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0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广东地区花绒寄甲替代寄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oroides Fairmaire幼虫接于替代寄主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吉丁虫Buprestidaesp和大麦虫Zophobas morio,结果表明,黄粉甲幼虫、蛹和成虫均能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平均羽化率能达到20%以上,是较好的替代寄主.用黄粉甲繁育的花绒寄...  相似文献   
62.
我国荔枝上的一种新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记述了在广东省廉江市荔枝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榕树粉蚧Pseudococcus baliteus Lit的形态特征、寄主和分布.这是榕树粉蚧在中国的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63.
甘薯抗瘟种质创新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常规杂交和杂种后代的抗瘟鉴定,创新和筛选出多份抗薯瘟材料。同时,对46份抗薯瘟病Ⅱ型菌系种质的主要性状进行鉴定和评价,表明泉薯148和American No.7二个抗瘟品种(系)兼具高产、高干(粉)和食用品质优等性状。  相似文献   
64.
为了揭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纤维素酶与寄主选择的关系, 以4种不同寄主树种(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 Bunge、箭杆杨Populus nigra var. thevestina (Dode) Bean、合作杨Populus simonii × Populus pyramidalis cv. opera Hsu和漳河柳Salix matsudana f. lobato-glandulosa Faug et Liu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 和以取食5种不同树种(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合作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和复叶槭Acer negundo Linn.)的光肩星天牛成虫为实验对象, 测定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在1.36~2.71 μmol葡萄糖/ (g FW·h)之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2.57~4.86 μmol葡萄糖/(g FW·h)之间;取食不同树种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在4.08~9.27 μmol葡萄糖/(g FW·h)之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2.87~6.08 μmol葡萄糖/ (g FW·h)之间。不同寄主树种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内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取食与否以及取食树种的不同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5.
自安徽、山东、湖北、江苏等地多点采集棉花红腐病、水稻恶苗病、玉米穗腐病的病组织,经分离、鉴定和纯化,获得107个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Fine)菌株。对上述来源于棉花、水稻、玉米的串珠镰孢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及其在无性后代的遗传与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串珠镰孢菌株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大致相同,但在菌落形态特别是色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也存在显著差异。棉花菌株的平均生长速率最大,玉米菌株生长速率最小,水稻菌株生长速率居中,相同群体的不同菌株间生长速率有极显著差异;玉米菌株产孢量最大,棉花菌株产孢量最小,水稻菌株产孢量居中。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寄主菌株群体间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寄主群体的不同菌株间产孢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菌株产孢量大小主要与其寄主种类有关,而与地区来源关系不大。遗传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自棉花、玉米和水稻的串珠镰孢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在单分生孢子后代均可稳定遗传;产孢量性状遗传有两种情况:分离自棉花和水稻的串珠镰孢菌株Fm1和Fm31的产孢量性状在单分生孢子后代均可稳定遗传,而分离白玉米的串珠镰孢菌株Fm19的产孢量性状在单分生孢子第一代(CG1)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66.
以甘薯(1pomoeabatatas(L.)Lam.)品种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为受体材料,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表达除草剂抗性基因bar基因的转HSl基因甘薯植株。共计380个遗传转化的胚性细胞团,在添加2mg/L2.4-D、100mg/L Carb和10mg/L Glu(glufosinate)的固体Ms培养基上选择培养9周后,得到了12个Glu抗性愈伤组织。将这些抗性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1mg/L ABA、100mg/L羧苄青霉素和10mg/L Glu的固体MS培养基上,其中的3个抗性愈伤组织再生出拟转基因植株。PCR鉴定它们为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HS1基因已整合到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具有稳定的除草剂抗性。结薯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结薯正常。  相似文献   
67.
小蠹虫对针叶类寄主树木的选择危害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蠹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是近年来小蠹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文章对国内外小蠹虫寄主搜寻、寄主识别,以及适宜寄主选择等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68.
烟粉虱对寄主植物叶背的定向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成虫在自然条件下总是能够准确定位到寄主的叶片背面进行取食和产卵,这是一种本能的定向行为。以扶桑和油麦菜为寄主材料,通过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实验,研究和评价光照、叶面物理性状和重力3个环境因子在烟粉虱成虫定向行为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重力在定向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寄主叶片正反面的物理性状差异也能够使烟粉虱成虫定位到寄主叶片的背面,但是存在时滞效应。说明烟粉虱成虫在定向到寄主叶片背面的过程中存在2个系统,一个是以重力为线索的垂直方向感作为导航系统,另一个则是以叶面物理性状为线索的行为调节作为校正系统,二者的相互协作使得烟粉虱成虫能够精确定位到寄主叶片的背面。  相似文献   
69.
利用铷(Rb)标记方法对秋季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迁移现象及其寄主种类进行了研究。铷标记回捕试验证明了秋季绿盲蝽由棉田转移到杂草上取食。在河南绿盲蝽一周内可迁移到2 560 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秋季由棉田迁出的绿盲蝽主要集中在艾蒿和葎草上取食。对这2种主要寄主植物作为绿盲蝽越冬寄主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0.
王波  韩英  黄居昌  陈家骅 《昆虫知识》2012,49(6):1547-1552
植物源引诱物质可显著提高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蛋白饵剂的应用效果,本文测试了柑橘、番木瓜、芒果、番石榴、杨桃的叶片浸提物、果实以及已知植物次生物质对橘小实蝇的引诱效果。植物浸提物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杨桃的二氯甲烷浸提物的引诱效果最佳,平均引诱率为20.83%,对于不同的萃取剂而言,二氯甲烷、乙醇浸提物效果明显优于石油醚,三者浸提的平均引诱率分别为15.67%、15.17%和10.50%;对于不同寄主植物而言,柑橘浸提物的效果最佳,3种有机溶剂浸提物的平均引诱率为18.33%,其中石油醚、二氯甲烷和乙醇浸提物的引诱率分别为20.00%、15.83%和19.17%,其他植物浸提物的引诱效果为杨桃>番木瓜>芒果>番石榴,3种有机溶剂浸提物的平均引诱率分别为17.22%、11.67%、11.11%和10.56%。寄主果实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柑橘的平均引诱率为65.83%,其中雌虫和雄虫的引诱率分别为61.67%和70.00%,明显高于杨桃、番石榴和番木瓜,三者的引诱率分别为31.67%、31.67%和21.67%,与柑橘引诱率差异显著(P<0.05)。已知植物次生物质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甲基丁香酚的引诱效果最佳,平均引诱率为45.00%,其中雄虫和雌虫的引诱率分别为86.67%和3.33%;乙酸乙酯和番石榴香精的引诱效果次之,平均引诱率分别为32.50%和28.33%,其中雌虫的引诱率均为36.67%;杨桃香精和柠檬酸的引诱效果较差,平均引诱率分别为25.00%和2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