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幽门螺杆菌疫苗及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蚴杆菌(HP)于1983年被发现,是一种与慢性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有关的重要致病因子,目前只能采用抗菌素进行治疗,尚无有效的免疫制剂问世,其疫苗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正在加紧进行中。疫苗研究方面,全菌体死疫苗似不可行,DNA疫苗效果也不理想,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活疫苗或组分菌苗可能是有效途径。另外研究发现,HP疫苗可能还具有治疗作用。动物模型研究方面,目前公认用HPSS1株建立的HP小鼠模型较为成功。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Hp感染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及膳食模式特点,为合理膳食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于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山东某医院选取1 140名(≥18岁)完成13C 尿素呼气试验(13C UBT)的检查者,根据13C 尿素呼气试验结果(DOB)和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DOB≥4)596名和非感染组(DOB<4)544名。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相关临床检查指标;采用3d连续24h膳食回顾法收集研究对象近期膳食情况,分析两组人群营养素摄入水平及供能来源。根据食物频率表收集研究对象过去约6个月内的食物种类及平均每天的食物消费水平,并累计每位研究对象1周内消费的食物种类来计算膳食多样化评分(DDS),每消费1类食物计1分,两类食物计2分,最高为9分。结果:营养状况分析显示,感染组患者营养不良率达7.9%,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的2.0%(P<0.05)。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显示,感染组人群能量摄入水平为1 980kcal/d,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的1 823kcal/d,碳水化合物摄入(287.51g/d)显著高于非感染组(253.81g/d)(P均<0.05)。膳食种类分析,感染者DDS评分为6.65分,显著低于非感染组的7.58分(P<0.05)。感染组蔬菜和水果的平均摄入量(291.39 g/d和92.46 g/d)显著低于非感染组(330.09 g/d和119.10 g/d)(P<0.05)。经偏相关分析,校正经济水平、文化水平、饮酒史3项混杂因素,Hp感染与营养状况和膳食多样化均呈负相关。结论:Hp感染患者营养不良率较高,膳食结构不合理,每周食用的食物种类较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高,而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明显不足;应加强Hp感染人群的营养不良风险监测,及时有效地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3.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各种致黏膜炎症信号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但宿主免疫应答非但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反而促进炎症反应而导致病情的加剧。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该菌长期定居胃黏膜和致炎症的机制。  相似文献   
84.
梁钧  龚岷 《Virologica Sinica》2002,17(4):336-339
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 pBlueBacHis2A转移载体中 ,将重组质粒 pBlueBacHis2A CagA与亲本病毒Bac N blueDNA共转染Sf9细胞 ,以空斑法纯化获得的重组杆状病毒。经PCR法鉴定后进行扩增培养 ,SDS PAGE和Westernbolt检测结果证实所表达的蛋白为CagA蛋白 ,间接ELISA分析表明 ,表达产物可与Hp感染者血清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微生态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幽门螺杆菌 (H 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也是胃癌的主要诱发因子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 类致癌物质 [1 ] 。有效地治疗和根除 H.pylori感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治疗 H.pylori的方案很多 ,目前多采用抗生素多联疗法 ,但细菌抗药性的出现导致 H.pylori根除率降低 ,并可能造成菌失调、霉菌感染 ,甚至发生肝功能异常性改变。 Adamasson等 [2 ] 报道了几例使用抗生素治疗 H.pylori导致的菌群失调 :口腔内出现抗药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胃粘膜中细菌数增加 ,且出现抗药性共生菌 ;肠道内微生…  相似文献   
86.
克隆表达4株幽门螺杆菌的cagA基因,以方便地获得大鼠CagA蛋白和重组表达质粒,为临床诊断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CagA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提供材料。PCR扩增幽门螺杆菌的cagA基因,克隆至PinPoint^TMXa-1T载体,酶切鉴定连接方向,IPTG诱导正向连接克隆表达CagA融合蛋白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s鉴定。结果显示PCR扩增得到3.5-3.8kb的CagA基因,PCR及酶切鉴定得到正向连接的重组克隆,SDS-PAGE及Western blots证实正向连接的重组克隆表达CagA融合蛋白。构建了4种cagA的重组表达质粒,通过转化同一宿主菌可研究不同CagA的功能和致病性差异;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可获大量CagA蛋白,用于血清学诊断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不同抗原性CagA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
球形红假单胞菌反应中心中蛋白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叠二体近似方法和建立在从算水平上的扩展负本征值因数计算方法(extended negative factor counter method)研究了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Van Niel)Imhoff,Truper et Pfennin)中兴合反应中心中蛋白链L及M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1)对组成蛋白链L(M)的前线轨道有重要贡献的氨基酸残基分布在L链的自由螺旋区(M链的α螺旋区)。由于自由螺旋是有柔曲性的,它易于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改变其构象并降低体系的能量,而α螺旋结构却相对稳定,这种差别有可能是光合反庆中心中电子转移只沿L支进行的原因之一。(2)与特殊对分子及辅助叶绿素分子形成轴向配位的组氨酸残基对于特殊对P和辅助叶绿素分子的ELUMO有重要影响,但此组氨酸的相应分子轨道的贡献并没有出现在蛋白链的前线轨道组成中。这意味着色素分子与蛋白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蛋白链前线轨道的贡献没有影响,但却能影响相应色素分子的ELUMO能级。  相似文献   
88.
幽门螺杆菌HspA融合蛋白口服疫苗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的保护性抗原分热休克蛋白A亚单位(HspA)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xB)的重组融合蛋白的生物工程菌株,以此制备幽门螺杆菌的口服疫苗。用PCR方法扩增hspA和ctxB两个目的的基因片段,将它们分别克隆至pSK(+)质粒上,然后插入含T7启动子ET-22b(+)的表达载体中,构建嗓基因的表达质量pET-hct,转化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HCT。经测序,hspA-ctxB(hct)融合基因片段由726bp组成,可以编码242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经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发现,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kD。融合蛋白经镍离子柱纯化、复性后,和HspA共同标记同位素^125I,然后给小鼠灌胃,结果观察到HCT组小鼠血清中的^125I的放射量要明显高于HspA组(P<0.001),且吸收峰值时间明显提前。融合蛋白中的CtxB可明显促进小鼠对HspA的吸收,HCT融合蛋白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侯选口服疫苗。  相似文献   
89.
目的系统评价微生态制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或贯序疗法在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治疗中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改善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 Fang Data、Pub Med、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微生态制剂在治疗儿童H.pylori感染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0月,同时人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RCT,共2 033例H.pylori阳性的儿童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标准三联或贯序疗法vs标准三联或贯序疗法:微生态制剂+标准三联或贯序疗法在儿童H.pylori根除率方面优于对照组[OR=2.66,95%CI(2.09,3.40),P0.0000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8,95%CI(0.21,0.37),P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生态制剂+标准三联或贯序疗法组的恶心呕吐(P0.001)、腹痛(P=0.015)、腹泻(P0.001)、便秘(P=0.023)、纳差(P0.001)、味觉障碍或口腔炎(P0.001)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标准三联或贯序疗法相比,微生态制剂+标准三联或贯序疗法安全、有效,能提高儿童H.pylori的根除率,降低H.pylori治疗中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0.
21世纪,随着人类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和人类肠道元基因组计划的开展,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存在于人体百万亿计的微生物,尤其是机体中最为复杂的胃肠道微生物。同时,肠道黏膜免疫学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代谢场所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肠黏膜含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它们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平衡和免疫监视。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发生紊乱会影响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论述胃肠道微生物在肿瘤尤其是胃癌的发生和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