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3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33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婴儿泛发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随着低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婴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本院1例9个月男婴,因喂养不当而诱发泛发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采用口服伊曲康唑100 mg隔日1次,治疗14 d后痊愈.  相似文献   
992.
孙仁美  王鲁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5):315-317,287
都柏林念珠菌是新命名的可以产生芽管和厚壁孢子的致病念珠菌,常规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很难将其与白念珠菌相鉴别。本文综述了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的生物形态学特征及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鉴别进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在体外试验中是否影响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以了解糖皮质激素与抗真菌药物直接作用于念珠菌时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 用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分别测定26株白念珠菌与地塞米松(0.2mg/ml)共同孵育前、孵育24~48h及7d时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并作对照。结果 白念珠菌与地塞米松孵育24~48h后、孵育后第7d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值升高,分别与孵育前的MI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孵育24~48h后的MIC与孵育后第7d的MIC无统计学差异;白念珠菌与地塞米松共同孵育24~48h后两性霉素B的MIC值也较孵育前升高,但第7d的MIC值与孵育前无差异。结论 地塞米松可增加三种抗真菌药物对于白念珠菌的MIC,但三种抗真菌药物间存在差异,表明地塞米松对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活性有拮抗作用,但没有时间依赖性,地塞米松对于两性霉素B的影响较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小,且影响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将不同来源的申克孢子丝菌菌株接种于免疫抑制处理后的小鼠皮内及腹腔,造成其实验性感染,观察其感染情况,研究不同菌株及不同接种途径对小鼠孢子丝菌病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小鼠皮内和腹腔注射孢子丝菌菌悬液0.1ml,约含1×107个孢子,观察3周。观察结束时处死小鼠取其血、脑、肺、肝、脾、肾、肠系膜、睾丸、腹膜进行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内和腹腔接种不同来源菌株的小鼠各器官感染率各不相同。播散株皮内接种组、固定株腹腔接种组、播散株腹腔接种组的各器官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6.05%、18.89%、58.73%。播散株腹腔接种组与其他二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脾和睾丸是最易受累的器官。结论不同来源菌株可能毒力不同,播散型菌株具有更强的侵袭性。脾脏可能在宿主抗孢子丝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从临床分离的念珠菌中进一步鉴定都柏林念珠菌,并评价3种表型鉴别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的方法.方法 对17株临床分离并初步鉴定的白念珠菌和1株ATCC白念珠菌标准株,采用PHR1同源序列PCR法检测,鉴定出其中的都柏林念珠菌;分别采用45℃生长试验、YEPD(1%酵母浸膏,2%蛋白胨,2%葡萄糖)液基39℃芽管生成试验、Staib琼脂(鸟食琼脂)厚壁孢子形成试验对两种菌的表型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17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中有3株鉴定为都柏林念珠菌;45℃时,两种菌在改良沙堡弱琼脂上均无明显生长,YEPD液基中仅有1株白念珠菌生长良好;YEPD液基39℃培养2种菌均无芽管生成;Staib琼脂培养72h,3株都柏林念珠菌中有2株可形成厚壁孢子,而白念珠菌则无,与PHR1同源序列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PHR1同源序列检测是鉴别都柏林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的可靠方法,Staib琼脂厚壁孢子形成试验有助于鉴别两菌,45℃生长试验和YEPD液基39℃芽管生成试验则不能有效鉴别两菌.  相似文献   
996.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以2017年9月~2022年9月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5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受试者血清CysC水平,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其hs-CRP水平。分析血清CysC、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并发医院感染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中无不明原因性缺血性卒中(SUE)患者,主要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患者37例、小动脉闭塞型(SAO)患者12例、心源性栓塞型(CE)患者31例、其他病因明确型缺血性卒中(SOE)患者4例。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血清CysC、hs-CRP水平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E组血清CysC、hs-CRP水平高于LAA组、SAO组、SOE组,LAA组血清CysC、hs-CRP水平高于SAO组、SOE组,SAO组血清CysC、hs-CRP水平高于SOE组(P<0.05)。根据NIHS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重度组18例、中度组29例、轻度组37例,不同严重程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ysC、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中度组的血清CysC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血清CysC、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84例脑梗死患者伴发医院感染28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3例、肺部感染8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其他2例。