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7,8二氢-8-氧鸟嘌呤(7,8-dihydro-8-oxoguanine,8oxoG)是一种常见的DNA损伤碱基。由于8oxoG能够与腺嘌呤配对,在DNA中的8oxoG被修复之前进行复制,DNA将会产生GC→TA的突变,从而造成基因组的不稳定。目前,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是修复DNA中8oxoG的经典途径,其中8oxoGDNA糖苷酶(8-oxoguanineDNAglycosylases,OGG)是启动BER途径的关键酶。研究发现,OGG能够识别和切除DNA中的8oxoG,从而阻止细胞内GC→TA突变的积累。目前,OGG分为3个家族:OGG1、OGG2和AGOG (archaeal 8oxoG DNA glycosylase),广泛分布于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古菌基因组的序列表明,它们至少编码一种OGG。目前,对源自细菌和真核生物的OGG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极端嗜热古菌OGG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初期阶段。本文综述了极端嗜热古菌OGG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
应用RT-PCR、Westem blot、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中DcR3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DcR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T-PCR检测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DcR3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Western blot提示,DcR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比正常甲状腺组织高(P〈0.05);免疫组化显示,DcR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P〈0.05)。DcR3mRNA及蛋白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正常甲状腺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3基因及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提示DcR3可能促进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3.
巫晓强 《蛇志》2013,(4):378-379,38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28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肝损害组及无肝损害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甲亢病程、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28例甲亢患者中发生肝损害116例,发生率为50.72%。甲亢患者的性别与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无相关性;而年龄越大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率越高,病程越长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率也越高。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TT4、FT3明显高于甲亢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测定以ALT、ALP升高多见。结论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病率较高,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年龄、病程、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密切关系;建议临床医生对初诊及复诊甲亢患者进行肝功能常规测定,以便合理选用治疗方案,使甲亢性肝损害得以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24.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toxic effects of formaldehyde (FA) on 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i stem cells (BM- MSCs). Cytotoxicity was measured by using MTT assay. DNA strand breakage was detected by standard alkaline comet assay and comet assay modified with proteinase K (PK). DNA-protein crosslinks (DPCs) were detected by KCI-SDS precipitation assay. We found that FA at a con- centration from 75 to 200 μM inhibited cell survival and induced DPCs over 125 μM. The PK-modified comet assay showed that FA-induced DNA strand breakage was in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from 75 to 200 μM. On the other hand, standard alkaline comet assay showed that DNA strand breakage was decreased with FA concen- tration over 125 μM. We confirmed by using Pearson cor- relation that there was a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DPCs and survival rate (r = -0.987, P 〈 0.01) and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DPCs and (i)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and (ii) micronucleus (r = 0.995, P〈 0.01; r = 0.968, P〈 0.01). DNA damage RTz profil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rra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damage response genes. Xpa and Xpc of the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pathway and Brca2, Rad51, and Xrcc2 of th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pathway were all up-regulated in both 75 and 125 μM FA. However, the same genes were down-regulated with 175 μM FA. The expressions of Chekl and Husl, which are involved in cell cycle regulation, were altered in the same manner with 75, 125, and 175 μM FA.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Xpa, Xpc, Brca2, Rad51, Xrcc2, Chekl, and Husl were essential for the BM-MSCs to counteract the effects of FA.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比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抽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46例住院手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23例,分别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纽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及矫正率。结果:两组间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后凸cobb角及后凸矫正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后凸畸形矫正方面优于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其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6.
目的:回顾分析硬脊膜内外多发性的神经鞘膜瘤的手术治疗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我院2001-2011年间脊柱病区收治的椎管内肿瘤患者中,共发现7例硬脊膜内外多发性的神经鞘膜瘤.肿瘤发生部位:胸段3例,腰段2例,2例为胸段肿瘤位于硬膜内,腰段肿瘤位于硬膜外呈哑铃型向椎管外生长.临床表现为隐袭性、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和不灵活,行走不稳等症状.治疗方法:全部手术肿瘤摘除,5例一期行硬膜内外同时摘除肿瘤,2例不同节段的肿瘤采取分期手术.结果:全部病例经1-9年随访,肿瘤未见复发.病理报告:均为神经鞘膜瘤.结论:临床上硬脊膜内外多发性的神经鞘膜瘤较少见,容易漏诊漏治.术前应注意详细查体,仔细阅片,术中注意切除硬膜外的肿瘤后,观察硬膜有无异常表现,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对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母儿的影响,及孕期筛查甲状腺功能有无意义。方法:对我院26例妊娠合并甲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6例妊娠合并甲减病例中有1例早产(孕33周),其余25例患者维持至足月妊娠,其中剖宫产17例(65.38%),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例(19.23%),妊娠期糖尿病3例(11.53%),羊水胎粪污染3例(11.54%),新生儿无先天性甲减。经过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的剖宫产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羊水粪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增加;但两组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孕妇多种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高于正常孕妇,应加强对妊娠甲减的早期筛查及治疗,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减少先天性甲低的出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开放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860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超声组440例和电刀组420例,记录分析手术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组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较电刀组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在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血方面少于电刀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术后并发症少,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显著减少,是疗效较好的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0例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单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的差异.观察组患者分别给予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联合治疗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单独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关节病变发病率为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00%(P<0.05):观察组患者雷诺现象的发病率为3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P<0.05).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促甲状腺素水平明显低于单独治疗(P<0.05),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三碘原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关节病变和雷诺现象发病率明显较高,联合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恢复较佳.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我院收治14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患者,甲组患者72例,采用保守治疗;乙组患者73例,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乙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甲亢药物服用时间,及并发症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口服用药时间短,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