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投稿须知     
<正>1.投稿前请登陆本刊网站(http://bbr.nefu.edu.cn/)认真阅读本刊投稿中心中的各项说明,并按照本刊要求修改和补充论文中的有关内容,使论文符合本刊要求。投稿时请附作者单位介绍信或全体作者签名,说明无泄密、署名无误和未一稿多投,网上投稿请签订版权转让协议。作者自留底稿及软盘备份。2.投稿时,请登陆本刊网站在线提交论文。投稿后,可随时登陆查询稿件处理状况。  相似文献   
992.
杭州湾六市土地,生态环境的数量评价及其在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993.
基于"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是雄安新区完善区域生态功能的理论基石。从雄安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入手,解译1988、1998、2008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获取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定量分析雄安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及其功能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①1988-2018年,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活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共计增加了82.35 km2,生产用地面积先升后降,累计增加了50.34 km2,生态用地面积大幅下降,共计减少了132.70 km2。②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转出面积最大的为水域生态用地,转出面积共计94.36 km2,占总转出面积的41.06%,转入面积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用地,共计135.91 km2,占总转入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其他它用地类型均有一定程度的相互转换。③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波动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地等生态质量指数较低的其他生态用地转入农业生产用地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占生态环境正效应贡献率的67.04%;农业生产用地以及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对水域生态用地的占用,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占到生态环境负效应贡献率的75%以上。总体看来,过去三十年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大于生态环境改善趋势。因此,定量研究过去30年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演变规律,有助于为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4.
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区域水热条件,并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然而,目前长时间尺度上极端气候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明晰。采用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检验法、连续小波变换和Hurst指数法揭示了喀斯特槽谷印江河流域极端气候的变化趋势、突变时间、周期性特征和未来演变规律,并利用Lindeman-Merenda-Gold模型定量评估了极端气候溶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印江河流域极端气温显著上升,降雨量增多,呈现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未来极端气温事件持续等级将更高,持续强度也更强。(2)同类型极端气候具有潜在的关联性,但不同类型极端气候间的影响较小,且多呈负相关。(3)印江河流域平均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2000—2015年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NPP平均值为598.53 g C m-2 a-1,平均减少速率为-3.32 g C m-2 a-1。NDVI平均值为0.59,平均增长速率为0.0013/a。(4)冷持续指数(CSDI)、平均温差(D...  相似文献   
995.
沙棘在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生态保护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在民族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现代研究也发现了许多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药理作用。本文对国内外沙棘的分类分布和基本形态特征、在民族医学中的药用历史以及中医药对沙棘的开发应用现状进行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主要总结现代研究关于沙棘对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全面客观的反应沙棘巨大的潜在药用价值。最后,建议通过整合沙棘资源优势、传统临床应用经验、现代基础研究成果,深度开发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提升沙棘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造福。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就结合疫苗的免疫机理、结合化学、研制状况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7.
张健  周侃  陈妤凡 《生态学报》2023,43(10):4024-4038
生活垃圾治理失效导致的污染胁迫已成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面临的突出威胁,精准评估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的生态环境风险并科学制定应对路径,对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4306个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在定量测度城乡各类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其治理水平基础上,从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的收集、转运与处理全过程视角,综合考虑危险度、暴露度、脆弱度因子构建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的TOPSIS方法和风险管控障碍度评价方法,多尺度评价生活垃圾治理生态环境风险并识别管控阻滞因子。结果显示:青海省城乡生活垃圾产生呈整体分散、局部组团式集中分布特征,全省生活垃圾集中治理率仅62.33%;全省生活垃圾治理的生态环境风险总体处于中风险等级,属于中高风险及高风险等级的居民点占36.90%,且河湟谷地区向柴达木盆地区、环青海湖及祁连山地区和青南高原地区呈风险递增;现行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在镇级转运环节的生态环境风险最高,在祁连山脉、昆仑山脉东段以及青南高原峡谷地带转运风险突出;自然地理环境高寒性、分散式垃圾处理技术滞后性是风险管控的主要阻滞因子。建议以生活垃圾全处置和生态环境零胁...  相似文献   
998.
“峄县石榴”,栽培历史悠久,数量多而集中,多生长在山坡中下部,比平原栽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适应性强,既是稀有果树,又是绿化树种,兼有鲜食、药用、观赏和保持水土之多种用途。研究该石榴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山地资源,进一步扩大石榴栽培面积,将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99.
海拔是影响中国沙棘自然分布和生长的的重要环境因子,水分代谢和碳代谢的平衡是植物存活和生长的基础,研究海拔对中国沙棘的水碳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国沙棘对海拔高度的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以山西西部关帝山地区野生中国沙棘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海拔1100—2100 m的中国沙棘雌株在6月和8月的小枝正午水势、枝条导水损失率、枝条导管直径和导管密度、光合作用、不同部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同时测定了不同海拔沙棘的株高和冠幅。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6月和8月的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小枝正午水势先升高后降低;枝条导水损失率在6月先降低后升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沙棘的导管直径没有显著性变化,但导管密度、枝条最大比导水率、叶面积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6月和8月光合速率均呈增加趋势;根和叶NSC含量没有较大幅度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中国沙棘树高和冠幅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低海拔(1100—1300 m)和高海拔(1900—2100 m)中国沙棘生长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低海拔主要受干旱胁迫的影响,高海拔对中国沙棘的生长的抑制作用体现在低温引起的水分...  相似文献   
1000.
生活水准快速提升的人们正在为全球旅游经济创造利润奇迹。几乎每处保留有自然风光的地方都急于赚钱,渴望加速发展,旅游"大开发"让保护人士和学者们忧心忡忡—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一旦降临,我们将永远失去。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曾有过相似的教训。泰国经济几乎可与旅游经济划等号,那里是世界旅游的一个标志地区。旅游业获取的高额外汇收入曾使泰国经济一片繁荣。但秀丽的风光好像在一夜间被魔鬼窃走了。景区因污染纷纷降级。旅游胜地变得肮脏不堪,水质下降、海滩污染、垃圾散发着恶臭;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