感染组中合并糖尿病、有侵入性操作、TOAST分型为CE型的人数比例高于未感染组,NIHSS评分及血清CysC、hs-CRP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侵入性操作、NIHSS评分≥16分、TOAST分型为CE型及CysC、hs-CRP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E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C、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侵入性操作、NIHSS评分≥16分、TOAST分型为CE型及CysC、hs-CRP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玉屏风加苍耳子散加减方(YCD)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2019年我院3~6岁11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YCD治疗组6例,泛福舒(OM-85)治疗对照组5例,分别收取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3月的粪便,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44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收取粪便。所有标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YCD和OM-85治疗RRTI患儿病情变化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并预测菌群功能。结果 YCD治疗RRTI患儿4周至3月的疗效好于OM-85(P<0.05)。RRTI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有显著差异(P<0.001)。RRTI患儿肠道菌群在治疗前后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正常儿童(P> 0.05),但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YCD治疗前后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梭菌ⅩⅣa属、副拟杆菌属、芽殖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与YCD疗效规律协同并与功能代谢通路相关(r>0.5,P<0.001)。其中,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和芽殖菌属分别为治疗4周和3月的核心菌属。结论 YCD可以调节RRTI患儿肠道菌群失衡来改善患儿病情,尤其在疾病后期为RRTI患儿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SlowflowHD(超低速血流成像)联合RadiantFlow(二维立体血流成像)技术评估孕14-19+6周正常胎儿胼周动脉的可行性,观察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走行,测量其长度和高度,并探讨二者与孕周及双顶径的关系。方法:纳入2022年5月-2023年3月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的150例孕14-19+6周孕妇,在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上获取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的图像,测量其长度和高度,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并观察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走行。所有孕妇均随访至中孕晚期(20-28周)或晚孕期行产前超声检查未见胼胝体异常及其他颅内结构异常。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判断胎儿胼周动脉长度及高度与孕周及双顶径的关系。结果:胎儿胼周动脉长度及高度随着孕周及双顶径的增加而增加(P<0.05)。胎儿胼周动脉长度与孕周、双顶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且胎儿胼周动高度与孕周、双顶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P<0.05)。在孕14-19+6周中所有111病例均类"C"形走行,额前内侧动脉、额中内侧动脉、额后内侧动脉三者几乎与胎儿胼周动脉垂直,类"鸡冠",三者显示率100%;旁中央动脉在孕14-15+6周、16-17+6周、18-19+6周显示率分别约53.1%(17/32)、88.2%(45/51)、92.8%(26/28);楔前动脉在孕14-15+6周、16-17+6周、18-19+6周显示率分别约3.1%(1/32)、35.2%(18/51)、78.5%(22/28)。结论:应用超声SlowflowHD(超低速血流成像)联合RadiantFlow(二维立体血流成像)技术显示孕14-19+6周正常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具有可行性,胎儿胼周动脉长度和高度与孕周及双顶径呈一定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99.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载脂蛋白C1(APOC1)、乳酸脱氢酶(LDH)及炎性感染指标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肺通气功能、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130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且结果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入选者血清APOC1、LDH及炎性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肺通气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观察组患儿均严格按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接受治疗,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APOC1、LDH及炎性感染指标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APOC1、LDH、CRP、IL-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患儿中,重症组血清APOC1、LDH、CRP、IL-6表达水平均高于轻症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POC1、LDH、CRP、IL-6表达水平均与FVC、FEV1、PEF呈负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POC1、LDH、CRP、IL-6均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POC1、LDH、CRP联合IL-6预测其预后不良的AUC为0.930。结论:血清APOC1、LDH及炎性感染指标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其肺通气功能密切相关,其中APOC1、LDH、CRP联合IL-6预测预后不良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报道了尸检收集积累的6例猕猴脑内自然感染绦虫囊尾蚴病例及其病理学观察结果。猕猴来自云南、贵州两省和由本所养殖场繁殖者,其中雌雄各半。年龄约2~1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