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农田边界生物多样性与边界属性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农田边界 (田埂fieldboundary)可定义为农田(作物田块 )间过渡带 (ecotone) [4 ] 。不同类型农田边界所包含的景观要素不同。农田边界包括的景观要素有树篱、防护林、草带、墙、篱笆、沟渠、道路、作物边界带等。半自然生境的农田边界是重要的动植物栖息地和扩散廊道[6] ,而农田边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扩散 ,又受边界结构属性、农作系统及农作措施和区域景观结构及动态的影响[1,7]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 ,农业景观中非生产性(半自然生境 )用地面积逐渐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及影响农田…  相似文献   
52.
昆虫与栎树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栎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昆虫和栎树的相互关系以及栎林种群更新研究的进展,从叶片和栎实两个方面分别分析昆虫对栎树的危害、栎树对昆虫的防御以及栎林种群更新中的问题等。(1)危害栎树的昆虫种类丰富,它们以取食叶片和栎实为主,昆虫的寄生几乎使栎实完全失去活力。(2)栎树的防御效应能影响昆虫啃食叶片的程度,被昆早寄生的栎实提前下落以及栎实产量周期性的大小年变化,能降低昆虫寄生和取食栎实所带来的损失。(3)昆虫啃食叶片降低栎树的能量利用和营养物质贮存,昆虫对栎实的寄生和取食给栎树的种子库及苗库带来压力,直接影响到栎林的种群更新,此外,昆虫对栎实的寄生也会影响脊椎动物搬运栎实时的选择取向,间接控制栎实扩散,进而影响栎树的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53.
李明 《生物学杂志》2002,18(6):61-62
介绍了菌根真菌在植物吸收、运输营养物质中的作用,宿主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流动,菌根真菌和其它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4.
银杏枝、花、种子在树冠上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分层调查的方法研究了14年生银杏嫁接植株树冠上枝、花、种子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枝、短枝、短果枝和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部,且分布比较均匀,树冠上从上到下,长枝平均年龄逐渐增大,分枝角度逐渐升高,种子主要集中分布在距地面180-320cm的体积冠层中,这一冠层中的种子数占植株种子总数的51.3%,不同冠层中枝、花、种子数量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5.
甘明  苗雪霞  丁德诚 《昆虫学报》2003,46(5):598-604
在25℃下研究了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japonicus Ashmead对寄主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龄期的选择和被寄生豆蚜的龄期对蚜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虫态寄主中,日本柄瘤蚜茧蜂通常选择较小龄期的若蚜寄生,其中2龄若蚜的相对被寄生率最高,为26.4%;其次是1龄若蚜,为20.6%;无翅成蚜与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相对被寄生率较低。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寄生延长了豆蚜若蚜的发育,其中1龄若蚜被寄生后,1~3龄历期显著延长;有翅3龄若蚜被寄生后,3、4龄历期明显延长;但无翅和有翅4龄若蚜被寄生后的发育历期均不受影响。各龄若蚜被寄生后羽化的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其中,被寄生的1龄若蚜不能发育至成蚜,其它较早龄期被寄生的若蚜羽化的成蚜繁殖力均显著降低。寄生时寄主的发育期也影响寄生蜂的发育,2龄豆蚜被寄生时的日本柄瘤蚜茧蜂个体发育最快,为194.10 h;1龄寄主被寄生时蚜茧蜂的发育最慢,需215.80 h。并对不同发育期蚜虫总蛋白质和总糖原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56.
徐学农 《昆虫知识》2011,48(3):579-587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温室花卉与蔬菜上的重要害虫(螨)。植物常被两者同时危害。黄瓜新小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Oudemans)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温室蓟马的生物防治物,有时也被用来防治二斑叶螨。本研究中,在人工气候室盆栽条件下利用黄瓜新小绥螨防治西花蓟马和/或二斑叶螨。结果显示,当每豆株上接入10或20头二斑叶螨时,按照1∶4的益害比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可有效控制二斑叶螨。同样密度比的情况下,5和10头黄瓜新小绥螨的释放量可显著控制西花蓟马的接入量。二斑叶螨密度的增加没有显著影响到黄瓜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西花蓟马可捕食黄瓜新小绥螨的卵,日捕食量达1.2粒。本文对利用黄瓜新小绥螨防治温室中西花蓟马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7.
