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应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分别以源于4年和1年生人参根组织cDNA群体作为检测子(tester)与驱赶子(driver),成功构建了与人参植物皂苷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减cDNA文库,并时从中筛选的阳性cDNA克隆进行DNA测序及其序列分析、PCR及Northern印迹杂交鉴定.结果显示,获得的13个克隆为新基因序列.其中6个差减克隆系人参植物根生长发育阶段差异表达基因.目前,6个差异表达新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502.
本研究旨在探讨远志皂苷对丙泊酚麻醉所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将SD大鼠分别应用远志皂苷(200 mL·kg^-1·d^-1)和/或丙泊酚(60 mL·kg^-1·d^-1)处理3周,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来评价认知功能情况,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评价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dTmediated dUTP nick and labeling, Tunel)检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氧化损伤指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和Caspase-3的表达。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远志皂苷显著降低了丙泊酚麻醉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并提高了穿越平台次数(p<0.05)。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远志皂苷可显著降低丙泊酚引起的大鼠海马组织病变程度。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实验显示,远志皂苷抑制了丙泊酚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远志皂苷抑制了丙泊酚对大鼠脑组织中Bcl-2蛋白的下调及Caspase-3的上调(p<0.05)。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显示,远志皂苷提高了大鼠脑组织中SOD和GSH的水平,并降低了MDA水平(p<0.05)。远志皂苷可显著改善丙泊酚麻醉大鼠的认知功能并降低海马组织病变程度,其机制与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和减弱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03.
目的:通过研究林下参不同干燥方法的干燥过程和对林下参物理性质及其皂苷类成分的影响,为林下参提供适宜干燥方法。方法:采用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方法,对林下参的干燥时间、外观性状、体积收缩率、主根和芦的直径和长度收缩率、表皮和粉末的色泽及内在成分(总皂苷和8种单体皂苷)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微波干燥耗时最短,其次为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对林下参的外形和粉末色泽影响小,并且与热风干燥林下参的外观性状和微波干燥林下参的粉末色泽区别明显;真空冷冻干燥林下参和微波干燥林下参的体积、主根长和直径、芦长的收缩率小于热风干燥林下参,具显著差异;真空冷冻干燥林下参的表皮色差增长率最小;总皂苷含量、人参单体皂苷含量加和值、人参二醇型皂苷和人参三醇型皂苷含量的均值大小顺序为真空冷冻干燥林下参>微波干燥林下参>热风干燥林下参。结论:真空冷冻干燥较好的保留了林下参的形态和色泽,且真空冷冻干燥林下参人参皂苷含量高,真空冷冻干燥林下参具高附加值,综合考虑,真空冷冻干燥可以作为生产高档商品林下参的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504.
目的:研究山西不同产地柴胡皂苷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为山西柴胡的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山西产柴胡为研究对象,收集山西11个柴胡产地的经纬度、海拔、年均温、年降雨量、年均日照和无霜期7个生态因子信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柴胡的皂苷含量,分析柴胡皂苷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经纬度、无霜期和年均温是影响柴胡皂苷含量的主要生态因子,柴胡皂苷含量与经纬度呈正相关,与无霜期和年均温呈负相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山西柴胡的生态区划种植、品质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5.
韩维维  钟晴  张蓉  徐驰 《生命的化学》2023,(12):1956-1962
甘草是一种常见中药,资源丰富且药用价值高,已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疾病治疗之中。近年来,甘草中黄酮类、三萜皂苷类、多糖类等有效成分被证实具有多种良性药理活性。甘草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肿瘤、保肝、增强免疫等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甘草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甘草的推广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6.
