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两淮地区太原组的岩性特征。根据所含 类动物群的垂直分布情况,该区太原组可建立Sphaerochwagerina带(可细分为下部的Quasifusulinagracilis-Boultoniawillsi亚带和上部的Sphaeroschwagerinasubrotunda亚带),其时代应属晚石炭世晚期。通过对太原组灰岩的沉积特征、 类分异度及其共生生物群保存情况等方面综合研究,较详细地讨论了海水盐度、温度、深度、浑浊度、水动力条件等生态因素对 类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宣 《生物学通报》1993,28(12):43-45
培养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意识的重要性 50年代以来,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日趋严重,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成为人类面临的与自身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因此,迫切要求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在经济建设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科学地改造自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经济与生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指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 U 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茬、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加快广东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主要措施也强调要“搞好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广东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赶上亚洲“四小龙”。如果由人民币换算为可比的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法”即1美元相当于1.25元人民币,而且预测“四小龙”今后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  相似文献   
14.
张睿  师玮一  周靖宣  方贺  王宇白  徐深  康娟  徐栋 《生态学报》2023,43(5):2101-2113
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还不清晰,理解这些规律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中国历史高分辨率生态环境质量数据CHEQ数据集以及自然因素,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驱动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1)我国自然保护区的CHEQ指数呈现多阶段波动变化,总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平均趋势率为-0.54×10-3/a;在空间上,中国自然保护区CHEQ变化趋势值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且恶化区域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和缓冲区。其中自然因素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在-3×10-3/a—0/a之间,人类活动的影响在-1×10-3  相似文献   
15.
庄明浩  鲁玺  王艳芬  杨树 《生态学报》2023,43(5):1775-1783
探究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研究是系统推进家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重点综述了目前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不足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家庭能源消费因素的贡献率和影响消费行为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晰;另一方面,目前主要针对家庭能源消费或者生态系统或者环境或者居民健康其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鲜有研究系统的考虑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综合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结合青藏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未来需要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加强研究。宏观层面:(1)亟需厘清青藏高原家庭能源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驱动机制,形成青藏高原牧区“家庭能源-生态效应-环境效应-健康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2)构建模块化的牧区“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评估模型,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评估方法。微观层面:(1)迫切开展青藏高原家庭能源消费特征与变化规律的研究;(2)深入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和变化规律与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量化研究;(3)加强牧区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芦苇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对生境条件的适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生长的四个不同生境芦苇为对象,比较研究了它们的叶解剖结构,光合关键酶活力,乙醇酸氧化酶活力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结果发现,沼泽芦苇叶中虽具有不典型的花环结构,但维管束鞘细胞中不含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为24.4,乙醇酸氧化活力为1218Unit mgpro^-1.min^-1δ13C值为-34‰,这些测值位于C3植物(小麦)的范围内,生长于沙兵上的芦苇叶片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内含异型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为0.985,乙醇酸氧化酶活力为504Unit mg pro^-1.min^-1,δ13C值为-20.9%,这些测值与典型C4植物玉米十分相似。盐化草甸芦苇和盐化草--沙丘过渡地带芦苇叶中均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中含大型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 活力比值分别为2.45和1.53,但乙醇酸氧化酶活力分别为1470和2058Unmitmgpro^-1,min^-1,δC值分别为35.6和30.6‰综合盐化草甸芦苇和过渡地带芦苇的上述指标,似介于沼泽芦苇和沙丘芦苇之间,由这些结果可以认为,分布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芦苇,在种内发生有由环境因子引起的光合碳代谢途径的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韩仕峰,黄旭(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RelationshipBetweenSoilWaterUtilizationand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LoessPlateau¥HanShifeng;HuangXu(NorthwesternInstituteofSoilandWaterConsereation,AcademiaSinica,Yangling,ShaanxiProvince712100).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1):25-28。It'sconsideredbytheauthorsthattherearethreekindsofproblemsinutilizationofsoilwaterresourcesintheLoessPlateau:1.formationofadefinitethicknessofdrysoillayerduetointensivewaterabsorp-tionand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8.
恶臭污染在大气污染中占比最多,严重影响了周围人群的身心健康。文章主要对微生物除臭原理、过程和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从禽畜养殖、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三个角度对微生物除臭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对推动微生物除臭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环保问题,其中臭气问题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各工业企业纷纷开始研究各种方法用于去除臭气,尤其是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企业更加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除臭。有效地使用除臭技术,不但可以减轻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基于此,文章以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行业的臭气治理为切入点,阐述了具体的治理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臭气治理技术的完善和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猖獗成因及其治理对策建议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阐述我国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近10—20年来的发生和危害状况后,分析认为,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的猖獗力害,与初始主源、生产水平和作物坏境及气候异常有很密切的关系。本文还对未来若干年内的发生趋势作了浅析,同时从宏观治理的高度提出一些建没性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