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3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11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解2种丛枝菌根真菌(AMF)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FM)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 GV)对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的生长和对难溶性磷酸盐利用的影响,采用沙培盆栽方式,研究了南美蟛蜞菊在接种AMF与添加难溶性磷酸盐的生长和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磷限制环境下FM对南美蟛蜞菊的侵染率达55%~69%,GV的侵染率达到63%~80%。添加难溶性磷酸盐后,2种AMF均促进了南美蟛蜞菊茎的伸长(FM:+46%; GV:+65%)、总生物量的增加(FM:+27.2%; GV:+40%)和磷含量的增加(FM:+36.6%; GV:+40.7%)。对比FM,GV对植物利用难溶性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南美蟛蜞菊与2种AMF形成的共生体系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对营养资源的利用,提高对难溶性磷的吸收效率可能使得南美蟛蜞菊在营养贫乏的环境中更好地建立种群。  相似文献   
102.
土壤养分分布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 植物的根系觅养行为是其对土壤养分异质性的一种适应。不同植物为了适应养分异质性会产生不同的根系觅养行为, 通过调整自身的根系觅养范围、觅养精度和觅养速度来更好地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竞争是决定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因素, 土壤养分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近年来, 外来入侵植物的觅养行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入侵植物根系觅养行为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 (1)总体来看, 外来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根系觅养能力, 但根系觅养范围与觅养精度之间的权衡关系还不确定; (2)营养异质性会影响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之间的竞争, 反过来, 二者之间的竞争也会影响根系觅养行为对营养异质性的响应; (3)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能够提高入侵植物的根系觅养能力, 外来植物入侵能够改变入侵植物对AMF的偏好性, 形成AMF对入侵的正反馈作用, 而本地植物与AMF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入侵植物的竞争力。未来还应加强营养异质环境下种间竞争和AMF共生对入侵植物根系觅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入侵植物根系觅养行为的变化与机制方面的研究, 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外来植物的觅养行为在其成功入侵中的作用, 并为利用营养调控来防控入侵植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104.
该文报道了中国文字衣科地衣一新记录属——裂孔衣属(Schizotrema Mangold & Lumbsch)及其1个新记录种,即瓜岛裂孔衣 [Schizotrema guadeloupense(Hale)Mangold & Lumbsch],标本来自云南。该属主要特征为地衣体壳状,树皮生,具子囊盘类或色盘衣类的子囊果,子囊果具再生层状边缘,固有盘被融合或不明显,具侧生侧丝,子囊孢子横隔透镜或砖壁型。瓜岛裂孔衣也是亚洲新记录种。此外,该文还对裂孔衣属其他5种的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该属世界范围检索表。以上结果为文字衣科地衣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了解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评估(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在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同步分析G试验检测结果。结果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所检出的90株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0%;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8.89%、90.00%、87.78%和77.78%。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56.25%、50.00%和43.75%,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仅为58.33%。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局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6、P0.001;t=1.988、P=0.049)。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局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8,P0.001)。90例患者中有54例进行了G试验,其中13例患者G试验先于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G试验阴性患者(54例中有17例G试验为阴性)中有8例第1次送检G试验晚于血培养报阳时间。结论 G试验可作为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诊断参考依据,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与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在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  相似文献   
106.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耐热海洋真菌,以1株近江牡蛎共附生耐热真菌C05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系统鉴定、生理学特性及抗菌活性研究。采用形态学鉴定并结合18S rR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C051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3种培养基比较,适合基础培养基为PDA;生长温度范围为15~50℃,最适生长温度45℃,具有明显的耐热真菌特性;生长pH范围3~9,最适生长pH 6;生长盐浓度0%~16%,最适生长盐浓度3.5%,具兼性海洋真菌的特点。其发酵产物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交替假单胞菌属SL-1(Pseudoalteromonas sp.)、金黄杆菌属SL-4(Chryseobacterium sp.)均有良好的抑菌效果,最大抑菌圈直径达22.15 mm,为耐热海洋真菌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韩琦  潘超颖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6):2214-2221
蛋白质可逆的磷酸化修饰在真菌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过程相互协调。蛋白质中磷酸丝氨酸/苏氨酸位点的去磷酸化反应主要由蛋白磷酸酶2A (Protein Phosphatase2A,PP2A)负责催化。PP2A由催化亚基、调节亚基与结构亚基组合成有活性的三聚体全酶形式发挥功能。本文以模式真菌酿酒酵母、裂殖酵母与人类条件致病菌白色念珠菌为例,总结了PP2A家族成员在真菌细胞中的研究进展及去磷酸化作用调控真菌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分析了PP2A调控真菌生命活动尚需解析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可能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8.
