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血清Ghrelin、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36例作为冠心病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14 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测定H.pylori感染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测定血清Ghrelin和Hcy水平,分析H.pylori感染与Ghrelin、Hcy水平及Gensini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清Ghrel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5,P0.05);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P0.05)。冠心病患者中,H.pylori感染组血清Ghrelin明显低于H.pylori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P0.05);H.pylori感染组组血清Hcy明显高于H.pylori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P0.05)。随着冠心病H.pylori感染程度的加重,血清Ghrelin水平逐渐下降,血清Hcy水平、Gensini积分逐渐升高。H.pylori感染根治后血清Ghreli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Hcy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84、6.25,P0.05)。结论 H.pylori感染能够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清Ghrelin、Hcy水平,H.pylori感染可能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H.pylori感染程度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60例,以及60例体检没有冠心病的健康者,对患者的VEGF和Hp-IgG进行检测,观察两组的测定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Hp-IgG阳性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Hp-IgG阴性的例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73,P0.001);观察组患者Hp-IgG阳性血清VEGF(t=20.37,P0.05)和Hp-IgG阴性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9.02,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与H.pylori感染情况有很大关系,对VEGF和Hp-IgG实施检测,对冠心病疾病的发展、病变、诊断、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PU)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炎性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1月间我院接收的117例PU患者,根据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8)和研究组(n=59),对照组给予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治疗,研究组给予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p根除率、炎性因子、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4.58%(44/5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3.45%(31/58)(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心理情感、社交及任务完成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治疗PU,可有效改善炎性因子水平、Hp根除率和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病原菌,也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上皮中最特异的一种致病菌。它与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等疾病密切相关。此后又发现H. pylori可能是一种兼性胞内菌,该菌可能通过自噬在胃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得以生存、繁殖并引起慢性持续性感染。本文根据近年发表的自噬相关文献,对H. pylori感染不同细胞后自噬对其存活的影响以及H. pylori不同配体引起的自噬调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导致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Ⅰ类致癌因子,根除H.pylori对防治上述疾病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含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药物进行H.pylori的根除,虽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随着抗生素耐药率逐年增加,根除率持续下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此外,初次或多次治疗失败后再治疗可选择的药物很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将益生菌应用在H.pylori根除治疗中,并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就益生菌在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铋剂四联疗法联合不同药物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入选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其中A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方案(1种PPI+1种铋剂+2种抗生素)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思联康治疗,C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荆花胃康治疗。3组患者均于根除治疗结束停药1个月后复查~(13)C呼气试验以评估疗效。对各方案的H.pylori根除率进行评比,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和成本-效益情况。结果按ITT集分析时,C组与A组患者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42,P=0.056),B组与A组和C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09、0.130,P0.05)。按PP集分析时,C组患者根除率最高,A组患者根除率最低,B、C组与A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0、4.419,P0.05),B、C两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2,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按PP集计算分别为50.0%、7.9%和26.7%,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值最小。结论综合有效性、安全性及成本-效益比分析,铋剂四联+思联康方案具有H.pylori根除率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成本效益比低的优势,提示此方案为本研究的最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在8株乳酸菌中筛选能够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乳酸菌菌株,为后续研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益生菌制剂提供依据。方法 在8株乳酸菌菌株中,通过对幽门螺杆菌抑菌率的检测及构建人胃腺癌细胞感染模型检测8株乳酸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尿素酶活性的检测判断8株菌的抗幽门螺杆菌的能力。结果 在抑菌试验中,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t=2.938,P=0.008)和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t=3.864,P=0.006)上清液的抑菌作用较强;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罗伊氏粘液乳杆菌RH02100、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能够降低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的黏附能力;通过幽门螺杆菌菌悬液与乳酸菌菌悬液共培养,发现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t=6.257,P<0.001)、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t=5.873,P=0.005)抑制尿素酶活性的作用更强。结论 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和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具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48.
Cui YF  Li L  Yu YC  Jin ZY  Li ZL  Xu WX 《生理学报》2003,55(1):96-100
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急性分离的胃窦平滑肌细胞上记录离子电流的方法 ,探讨外源性不饱和脂肪酸是否参与低渗牵张加强毒蕈碱电流的过程。在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膜电位被钳制在 - 2 0 0mV等渗状态时 ,5 0 μmol/L卡巴胆碱 (carbachol,CCh)引起的毒蕈碱电流 (ICCh)作为对照 ,发现低渗牵张可以使ICCh明显增加到对照的 2 2 6 0±2 1 0 %。当用含 5 μmol花生四烯酸 (arachidacid ,AA)、亚麻酸 (linoleicacid ,LA)或亚油酸 (oleicacid,OA)细胞外液灌流时 ,ICCh分别被抑制在对照的 3 8± 0 6%、3 5 2± 0 8%和 66 6± 0 6%。在这种情况下 ,低渗牵张刺激可以使ICCh分别增加到 10 6 0± 2 5 %、173 2± 6 8%和 2 2 2 1± 11 0 %。 5 μmol/LAA抑制低渗牵张增加的毒蕈碱电流 5 1 2± 3 8% ,而在等渗状态下抑制ICCh为 96 2± 1 6%。上述结果提示 ,不饱和脂肪酸中双键数目越多 ,抑制效应越强 ;但不饱和脂肪酸不参与低渗刺激加强毒蕈碱电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9.
体外拮抗幽门螺杆菌的人嗜酸乳杆菌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人嗜酸乳杆菌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毒力株的体外拮抗作用,筛选出对HP毒力株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嗜酸乳杆菌菌株。方法 从健康人胃肠道中分离出52株嗜酸乳杆菌可疑株,通过其培养特性,生理特性,生化反应及代谢产物测定等进行鉴定,获得26株嗜酸乳杆菌。同时,从临床患者胃活检标本中分离出23株HP菌株,用PCR方法筛选出cagA阳性HP毒力株,然后,采用打孔法进行嗜酸乳杆菌培养上清拮抗HP毒力株的实验,以1%的乳酸作对照。结果 筛选出4株对HP毒力株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嗜酸乳杆菌,这种拮抗作用不依赖嗜酸乳杆菌分泌的乳酸。结论 人嗜酸乳杆菌在体外对HP毒力株具有明显拮抗作用。该研究为应用微生态疗法治疗HP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0.
用亚硝基胍(NTG)对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sphaericus)进行化学诱变,筛选到利福平(Rif)和链霉素(Sm)二个标记菌株。抗药浓度均达100u/ml培养基。其抗药性状能够获得较好地遗传。用含溶葡球菌酶基因的质粒DNA对RifR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转化,酶基因在该抗药菌株中获得了高效表达。经摇瓶发酵试验,溶葡球菌酶的活性约为122u/ml培养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