可持续发展目标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张军泽  王帅  赵文武  刘焱序  傅伯杰 《生态学报》2019,39(22):8327-8337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并且是整体而不可分割的,但并未说明各项目标之间是如何相关联的,因此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理清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加快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促进政策一致性实现的保障。由于我国目前关于此方面的报道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对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了较全面的了解研究背景,首先简要回顾了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变过程;随后在综合分析已有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分别从"联结途径""相互作用程度""网络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型"以及"执行手段"等五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论述,并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挑战;最后分析了当前研究对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启示,主要包括:(1)明确我国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促进不同层级政府和管理部门间政策一致性的实现;(2)完善指标监测体系,消除数据缺口;(3)加快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型。  相似文献   
58.
庄伟伟  王明明 《植物研究》2022,42(5):896-909
为深入了解荒漠植物营养元素计量特征,认识元素间的交互作用,揭示不同生长期、不同沙丘部位植物元素含量差异。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8种优势草本植物(4种1年生植物,4种短命植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生长期(旺盛期、枯萎期)、不同沙丘部位(坡上、腹地)的植株,测定全株植物的10种营养元素(C、N、P、K、Na、Mg、Al、Mn、Cu、Zn)。结果表明:(1)8种植物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植物因遗传特性不同而对元素选择吸收的特点,含量为:C(230.19~401.82 mg·g-1)、N(11.31~18.85 mg·g-1)、P(0.95~2.08 mg·g-1)、K(16.12~29.79 mg·g-1)、Na(0.88~3.31 mg·g-1)、Mg(3.38~5.31 mg·g-1)、Al(0.33~1.99 mg·g-1)、Mn(51.35~105.32 mg·kg-1)、Cu(4.14~6.38 mg·kg-1)、Zn(11.64~21.43 mg·kg-1)。不同种的元素含量分布格局基本相似,大小排序为:C>N>K> Mg>Na>P>Al>Mn>Zn>Cu,典型特征为富K,贫Cu、Zn,属于N制约性植物,表明环境对各类植物元素含量的一致影响。(2)元素含量受物种、生长期和沙丘部位的影响显著。4种黎科植物(Chenopodiaceae)Na含量显著比4种短命植物高。与生长旺盛期相比,8种植物在枯萎期的C、N、P、Mg、Mn、Cu、Zn含量普遍降低,而Na、K含量有不同幅度的升高,并且碱蓬、沙蓬的K含量显著升高。受土壤水分和养分丰富程度的影响,沙丘腹地植物元素含量普遍比坡上同种植物高。(3)相关性分析表明:C与P,N与Na、Mg、Cu、Zn,K与P、Al,Na与Mg,Mn与Na、Mg、Cu,Zn与Cu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P与Cu,C与Cu、Zn,K与Mn、Cu、Zn之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综上所述,荒漠植物元素含量的这些特征体现了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等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9.
本文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描述新线虫(Neoaplectana feltiae)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相互关系的模型.在实验室的不同条件下作了一系列的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感染率的因子是温度、线虫的密度、接触时间(即维持湿度和水膜的时间)和粘虫的龄期.通过非线性逐步回归和麦夸脱方法分别构造了描述这些因子的数学模型.在河南驻马店作了不同剂量的田间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线虫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具有一定的潜在作用.本文所获得的模型是用实验室的资料构造的,用田间试验结果检验,较成功地模拟了发生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的感染过程.它告诉我们怎样由实验室到田间通过模拟模型在计算机上的运转来模拟一个动态过程,也揭示了在实验室和田间其感染的机制是内在相关的.  相似文献   
60.
转录因子-DNA的识别包含普遍性的化学规律和特异性的立体化学规律.转录因子的识别螺旋以特异性方式结合于DNA,位于一侧的大沟内.识别螺旋的“残基连线”和碱基的“碱基连线”之间吻合使两者完全匹配,它通常涉及最多3圈α螺旋和3~5 bp.决定氨基酸残基和碱基相互关系的结合几何图形表示为立体化学图,它表明了识别的特异性.在该基础上总结成转录因子识别DNA的立体化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