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报道了侧金盏花属蓝侧金盏花的一新变型(Adonis coerulea Maxim.f.albiflora S.H.Yang),该变型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花冠白色.  相似文献   
142.
白花兜兰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 Koopowitzet Cribb)。 2材料类别种子。3培养条件种子萌发培养基:(1)VW;(2)1/2MS;(3)1/2MS+100mL·L-1马铃薯汁;(4)1/2MS+100mL·L-1香蕉汁;(5)1/2MS+100mL·L-1椰乳;(6)  相似文献   
143.
发表黄芪属一新变型.  相似文献   
144.
张悦  马俊莹 《植物研究》2003,23(4):390-390
发表了采自大兴安岭的二新变种,即黄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 var. flavida Y. Zhang et J.Y.Ma.)和白花柳兰(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 var. albium Y. Zhang et J.Y.Ma)  相似文献   
145.
白花除虫菊(Tanacetum cinerariifolium)是全球唯一集约化种植的杀虫园艺作物,从其头状花序提取的天然除虫菊酯广泛应用于有机农业和家居害虫防控,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本研究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白花除虫菊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对其结构特征及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花除虫菊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大小为150 171 bp,包括8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37个转运RNA基因和8个核糖体RNA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发现其叶绿体基因组中密码子末端偏好以A和U结尾,其中亮氨酸的密码子是最常用的,其使用UUA密码子的频率最高,RSCU值为1.88。在其叶绿体基因组中鉴定到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位点共41个,包含37个单核苷酸重复序列、 4个复合型核苷酸重复序列;基于菊科(Asteraceae)39个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其叶绿体基因组高度保守,除近缘红花除虫菊(T.coccineum)外,除虫菊类与同为菊科的植物蒿子杆(Ismelia carinata)亲缘...  相似文献   
146.
山东新植物     
发表了山东产的野豌豆属一新变种,即白花长柔毛野豌豆Vicia villose Roth var.alba Y.Q.Zhu和朴属一新变型,即垂枝朴Celtis tetrandra Roxb.f.pendula Y.Q.Zhu.  相似文献   
14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白花丹素对骨肉瘤细胞MG-63凋亡迁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Bcl-2、Bax、Ezr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骨肉瘤MG-63细胞,传代培养成细胞株后以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其中对照组加入到0.1%浓度的DMSO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加入到浓度为5、10、20μmol/L的白花丹素的有关培养基中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Transwell法检测MG-63细胞迁移率、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MG-63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四组MG-63细胞的MMP-2、MMP-9、Bcl-2、Bax、Ezr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培养24 h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骨肉瘤细胞MG-63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随白花丹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骨肉瘤细胞MG-63的细胞迁移率、MMP-2、MMP-9、Bcl-2及Ezr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且随白花丹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白花丹素对骨肉瘤细胞MG-63凋亡的促进作用以及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中的MMP-2、MMP-9、Bcl-2、Ezrin蛋白表达及促进Bax蛋白表达有关,且浓度越高,抑制或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8.
徐瑞雪  王宇 《生命科学》2023,(8):1034-1042
恶性肿瘤一直是生物医学中的难题,利用放射疗法或化学疗法治疗肿瘤常会引发如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因此,寻找安全有效治疗肿瘤的替代药物源非常重要。白花丹素(plumbagin, PLB)是从中草药白花丹根部提取出来的一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因此,本文将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和侵袭、血管生成、铁死亡过程以及化疗敏感性等六个方面对白花丹素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白花丹素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