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9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79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金鑫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2012,31(5):795-799
报道田头菇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是隆起田头菇Agrocybe elatella、褐色田头菇Agrocybe brunneola和平田头菇环状变种Agrocybe pediades var. cinctula,根据中国的标本材料提供了详细描述和线条图,并与相近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研究标本存放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992.
993.
The relatively low susceptibility ofHelicoverpa armigera to CrylAc, its history of resistance to chemical insecticides and the seasonal decline in expression of CrylAc in transgenic cotton necess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expressing two insecticidal proteins to provide sustainable control of this multinational pest. To manage the resistance issue, it was essential that the second insecticidal protein have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ode of action to CrylAc. A common feature of resistance to CrylA proteins in several species as well as H. armigera has been a change in the binding site. A study of binding sites for some Cry proteins in the 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 (BBMV) ofH. armigera and Helicoverpa punctigera was undertaken. The binding affinity for CrylAc was higher than for CrylAb, matching their relative toxicities, and CrylAc and CrylAb were found to share at least one binding site in both I-1. armigera and I-1. punctigera. However Cry2Aa did not compete with CrylAc for binding and so could be used in transgenic cotton in combination with CrylAc to control H. armigera and manage resistance. Variation in the susceptibilities of three different H. armigera strains to CrylAc correlated with the parameter Bmax/Kcom.  相似文献   
994.
陈晶  关萍  邱子健 《动物学报》2008,54(3):510-516
利用免疫荧光显微术、透射电镜及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食物在腹毛类纤毛虫-- 贻贝棘尾虫细胞内的消化过程进行了追踪观察.食物在进入消化腔隙的初期,外面包被着一层膜结构,但此外层膜很快被消化而消失;尔后食物在贻贝棘尾虫体内的消化过程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直接在消化腔隙内完成,此过程同1982年Kaul et al.和Das s et al.的报道;而另一部分食物的消化过程表现为食物逐步向细胞质内突入,以致最终完全被细胞质包围形成一被膜包裹的圆泡状结构;在此过程中,细胞质边缘突出众多含有酸性磷酸酶等物质的小囊泡结构,小囊泡与食物融合,其内的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释放出来, 食物的表膜逐渐瓦解,个体逐渐变小,最终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释放到细胞的消化腔隙内; 这种食物通过胞口与胞咽达消化腔隙后,再由细胞质将其包裹形成的食物泡,我们称之为" 后成食物泡".这两种消化方式与贻贝棘尾虫的消化胞器为一腔隙结构相适应[动物学报 5 4(3):510-516,2008].  相似文献   
995.
腐蚀生物膜垢中硫酸盐还原菌的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油田回注水系统加压泵后的管道管壁生物膜垢里分离得到的一株嗜热、嗜酸、异养型硫酸盐还原菌,编号为CW-04.该菌株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有极生鞭毛、直或弯曲的短杆状,能产孢子,最佳生长温度47℃,在20℃~63℃下培养基中均能使测试瓶有黑色沉淀产生,从腐蚀防治的角度研究该菌株的生长曲线.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包括:生长pH范围为3.7~10,最佳生长pH为6~6.5,最佳生长盐度为0.7%.能够在H2 醋酸盐、甲酸盐、乙酸盐、丙酸盐、乳酸盐、丙酮酸盐和乙醇等电子供体中生长,也能够利用葡萄糖、果糖和简单的氨基酸作为唯一碳源生长;能够在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等电子受体中生长,但是不能利用硝酸盐和硫磺.通过16S rDNA测序以及系列比对分析:该菌属于细菌界(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纲(Clostridia)、梭菌目(Clostridiales)、蛋白胨链球菌科(Peptococcaceae)、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与该属中的种Desulfotomaculum aeronauticumd相似性达到99%.  相似文献   
996.
高温对萝芙木细胞膜、膜脂和抗坏血酸代谢造成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高温胁迫下萝芙木叶片电导率、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自由基清除剂抗坏血酸的变化研究,探讨高温对萝芙木组织造成的损伤及自由基清除剂代谢的影响,从而揭示高温胁迫下萝芙木生长发育迟缓的原因.结果表明,热胁迫对萝芙木细胞膜造成损伤,使膜脂更多地被过氧化,抗坏血酸含量下降,致使萝芙木受到热损伤和氧化损伤,最终可能使其生长发育放缓,开花结果推迟.研究还表明,萝芙木经适当高温(37℃)热驯,能产生较多的抗坏血酸,以清除热胁迫诱导产生的氧自由基,降低氧化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了土贝母苷甲(下称苷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HUVECs)凋亡和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的影响.包括:MTT法检测苷甲对HUVECs生长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苷甲作用下HUVECs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苷甲对HUVECs周期及凋亡的影响:聚碳酸酯膜小室(Transwell model)趋化运动模型检测苷甲对HUVECs运动能力的影响;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embryo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试验检测苷甲对人鼻咽癌细胞(human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NE-2Z cells,CNE-2Z)诱导的CAM血管生成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苷甲对BALB/c裸小鼠Lewis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表达的影响.苷甲明显抑制HUVECs的生长,其抑制效果与剂量和作用时间相关,苷甲作用HUVECs 24、48,72 h其IC50值分别为24.2、21.4、17.9 μmol/L;苷甲作用下HUVECs发生周期阻滞,呈现典型的凋亡特征,20.0 μmol/L苷甲作用12、24、36 h HUVECs的凋亡率分别为11.4%、20.8%、25.3%;20.0 μmol/L苷甲处理HUVECs 24 h,对细胞迁移抑制率为58.4%;苷甲抑制CNE-2Z细胞诱导的CAM血管生成,并与剂量相关;苷甲应用后瘤组织MVD明显减少,VEGF、bFGF、PDGF表达下调.苷甲有明显的抑制血管生成活性,其抑制血管生成作用与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其运动能力,下调VEGF、bFGF和PD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8.
