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对模式标本、国外借阅标本及采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青藓科植物的研究,报道青藓科中国新记录1种:糙柄青藓[Brachythecium trachypodium(Funck ex Brid.)Schimp.],重新确定了曾有文献记载但缺少图文描述的高山青藓[Brachythecium collinum(Schleich.ex Müll.Hal.)Schimp.]和直枝同蒴藓[Homalothecium philip-peanum(Spruce)Schimp.]在中国的分布,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图版。为中国青藓科植物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42.
本文对化石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的分属做了再分类,仍保留该科内的 2个属:直脉蝎蛉属 Orthophlebia和原直脉蝎蛉属Protorthophlebia,解体中蝎蛉属Mesopanorpa。中蝎蛉属被解体后,其包含所有的种,如Rs1主干带3支或3支以上支脉,归入直脉蝎蛉属;如Rs1仅带2支支脉,归入原直脉蝎蛉属;原中蝎蛉属以Rs主干两倍长于MA主干作为属的分类根据,但这一属征常常导致分类上的混乱,故本文不作为属或亚属的分类根据。上述保留的2个属,再以Rs分支先于、后于或等于MA的特征,即Rs主干短于、长于或等于MA主干作为亚属的分类根据。以此,在直脉蝎蛉属Orthophlebia和原直脉蝎蛉属Protorthophlebia之下各自设立3个亚属(Hong et Zhang, 2004)。在已建立的6个亚属中,Orthophlebia(Brachyphlebia)Hong et Zhang, 2004和Protorthophlebia(Mecynophlebia)Hong et Zhang,2004分别修改为Orthophlebia(Orthophlebia)Westwood, 1845和Protorthophlebia(Protorthophlebia)Tillyard,1933的新异名。中生代直脉蝎蛉中脉的前支(MA)并非在古生代之后就完全消失。根据对中生代不同时期、不同层位、不同地区直脉蝎蛉和本目其他科在内化石标本的观察,中脉及其前、后支脉(MA、MP)仍然继续存在与发展。基于这种事实,本文认为直脉蝎蛉科脉序命名中沿用已久的Rs后支(Rs3 4)应为中脉的前支(MA),原来沿用的中脉(M)为中脉的后支(MP)。这样,有助于我们对长翅目中脉及其前、后(MA、MP)支脉的准确辨认,尤其是对MA脉在地史上变革、发展,以及与Rs脉的演化关系的认识可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3.
为了解濒危植物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的生长特征和生存状况,通过对贵州赤水市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内小黄花茶进行全域资源清查,采用样方法调查小黄花茶每株植物高度和地径,统计分析了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并采用径级对应龄级,以0.5 cm地径间隔划特定年龄分组,共分Ⅰ~XV径级,绘制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生存潜力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小黄花茶545株,不同小生境中小黄花茶数量差异大,最少24株,最多120株;种群地径小于0.5 cm且高度低于0.5 m个体存活数量极少,平均地径0.5~2 cm维持最大种群数量;Ⅰ~Ⅱ龄级(0~1.0 cm)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急剧上升而生命期望值急剧降低,Ⅱ~XV龄级(≥0.5 cm)种群死亡率和生命期望值趋于平缓,消失率呈现较大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缓;种群数量结构和存活曲线表明该种群趋近于Deevey-Ⅰ型,属衰退型种群。小黄花茶种群幼苗数量严重不足,种群自我更新困难,现存种群干扰压力大,种群衰退趋势明显,急需加强种群保育。  相似文献   
44.
采用小鼠氨水致咳法研究枇杷花茶水提物镇咳效果,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研究其抗炎效果,并从枇杷花茶的还原能力及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分析枇杷花茶水提物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枇杷花茶的水提物高剂量组(3000 mg·kg-1)、低剂量组(700 mg·kg-1)均有镇咳抗炎效果,水提物的浓度越高,效果越好。各浓度枇杷花茶水提物均表现出一定的还原能力,对于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都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其中,20 mg·mL-1水提物还原效果最好(吸光值0.903),超过0.2 mg·mL-1抗坏血酸(吸光值0.814);10 mg·mL-1的水提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47.32%;20 mg·mL-1水提物对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非常明显,清除率为91.62%。枇杷花茶水提物镇咳、抗炎、抗氧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5.
