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研究鹊肾树Streblus asper心材的乙酸乙酯部分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菌活性.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层析,反相C-18柱色谱层析和Sephadex LH-20分高、纯化,最终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并结合理化鉴定确定化合物结构为:银杏双黄酮(1)、异黄酮-4′-甲氧基-7-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2)、鼠李柠檬素-3-O-β-D-半乳糖苷(3)、β-香树脂酮(4)、β-谷甾醇(5)、香革酸(6)、山俞酸(7)、二十六烷酸(8).除化合物5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提取到.此外研究了化合物1-4的抗菌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2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62.
从银杏树根中分离出70余株内生真菌.将它们置于马铃薯葡萄糖(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发现其中一株(Gh01)能产生橙黄色色素.经过化学反应及HPLC检测证明该橙黄色色素为槲皮素类糖苷.这是关于内生真菌产槲皮素类糖苷的首次报道.本文深入探讨了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初始PH及培养温度对色素产量的影响.PD液体培养基的最适培养温度和初始PH分别为28℃和7.0.正交设计结果显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0g/L葡萄糖和5g/L蛋白胨.增加1g/L的氯化锌可提高色素产量.在最适培养条件下连续培养120h色素的产量可达到27.515g/L.  相似文献   
63.
植物生氰糖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氰糖苷在植物中具有化学防御功能,在抗病虫害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在木薯、杏仁和亚麻籽等食用植物中广泛存在,长期食用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植物生氰糖苷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植物生氰糖苷的结构、生物合成、毒性机理及在抗病虫害方面的应用、转基因研究等进行了综述,并且对其在竹亚科植物中的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从甜叶菊叶片中分离了一个与甜菊醇糖苷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KA13H,对该基因的ORF、编码产物结构、同源性比对及次级结构等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同时初步分析该基因的组织表达和原核表达。经DNAMAN6.0软件分析,该基因编码一条分子量为54.476kD的由4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含有典型的细胞色素P450的血红素结合位点FXXGXXXCXG,TMPRED程序预测其C-端含有一个明显的跨膜区MIQVLTPILLFLIFFVFWKVY,是一个典型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推断的KA13H编码产物与其它生物合成相关细胞色素P450同源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该蛋白与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CYP716A12和云杉(Sitka spruce)CYP720B1的一致性较高,分别为51%和46%,推测KA13H可能与CYP716A12和CYP720B1具有类似的功能。KA13H次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KA13H与CYP74A2的一致性仅为15%,但是它们却有着类似的次级结构,都含有6个基质识别位点(SRSs)。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KA13H在根、茎、叶和花中呈组成型表达,叶和花中的表达丰度较高;将该基因融合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在原核中得到了成功表达。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推测KA13H可能在甜菊醇糖苷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甜菊醇的生物合成过程中相关酶和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楠竹叶提取物中的4种主要黄酮成分:荭草苷、牡荆苷、牡荆苷-4′-O-葡萄糖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通过实验,得到了同时测定4种主要黄酮成分的最佳条件。采用Kromasil-C18(5 μm,4.6 mm×250 mm,Akzol Nobel,Sweden)进行测定,最佳检测条件为:以四氢呋喃∶乙腈∶甲醇∶0.5%醋酸水溶液=10.3∶1∶0.7∶88为色谱流动相等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1。荭草苷、牡荆苷、牡荆苷-4′-O-葡萄糖苷和牡荆苷-2′-O-鼠李糖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98.1%、99.1%和98.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8%、0.7%、0.8%和0.6%(n=5)。该方法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楠竹叶成分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66.
糖苷类化合物在医药、食品、表面活性剂和化妆品等领域应用广泛,通过糖苷酶催化糖苷类化合物合成具有原料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糖苷酶催化过程可分为逆水解反应和转糖苷反应两大类,但反应体系中的水会限制反应的进行,而适当降低体系中的水活度可以有效提高糖苷酶的催化效率。但游离的糖苷酶在低水活度时容易失活,限制了糖苷酶在低水环境下的应用。固定化酶技术通过载体和酶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提高酶结构的稳定性,使得糖苷酶能够在低水环境下甚至有机溶剂体系中保持酶活,从而实现糖苷酶在低水活度环境下的应用,提升糖苷合成效率。从糖苷酶催化性质出发,文中归纳了近30年来糖苷酶固定化的相关研究,其中包括单一或综合的固定化技术,以及近些年发展的结合基因工程的固定化技术,为糖苷酶的固定化及糖苷合成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eis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耐药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本室保存的35株已确定耐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的结核分支杆菌为研究对象,应用BECTEC960测定其二线药物(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的耐药情况,同时应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测定结核分枝杆菌ei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eis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耐药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氨基糖苷耐药的部分结核分杆杆菌中,eis基因487位碱基出现突变,相应的163位氨基酸密码子由CGT突变为CAT,即由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结论:eis基因V163I突变(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68.
摘要:【目的】筛选一株对甜菊苷具有特异转化性能的细菌,并对该菌及转化产物进行鉴定,探讨转化酶及酶对甜菊苷的转化特性。【方法】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构建该菌系统进化树,结合菌体形态及菌落特征,确立该菌系统发育学地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液质联用(LC-MS)法检测并鉴定转化产物。用菌液直接对甜菊苷进行转化以研究菌的转化能力。用静息细胞、胞外液和胞内液对甜菊糖分别转化法,确定转化酶与菌体的关系,并用该酶液进行转化特性研究。【结果】该菌株与黄杆菌属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结合菌体  相似文献   
69.
罗靳  杨雅麟  王建华 《微生物学报》2007,34(4):0787-0790
综述了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nteroides)右旋糖苷蔗糖酶结构、作用机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0.
目的了解浙江省丽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临床分离株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存在状况。方法从分离的40株Pa中,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MEs基因{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类型。结果40株Pa分离株中ant(2")-Ⅰ和aac(6')-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2.5%和45.0%,未检出aac(3)-Ⅱ、aac(6')-Ⅰ、ant(3')基因类型。结论丽水地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存在ant(2")-Ⅰ和aac(6')-Ⅱ基因,且Pa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应注意对其进行临床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