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杨振华 《昆虫知识》2005,42(3):319-321,F003
罂粟(PapaversomniferumL .)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之一,其中的鸦片及其衍生物主要在医药工业中用于合成麻醉止痛药、安眠药和镇定药物。作者对罂粟上发生的2种主要虫害,即甘蓝夜蛾BarathrabrassicaeL .和山楂叶螨TetranychusviennensisZacher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甘蓝夜蛾幼虫有群集性,主要取食罂粟叶片,食尽叶肉后进入蒴果取食种子,是罂粟的毁灭性虫害,山楂叶螨主要危害多年生罂粟,尤其在高温干燥季节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72.
湖北高海拔地区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捕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2年应用性诱剂对海拔1 200 m山区甘蓝田小菜蛾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在第一茬蔬菜生长期有2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11.7±2.4和9.2±1.0;第二茬蔬菜生长期有3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70.9±8.0、16.1±2.5和11.1±1.9。应用性诱剂诱捕山区甘蓝田小菜蛾时,第一茬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捕量相关性不显著,而第二茬菜生长期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蛾量相关性显著(y=0.0116x+0.1614, r=0.9213, P=0.0011)。性诱剂在光期与暗期都可诱到小菜蛾雄虫, 没有明显的诱蛾高峰。应用性诱剂可以使菜田的农药使用减少3~5次,降低田间子代幼虫密度。  相似文献   
73.
雷公藤粗提物毒力测定及甲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从雷公藤根皮中提取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雷公藤粗提物中甲素含量,并将雷公藤粗提物配成5%的乳油,用浸叶法和药膜法测定小菜蛾二龄幼虫、烟粉虱成虫以及无翅成蚜的室内毒力,并以几种杀虫剂作为对比.结果表明:该批雷公藤粗提物中甲素含量为0.0012%;5%雷公藤粗提物乳油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烟粉虱成虫以及无翅成蚜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与其他几种常用杀虫剂相比活性较低,还需对其进一步精制和提纯.  相似文献   
74.
TA29—barnase基因转化甘蓝产生雄性不育植株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PCR技术从烟草革新1号品种的总DNA中扩增了TA29基因的启动子和从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总DNA中扩增了核糖核酸水解酶基因(barnase),将其构建成融合基因,并克隆于pCAMBIA2301载体上。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甘蓝下胚轴,经Km选择压下连续选择、扩繁和进行生根培养,获得了甘蓝转基因植株。经GUS、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TA29-barnase融合基因已经整合至转基因植株的染色体中,经花器官观察,转基因植株中有雄蕊退化的雄性不育和半不育植株出现,用正常花粉对不流株进行人工授粉,不育株能正常结实,这表明转基因不育植株的雌性器官发育正常,其不育性与TA29-barnase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5.
砂硒因沙子具有透气保水的特性,同时硒释放相对缓慢,能提供稳定的硒来源,是比较理想的富硒蔬果培养基质。为了探讨缓释砂硒对绿甘蓝富硒作用和生长的影响,该研究设置对照组(CK),实验组缓释砂硒(CT)、鸡粪和砂硒1∶1混合(CT1)、鸡粪和砂硒1∶2混合(CT2)和鸡粪(CT3) 5个处理。结果表明:CT、CT1和CT2处理的绿甘蓝硒含量比CK分别增加45%、61%和6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绿甘蓝硒含量和土壤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CT2处理的效果最好,绿甘蓝的产量增加45%,叶片厚度增加22.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66%。土壤锰含量和硒含量共同解释了绿甘蓝生物量变化的72%,而土壤锌含量解释绿甘蓝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66%。这表明砂硒添加后,通过增加土壤硒含量提高绿甘蓝硒含量,砂硒和鸡粪配比更有效地提高了绿甘蓝硒含量并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76.
敌敌畏对不同寄主植物上小菜蛾羧酸酯酶活性的体内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敌敌畏对取食花椰菜、白菜和甘蓝的小菜蛾四龄幼虫β-NA羧酸酯酶的体内抑制动态变化有显的差异。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小菜蛾pNA羧酸酯酶活性在受到敌敌畏的抑制之后,恢复的速度不同,取食花椰菜的小菜蛾pNA羧酸酯酶活性恢复速度最快,取食白菜的次之,而取食甘蓝的最慢。  相似文献   
77.
上海郊区甘蓝田鳞翅目害虫的复合动态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爱农  马晓林 《昆虫学报》1996,39(2):149-157
本文研究了上海郊区甘蓝田鳞翅目害虫复合体(菜青虫Pieris rapae,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斜纹夜蛾ProdenJd litura等。)的动态经济阈值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1)叶片生长动态与有效积温回归模型,考虑甘蓝品种和叶片层次等因子;(2)鳞翅目幼虫的高龄菜青虫等价取食系数(ICE),考虑甘蓝叶片层次和虫龄等因子;(3)甘蓝产量损失率模型,考虑甘蓝品种、生育期和叶片层次等因子。以经济允许产量损失率作为决策参数(“黄苗”品种为3.2%,“夏光”品种为1.7%)。由于系统纳入了害虫株内为害分布这一因素,本模型确定的经济阈值具有较宽的值域。下限接于现有经济阈值,上限则大大超过它们。田间应用表明在不影响甘蓝产量的情况下,防治成本平均降低45%。  相似文献   
78.
抗虫转基因甘蓝及其后代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农杆菌感染法将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转移进了甘蓝的基因组,带子叶柄的子叶作为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发生在子叶柄基部的愈伤组织在含卡那霉素(Km)15~30mg/L的MS培养基上进行筛选,约5%外植体上的愈伤组织继续长大,当移到含Km和6-BA的分化培养基上时,愈伤组织分化出绿色的芽.将芽分离培养,约80%在加有Km的培养基上被诱导生了根.未转化的对照组织在筛选培养基上不能分化出正常的芽和根系,并且逐渐褐化死亡.小菜粉蝶的幼虫被饲喂以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幼虫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发育受阻和死亡.约20%受试植物的DNA与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探针杂交显阳性带.由转基因植株的种子长成的第2代甘蓝幼苗的卡那霉素抗性和植株的抗小菜粉蝶的活力均符合孟德尔单基因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79.
甘蓝转生长素基因系G4325的基因组内插入有发根农杆菌pRi质粒上的生长素合成酶基因。该转基因自交后,其M2代的植株仍保留异常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它们与未转化的正常植株相比,结球期提前,叶球变小,紧实度增加,外叶趋向松散的抱合,侧根数增多;腋芽扦插时不定根发生早而多,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80.
影响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转化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G法介导甘蓝原生质体转化时以在转化后48h瞬间表达强度最高;当转化介质为15mmol/L的Ca~(2 )离子,加入CT-DNA、质粒DNA各50μg,PEG终浓度为12%,处理30min,转化后采用逐步稀释法时,转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