耿显胜  杨明挚  黄兴奇  程在全  付坚  孙涛  李俊 《遗传》2008,30(1):109-114
用PCR法从景洪直立紫杆普通野生稻中克隆了抗稻瘟病基因Pi-ta+ 的4 672 bp序列, 该序列包含完整的编码框、内含子和终止密码子下游的331 bp。所克隆的直立型紫杆普通野生稻Pi-ta基因序列的编码区与已报道的日本栽培稻社糯(Yashiro-mochi)和元江普通野生稻相应序列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86%和98.78%。与社糯的Pi-ta基因相比, 其编码区有4个核苷酸的差异并导致3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 而内含子区域有6个核苷酸差异。对该序列进一步分析发现, 其推导的氨基酸残基的918位为丙氨酸, 属于稀有的抗稻瘟病的Pi-ta+ 等位基因。景洪直立型普通野生稻Pi-ta+ 基因因其编码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社糯有所不同, 推测其抗病能力大小和抗菌谱可能与社糯的Pi-ta基因不同。直立型普通野生稻中Pi-ta+ 等位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利用该基因改良栽培稻抗病能力提供了前期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6.
比较研究了16种花茶对DPPH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红茶、玫瑰花和桂花都有较强的DP-PH清除能力,其清除率分别为59.21%、50.70%、42.72%和24.09%.选用绿茶、玫瑰花、桂花和茉莉花为原料,以DPPH的清除能力为考察指标,采用L16(45)正交实验,研究了玫瑰花茶的最优配比.结果表明玫瑰花的比例对DPPH清除能力影响最显著(P<0.05),玫瑰花∶绿茶∶桂花∶茉莉花=2∶6∶0.8∶0.3为优化配比,其提取液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47.
记述采自中国内蒙古的直斑蝇属(双翅目,斑蝇科)1新种,并编制了中国直斑蝇属分种检索表。内蒙直斑蝇,新种Tetanops neimonggolica sp.nov.(图1~8)新种头部特征与T.myopina Fallén近似,但翅几乎完全透明,仅在翅基径室内有非常模糊的小斑;新种的翅特征与T.sintenisi Becker近似,但头黄色且额的大部分覆有灰色粉被。词源:新种以采集地命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定位BAC克隆q3037(H0207F01)的序列测定和分析,在其中一个22.5kb的区域发现一个由5个第三类过氧化物酶基因(依次命名为osp1、osp2、osp3、osp4、osp5)组成的基因簇,分析表明,osp1、osp2和osp3分别含1个内含子,osp4和osp5分别含2个内含子。该5个基因分别编码338、335、336、343和34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而且都具有N端信号肽序列,其中OSP1、OSP4、OSP5为表离子过氧化物酶,OSP2、OSP3为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对5个基因间的两两比较分析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簇是通过一系列的串联基因复制事件而形成;osp5与来自玉米的ap1和来自大麦(Hordeum vulgar)的prx7为潜在的直向同源基因,而且,osp1-5与ap1、prx7构成了分泌性植物过氧化物酶基因家族中的一个的分枝。  相似文献   
49.
采用经典分类学研究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BNU)等国内多个标本馆保存的中国丝瓜藓属直蒴组(Pohlia Hedw.section Cacodon Lindb.ex Broth.)及其近缘类群植物标本共计130余号进行了分类学分析鉴定,并对所确定的中国产直蒴组物种的芽胞大小、形状及叶原基数量和长度等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国丝瓜藓属直蒴组的分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经鉴定中国丝瓜藓属直蒴组植物共有8种——夭命丝瓜藓[Pohlia annotina(Hedw.)Lindb.]、糙枝丝瓜藓[P.camptotrachela(Ren.Card.)Broth.]、林地丝瓜藓[P.drummondii(Müll.Hal.)Andr.]、疣齿丝瓜藓[P.flexuosa Harv.]、纤毛丝瓜藓[P.hisae T.J.Kop.et J.X.Luo]、异芽丝瓜藓[P.leucostoma(BoschSande Lac.)M.Fleisch.]、念珠丝瓜藓[P.lutescens(Limpr.)H.Lindb.]和卵蒴丝瓜藓[P.proligera(Kindb.ex Breidl.)Lindb.ex Arnell]。(2)中国丝瓜藓属直蒴组植物的重要鉴别特征是在假根或叶腋处生有芽胞,而且芽胞形状以及叶原基形状和数量在直蒴组中存在差异,如念珠丝瓜藓具有假根生芽胞,而疣齿丝瓜藓具有两型芽胞。(3)对所鉴定的中国丝瓜藓属直蒴组8种植物的识别特征、生境及其与相近种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绘制了形态特征墨线图。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直肠原发癌位于直肠中下段的病例,行直肠癌根治术复发再入院患者48例(均为本院2010年4月-2014年3月手术后的病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分别24例。对照组采用姑息性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MP-2、MMP-9、CEA、CA199水平,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状况,术后进行随访时间为3年,比较两组1年、3年的生存率状况。结果: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上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在肛门排气时间上低于研究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2、MMP-9表达水平降低,治疗2周后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2、MMP-9表达水平较低,治疗2周后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较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无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1年生存率,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3年生存率(66.67%)高于对照组(37.50%),(P0.05)。结论:直肠系膜切除术可提高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降低血清MMP-2、MMP-9、CEA、CA199水平,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