以 1-14C油酸(oleic acid;18:1n-9,OA)为指示剂,研究了不同饲料油源饲喂下大西洋鲑肝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受到改变时该细胞对OA吸收的状况,以探讨植物油(Vegetable oil,VO)替代鱼油(Fish oil,FO)对大西洋鲑肝细胞脂肪酸跨膜吸收的影响,为大西洋鲑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先以鱼油和大豆油为油源配制两种全价配合饲料,分别饲喂大西洋鲑幼鲑5个月,使其产生不同的脂肪酸组成。在饲养结束后,分离并培养试验鱼肝细胞,将细胞与1-14COA及37.5 mol/L OA(1/30,mol/mol,0.3 Ci/瓶)共孵育2h,收集并测定细胞内OA放射活性,再计算细胞内OA吸收量 nmol/(hmillion cells)。同时,试验采取RT-PCR方法测定了细胞脂肪酸运送蛋白(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FATP)、脂肪酸移位蛋白(Fatty acid translocase,FAT/CD36)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FO和VO组肝细胞对OA吸收分别为(0.9240.258)及(0.8880.179)nmol/(hmillion cells),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RT-PCR的检测结果表明,FAT/CD36和FATP基因表达量在FO与VO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从植物油替代鱼油不影响大西洋鲑肝细胞对长链脂肪酸的跨膜吸收方面来看,大西洋鲑饲料中以植物油替代鱼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9.
不同浓度海水对菊芋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种植抗盐耐海水植物是合理利用和开发海涂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采用水培的方式,用1/2Hoagland营养液培养菊芋幼苗至6叶完全展开时进行处理,设0%(对照)、10%、25%和50%海水4个处理。随后分别在第4、8和12天采样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浓度海水对菊芋幼苗生长、体内渗透物质的积累、保护性酶活性、膜透性及离子吸收分布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在不同浓度海水处理下,菊芋地上部、地下部总鲜重及干物质重从0%到25%海水浓度没有明显变化,在50%海水胁迫下显著下降,干物质百分比则为50%海水处理的最高。随着时间延长,10%海水处理下,菊芋幼苗茎叶和根鲜重均增加,但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25%海水处理生长速率较对照低,而50%海水处理下根鲜重和干重都降低。(2)随着时间的延长、海水浓度的增加,菊芋幼苗叶片保护性酶系SOD、POD、CAT的活性呈上升趋势,在10%海水处理下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甚至低于对照,而50%海水处理下的MDA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在10%和25%海水处理下膜透性较对照变化不显著,而50%海水处理下膜透性增加明显,且随时间延长更显著。(3)菊芋幼苗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海水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10%和25%海水处理下,脯氨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而50%海水处理下,脯氨酸含量一直在升高,而10%、25%和50%海水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随海水浓度增高,菊芋幼苗地上部单位干重积累的Na 和Cl-依次增大,且随着时间延长,10%、25%和50%海水处理下地上部Na 和Cl-含量均增大;而K 与Na 积累情况不同,K 在25%海水胁迫下地上部单位干重积累得最多,随着时间延长,25%和50%海水处理下地上部K 含量均降低,且50%海水处理下降低幅度更大;地下部单位干重积累的Na 、Cl-和K 情况与地上部单位干重积累的各离子趋势相似。由此可见,菊芋能够通过生理生化机制适应一定浓度海水的灌溉,即利用一定浓度海水灌溉菊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探讨同一菌根真菌不同菌株对重金属的耐受性,选用采集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不同地区的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的不同菌株进行研究。首先,在不同浓度Zn^2 、Cd^2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菌丝体,以了解各菌株菌丝体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吸附能力,采用烘干法和原予吸收法分别测定菌丝体的生物量和菌丝体、培养液中Zn^2 、Cd^2 含量,结果表明: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在Zn^2 、Cd^2 胁迫条件下,生物量、吸附能力约为其余各菌株的1.5~2倍。其次,为了探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形成菌根后对Zn^2 、Cd^2 胁迫的耐受性及其耐受机理,采用一次性定量浇灌不同浓度Zn^2 、Cd^2 溶液的方法,测定了菌根化油松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及Zn^2 、Cd^2 含量的分配,结果表明:菌根形成后能显著促进油松的生长及对Zn^2 、Cd^2 胁迫的耐受性,并且菌根能够帮助油松吸收基质中大量的Zn^2 、Cd^2 ,根中重金属的含量是茎叶中的2~3倍以上,非菌根苗在重金属浓度稍高(Zn^2 400mg/kg;Cd^2 40mg/kg)时就会死亡。经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证实,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对Zn^2 、Cd^2 的耐受性及对油松的促生效果与其它各菌株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它通过把吸收的Zn^2 、Cd^2 最大限度地输送到根中的同时,也输送到了茎叶中,使重金属在体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使自身免受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