探究野生和栽培产地滇重楼根际土壤中16种无机元素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规律及其与药材品质的相关性,为滇重楼科学化种植及药效功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BCR顺序提取法提取不同化学形态的无机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元素含量测定,再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滇重楼的野生品和栽培品的根际土壤中16种无机元素主要以残渣态为主,且野生品和栽培品在各元素含量方面差异明显,栽培品高于野生品;Ca、Mg元素在水溶态和交换态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元素,P、Mo元素含量则较低;Ca、Mg、Fe、Al元素在有机态和铁锰氧化态中的含量明显较高,但Na元素未检测出;相关性分析表明,滇重楼中重楼皂苷的积累与根际土壤中的P、K元素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Fe、Al、Se、Ba等元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滇重楼根际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大部分以残渣态形式存在,P、K元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楼皂苷的积累,Fe、Al、Se、Ba等元素促进了重楼皂苷的积累。  相似文献   
507.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野生珠子参的竹节参皂苷IVa和总皂苷的含量差异,结合农艺性状对三个不同产地珠子参的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为珠子参的栽培及优质种质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云南三个不同产地野生珠子参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试剂显色法测定珠子参中总皂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珠子参中竹节参皂苷IVa的含量;采用民族植物学田野调查法研究云南三个不同产地珠子参的农艺性状。结果:云南三个不同产地的野生珠子参,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的野生珠子参中总皂苷和竹节参皂苷IVa的含量最高,其珠子参总皂苷的含量为15.21%±1.25%,珠子参中竹节参皂苷IVa的含量为4.78%±0.35%,农艺性状也相对较优。结论:不同产地的珠子参质量差异较大,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的野生珠子参品质较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8.
为探讨盾叶薯蓣在低磷胁迫下的生理变化、甾体皂苷类成分代谢及基因表达的响应特征,本研究选取河南南阳产盾叶薯蓣进行模拟低磷胁迫实验,在不同时期对根际基质中的磷含量(全磷、速效磷、磷酸铝盐、磷酸铁盐、磷酸钙盐)和土壤酸性磷酸酶(soil acid phosphatase, S-ACP)活性、植株根系发育特征(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各部位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及甾体皂苷类成分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确定盾叶薯蓣响应低磷胁迫的关键时期,并利用RNA-Seq测序对关键时期盾叶薯蓣根茎、叶片、地上茎3个部位中的基因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低磷胁迫处理后盾叶薯蓣根际基质中易吸收态磷含量显著降低,其抗氧化酶(POD、SOD)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升高,根系发育受阻;低磷胁迫可明显影响盾叶薯蓣中甾体皂苷的合成与积累,且不同部位响应特征不同;胁迫初期为盾叶薯蓣响应低磷胁迫的关键时期;响应低磷胁迫关键时期的盾叶薯蓣基因表达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对三个处理组不同部位基因表达量与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分别从盾叶薯蓣...  相似文献   
509.
New Cytotoxic Saponins from Lysimachia davurica Lede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 investigate the saponins from whole plants of Lysimachia davurica Ledeb., two new saponins named davuricoside I (compound 1) and E (compound 2) were isolated.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3β, 16α, 28, 29-tetrihydroxy-olean-12-en-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e (compound 1) and 3β, 16α, 29-trihydroxy-13, 28-epoxy-oleanane-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e (compound 2) on the basis of their one- and two-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mass spectrometry data, and chemical methods. Compound 1 showed significant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human A2780 cells.  相似文献   
510.
目的:探究油茶皂苷与月桂酰肌氨酸钠(Sodium lauroyl sarcosinate,SLS)之间的协同作用。方法:考察油茶皂苷的加入对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的影响,并探究复配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复配体系中加入质量分率(α1)为1%的油茶皂苷时,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增效12.35%,表面张力(γ)比SLS低4.12%;体系的接触角为23.9°,相比于油茶皂苷的接触角减小23°,润湿性大幅提升。当α1为1%、10%时,发泡体积相比油茶皂苷分别增效85.04%、72.68%。在α1=4%时,泡沫稳定性相较于SLS增效11.35%。油茶皂苷-SLS复配体系在高温下稳定性优异,具有良好的抗硬水能力;在盐离子和酸性条件下,复配体系的CMC显著降低,表面活性提高。结论:油茶皂苷-SLS复配体系在表面活性上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油茶皂苷的生产及应用不仅有利于日用化学工业的发展,而且对充分开发利用茶籽饼这一天然资源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