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85篇
  免费   1103篇
  国内免费   6770篇
  2024年   160篇
  2023年   768篇
  2022年   742篇
  2021年   746篇
  2020年   678篇
  2019年   631篇
  2018年   478篇
  2017年   521篇
  2016年   593篇
  2015年   728篇
  2014年   1426篇
  2013年   1105篇
  2012年   1258篇
  2011年   1207篇
  2010年   1246篇
  2009年   1218篇
  2008年   1592篇
  2007年   1016篇
  2006年   980篇
  2005年   1001篇
  2004年   864篇
  2003年   912篇
  2002年   883篇
  2001年   720篇
  2000年   708篇
  1999年   504篇
  1998年   423篇
  1997年   373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319篇
  1994年   262篇
  1993年   271篇
  1992年   225篇
  1991年   214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60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3篇
  195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h)作为一种著名的水生观赏植物已有很长的栽培历史。近年来,适宜盆栽的小型品种一碗莲尤为人们喜爱,已培育了众多的优良品种。荷花是典型的虫媒异花授粉植物,雌蕊较雄蕊早成熟一天。大部分品种为自然或人工杂种,一般依靠无性繁殖——地下茎的分株繁殖。这种方式的繁殖系数很低,有些品种每年只能分2~3株。因而,人们尝试开辟有性繁殖的途径。本文以白碗莲为材料,观察了有性过程中雌雄配子体及胚的发育情况,初步分析了影响结实率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02.
噪声对海马CA3区神经元电活动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及电镜技术研究105dB(A)白噪声对海马CA3区神经元电活动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在强噪声暴露期间(5min),其神经元放电出现减频反应(占53.3%),增频反应(占20%)和基本无反应(占26.7%)。而强噪声定时重复暴露(每天1h共50天)后,单位放电频率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以及高频单位消失而低频单位增加;同时,突触超微结构(大鼠和豚鼠)也出现小泡不集中于突触前膜和线粒体空泡化增多等不利于突触功能的变化。表明强噪声对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影响是明显的,且以抑制性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结合本室以往工作进行讨论,认为噪声影响学习功能可能有通过影响海马的活动而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3.
本实验用闪光诱导的瞬间二向色性方法测量了不同温度以及不同蛋白质含量下菌紫质分子在脂质囊泡膜中的旋转扩散运动.根据旋转扩散运动得到了温度和蛋白质含量与膜粘度以及分子在膜中排列方向的关系.温度和蛋白质的含量都影响膜的粘度,但并不影响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排列方向.  相似文献   
104.
Mg~(2+)离子对紫膜表面电位效应的自旋探针—ESR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带正电荷自旋探针CAT_(12)在紫膜结合相和水相的分布,利用自旋探针顺磁共振(ESR)技术测定了Mg~(2+)对紫膜表面电位的影响,我们的结果表明紫膜具有σ为3.02×10~(-4)Ch-arges/(?)~2的表面电荷密度.据此σ用Gouy-Chapman理论计算得到Mg~(2+)离子浓度与表面电位((?)_i)的关系与实验结果极为一致,这表明离子通过表面电位的变化引起紫膜的表面pH值的改变从而影响紫膜的结构与功能,Mg~(2+)对紫膜表面电位的影响明显地比K~+要大,说明镁离子可能在紫膜的结构与功能中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前言岛屿有许多显著特征,如地理隔离,生物类群简单。这些特点为重复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奠定了基础,从而有利于许多深入而细致的生物学研究。因此,岛屿为发展和检验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及演化,以及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诸领域的理论和假设,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实验室。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MacArthurwilson学说)即为岛屿生物学研究中所产生的著名理论之一。该理论发展之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的兴起,使噬菌体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环境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不仅认识到噬菌体是自然环境中一类很重要的净化因子,而且也认识到许多噬菌体与肠道病毒在理化特性、分布等方面存在相关性,故被用来作为指示者、追踪者,其存在量可充当特定环境的污染指数。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发现许多具有强烈的毒性作用的细菌毒素是由前噬菌体(prophage)DNA编码,而可采取新的治疗措施。由  相似文献   
107.
林盛 《动物学报》1989,35(3):341-343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污损生物研究组1974—1985年对黄渤海沿岸九个点周年挂板采样及对该海域船只、码头、浮标等海中设施进行污损生物调查,仅丹东港未发现腔肠动物,其他结果如下: 一、种类组成:检查 730号标本,鉴定为14种,均为我国沿海广分布种(表1)。  相似文献   
108.
鲍璇 《实验生物学报》1989,22(3):325-335
Our object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oated vesicles and synaptic membranes during synaptogenesis. Neurons from spinal cords of fetal mice were established as isolated cells in primary culture. After a few days in vitro, the neurons extended their neurites and started their interaction. At timed intervals thereafter, cultures were fixed for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Coated vesicles were prominent in the neuronal cytoplasm at the time of synaptogenesis (about 7-10 days in vitro). Similar vesicles were seen in continuity with some cisternae in the Golgi regions and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number during the synaptogenic period. Indeed it is not established whether the coated vesicles were exocytotic or pinocytotic in nature, but the cisternae which were in continuity with coated vesicles could be labelled by glucose-6-phosphatase (G6Pase) but not by thiamine pyrophosphatase (TPPase). Such vesicles were also seen in continuity with the neuronal plasmalemma near the closest contact site and contributed their undercoating to pre- and postsynaptic densities. The formation of bilateral membrane specialization was described as being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synaptic active zones and appeared to be the first definitive sign of synapseformation.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synaptic dense material may derive wholly or in part from the exocytic coated vesicles which apparently budding off from endoplasmic reticulum cisternae. This incorporation could provide the mechanism for confining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neuronal membrane to the synaptic region.  相似文献   
109.
生物矿物体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永定 《古生物学报》1989,28(2):214-233,001,T002
生物矿物体,简称生矿体,指生物分泌而形成的无机化合物微晶及其集合体。它包括大硬体,如软体动物介壳和脊椎动物骨骼;也包括微细的硬体,如放射虫和颗石藻;还包括常被忽视的鳞片、牙齿、耳石、蛋壳、骨针、生矿簇和生矿粒等。生矿体的演化并不是生物门类和纲目的演化,而是生矿体类型、矿物和结构的演化。一、生矿体类型的演化生矿体按其成因、形状和大小大致可分:1.生矿粒(speck) 为分散的单一微晶体或胶体,大小1 μm 左右或更小,由原核或真核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介绍了植物细胞培养的特点及其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原理,概述了植物细胞悬浮培养和固定化细胞系统中各类生物反应器的传氧、混合和流体力学特性与植物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生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