林津添等 《菌物系统》2002,21(4):480-482
报道绒盖牛肝菌属一新种-叔群绒盖牛肝菌,提供了英文,拉丁文描述及插图。  相似文献   
45.
灰黑拟牛肝菌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担子菌灰黑拟牛肝菌(Boletopsis grisea)新鲜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包括8个酚性成分,1个含硫成分和1个脑苷脂,它们的结构经各种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3-(4-乙酰氧基苯)-1,2,4,7,8-五乙酰氧基二苯并呋喃(1),3-(4-乙酰氧基苯)-1,2,4-三乙酰氧基-7,8-二羟基二苯并呋喃(2),3-(4-羟基苯)-1,2-二乙酰氧基-4,7,8-三羟基二苯并呋喃(3),2,3-二乙酰氧基-4′,4″,5,6-四羟基对联三苯(4),对苯二酚(5),对羟基苯甲酸(6),茴香酸(7),对羟基苯甲醛(8),硫代乙酐(9)和1-O-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10)。其中化合物1,2,3有报道对5-脂氧化酶具有选择性抑制活性。4,9,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6.
我国牛肝菌属一新种,微眇牛肝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福建省新发现一担子果极小的微眇牛肝菌,其盖径仅1-4mm,柄高3-6mm,极罕见,暂归于牛肝菌属黄肉牛肝菌组。  相似文献   
47.
美味牛肝菌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美味牛肝菌 (BoletusedulisBull)子实体多糖提取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既探讨了温度、pH值、时间、料液比及浸提级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也探讨了酶法、三氯乙酸—正丁醇法及复合法去除蛋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蛋白质去除最佳工艺为酶法和三氯乙酸—正丁醇复合法 ,美味牛肝菌多糖提取最佳工艺为加水 2 0倍 ,80℃ ,pH 8时浸提 1h ,多糖浸提率可达 7.37%。  相似文献   
48.
中国的粘盖牛肝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明仁  文华安 《菌物系统》2003,22(2):182-190
研究了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HMIGD)以及本研究室未定名的中国粘盖牛肝菌属Suillus标本。鉴定了36种,其中2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9.
亚洲兰茂牛肝菌Lanmaoaasiatica为云南珍稀的食药用真菌,属于外生菌根类真菌,在纯培养基上其部分菌丝能扭结形成原基。为了揭示调控原基发育的潜在物质,本研究运用核磁共振(1H-NMR)、气相质谱(GC-MS)和液相质谱(LC-MS)3种代谢组学技术,结合SMICA-P软件,定性及定量分析了纯培养35 d后菌丝体与原基的差异物质。结果表明,菌丝体与原基比较,3种方法共检测到谷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4-氨基丁酸、甜菜碱和海藻糖等96个显著或极显著上调的差异物质;调控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差异物质在原基发育中可能涉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丁酸等22个通路;KEGG富集分析表明,谷氨酸涉及P<0.05的所有调控通路,推测谷氨酸在原基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培养基中加入0.16 g/L谷氨酸可促进原基的萌发与生长。上述研究为亚洲兰茂牛肝菌的人工繁育技术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背景】兰茂牛肝菌(Lanmaoaasiatica)等外生菌根真菌的子实体形成和发育机制仍然未知。【目的】揭示调控子实体发育的关联物质。【方法】同时运用核磁共振、气相质谱和液相质谱3种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兰茂牛肝菌纯培养8d原基(Y8)与野生子实体(Z0)的小分子物质。【结果】Y8及Z0分别共指认出451、473种化合物;Y8vs.Z0,有362种显著或极显著上调(206种)及下调(156种)差异物质,其涉及47条调控通路。【结论】推测通过9条主要通路完成物质的深度转化及调控,极显著上调及下调差异物质如牛肝菌素可能对子实体的发育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3种方法互相补充扩大了检测的泛度及灵敏度,这为探究兰茂牛肝菌子实体发育机理及人工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