[背景] 真菌和细菌被认为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目前在真实土壤体系中开展真菌-细菌协同降解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真菌和细菌对不同种类多环芳烃降解的差异及对蒽和苯并[a]蒽的生物强化与协同作用。[方法] 选用多环芳烃降解真菌和细菌各一株,在液体纯培养体系下分析它们对不同种类多环芳烃降解的差异,在土壤体系中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2种微生物对蒽和苯并[a]蒽的生物强化与协同作用。[结果] 供试细菌鞘脂菌NS7能够很好地降解低环种类多环芳烃,以蒽作为唯一碳源时可以将其完全降解,在复合污染条件下对菲、蒽、荧蒽、芘等降解效果突出(>90%),对苯并[a]芘降解效果较差(9.76%)。相比而言,供试真菌糙皮侧耳菌对苯并[a]芘具有更好的降解效果(21.18%),对低环多环芳烃降解效果明显不如降解菌NS7。在自然土壤中,蒽和苯并[a]蒽具有明显不同的矿化效率,分别为18.61%和4.28%,在蒽污染土壤中加入鞘脂菌NS7并未显著提高蒽的矿化率(P>0.05),相比而言,苯并[a]蒽污染土壤中加入糙皮侧耳显著提高了污染物矿化效率(2.24倍),表明真菌和细菌在土壤环境中的定殖存活能力可能影响了生物强化效果。采用灭菌土壤排除土著微生物的竞争排斥作用,研究了真菌菌丝对生物强化降解的影响,发现在蒽污染土壤中,真菌菌丝的迁移作用显著提高了细菌鞘脂菌NS7对污染物的矿化率,从1.75%提高到5.91%;而在苯并[a]蒽灭菌污染土壤中,接种糙皮侧耳却没有发现苯并[a]蒽矿化率提高的现象,表明自然土壤中真菌强化降解苯并[a]蒽的作用可能是源于真菌菌丝促进污染物和土著降解菌的接触,而非直接来自真菌本身。[结论] 细菌能够很好地降解低环种类多环芳烃,而真菌对高环种类多环芳烃降解效果较好。真菌可能通过菌丝促进土著微生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增大多环芳烃和土著降解菌的接触,从而促进了多环芳烃降解。研究加深了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强化修复的认识,对发展基于真菌-细菌协同作用的生物强化与调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9.
[背景] 近岸海域赤潮的发生能显著改变包括真菌在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影响海洋中碳氮元素循环。真菌是海洋中重要的分解者,但赤潮过程对真菌群落的影响少有报道。[目的] 探明赤潮过程对真菌群落的影响,对进一步阐释赤潮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针对2017年春季象山港硅藻赤潮,对真菌内源转录间隔区1(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1,ITS1)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赤潮过程中真菌群落响应及共现性特征。[结果] 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在赤潮暴发的各阶段差异显著,而且均与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显著相关性(P<0.05)。子囊菌门(Ascomycota,90.2%)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8.27%)是本次硅藻赤潮的优势菌门,其中子囊菌门遍布赤潮暴发的4个阶段;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16.1%)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9.3%)是纲水平上的主要优势类群。赤潮暴发过程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改变,驱动真菌群落组成及结构发生显著变化。Helotiales、Eurotiales、Xylariales、Sacc haromycetalesAgaricostilbales构成了真菌群落共现网络的主体。[结论] 真菌群落在赤潮的各阶段具有显著的演替特征,赤潮藻生消是引起真菌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但是环境因子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赤潮过程中,真菌群落同类群内的互作要强于不同类群间的互作,这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具有转化效率高、遗传稳定、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真菌遗传转化研究中的强有力手段,在真菌基因资源开发、真菌性疾病研究和外源蛋白表达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本文概述了根癌农杆菌转化法在真菌转化中的研究进展、技术优缺点、转化机制、实验方法和应用现状,着重介绍影响其转化效率的因素并对优化方法进行探讨,展望了该技术在真菌基因资源发掘、基因编辑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今后真菌的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