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41.
淡水水生生物的分布模式一直是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对具休眠体水生生物的研究, 早在达尔文时代就开始探讨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的原因。根据对文献的整理, 可以将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模式归纳为三种假说: 随机分布(Everything is Everywhere, EIE)假说、独占(Monopolisation)假说和局域特有(Moderate Endemicity, ME)假说。通过对三种假说的定义, 研究进展和形成不同模式的原因等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研究时需注意是否存在隐存种、季节变化引起基因型变化、研究区域是否覆盖了本物种的所有分布范围、地理环境及地质事件与分布模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以便更准确的研究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2.
物种的分布变化是衡量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根据对四川省东南地区6县14个乡镇的访问调查,分析了四川省东南部云豹(Neofelis nebulosa)分布区的变化趋势,并对近10年潜在有无云豹分布的区域在1988年和2017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四川东南地区云豹分布区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1)40年前云豹曾在调查区域广泛分布,近40年来云豹分布范围呈现逐渐缩减的趋势,到近10年潜在有云豹分布的仅3个县3个乡镇;(2)天然阔叶林是云豹适宜的生境,潜在有云豹分布地区阔叶林在近30年里均是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30年间增加了18.13%。潜在无云豹分布地区阔叶林在30年前占比为13.67%,30年间减少了39.29%,其主要景观类型在30年间由农业用地转换为竹林类型;(3)30年间,潜在有无云豹分布地区阔叶林破碎化程度均加剧,而潜在无云豹分布地区的破碎化程度较潜在有云豹分布地区严重;(4)潜在有无云豹分布区域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均不强烈,在潜在无云豹分布区域的保护意识和意愿稍高;(5)本研究认为,早在40年前由于人为捕杀和土地开垦,就导致云豹种群在研究区域内衰退,近30年虽然农业用地大幅转换为竹林使森林总面积增加,但并未对云豹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阔叶林的生境退变则使前期已经衰退的云豹种群分布区持续缩减,以致难觅踪迹。  相似文献   
143.
金则新  柳宝林   《广西植物》2007,27(3):420-425
台州市种子植物丰富,据统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50科、784属、1892种(含种下分类群),其中裸子植物6科、12属、16种,被子植物144科、772属、1876种。优势科明显,其中10种以上的科有45个,含526属、1453种,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67.09%、76.80%。本区系历史悠久,起源古老,小属和极小属共707个,占总属数的90.18%。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热带分布最多,其次是世界分布,第3是温带分布。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14类,以温带性成分为主,也兼有相当比例的热带性成分,具有亚热带特性。地理成分复杂,与世界各地联系广泛。该地区有中国特有属14属,列为国家首批保护的珍稀植物20种。  相似文献   
144.
对海南铜铁岭热带低地雨林地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铁岭共有蕨类植物117种,隶属40科、71属.含6种以上的科有水龙骨科、金星蕨科、铁角蕨科、叉蕨科、陵齿蕨科、膜蕨科和凤尾蕨科,它们是组成铜铁岭蕨类植物的优势科.根据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本区的蕨类植物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成分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的95.31%和75.21%,说明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热带性较强;本区蕨类植物大多数是林荫湿生或附生类型.七指蕨种群是该区珍稀蕨类植物,应该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45.
为了解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后河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的变化, 我们通过样线、红外相机调查和检索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后河保护区鸟类名录, 并将其与后河保护区1999年科学考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于2017-2019年共在后河保护区内设置了82 km的鸟类调查样线, 共在309个位点上放置了红外相机, 累计99,586个相机日。我们用“后河” “鸟类” “湖北省”等关键词搜索相关出版物, 并查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经审核后发布的鸟类信息, 结合样线和红外相机调查结果形成后河保护区鸟类名录。共整理得到后河保护区鸟类255种, 隶属于16目55科。其中, 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 包括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6种, 包括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灰林鸮(Strix aluco)、蓝鹀(Emberiza siemsseni)等。此外, 后河保护区有11种中国特有鸟类, 占我国特有鸟类种数(n = 93)的11.83%。在区系成分上, 后河保护区鸟类以东洋种为主(151种, 占59.22%), 其次为广布种(55种, 占21.57%)。与1999年科学考察结果相比, 鸟类增加了116种, 其中有1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在区系组成上, 后河保护区内东洋种占比增加, 包括分布区向北扩散的物种成分。此外, 本次调查未记录到20世纪在保护区内有分布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和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本研究表明, 后河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及珍稀濒危物种丰富, 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后河保护区内野生鸟类动态变化, 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设计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6.
尹辉  田聪  马倩倩  吕光辉  曾凡江 《生态学报》2022,42(18):7349-736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因素。骆驼刺是我国荒漠区的重要建群种,建群种的丧失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损伤。因此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骆驼刺适宜生境的变化特点对保护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61个骆驼分布点数据,和21个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骆驼刺当前在有、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适宜生境分布,对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评估。并预测未来(2021-2040,2041-2060,2061-2080,2081-2100)四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情景下,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骆驼刺适生区面积达132.29万km2,覆盖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大部分面积。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年均温、温度季节性、降水的季节性和高程被确定为影响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加入人类活动强度因素之后,骆驼刺适生区面积显著下降至71.31万km2,且呈现出破碎化状态。此时,年降水量、人类活动强度和高程是影响骆驼刺分布的最重要原因。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区将产生一定的扩张。尤其在中高强迫(SSP370)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面积将随时间推移产生显著的增加,且这种扩张主要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发展。骆驼刺能保留大部分原有生境,仅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生少量收缩。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骆驼刺能够在西北干旱区生存并扩张,故可将其作为防沙治沙的优良物种进行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7.
气候变暖对中国栓皮栎地理分布格局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垚  张兴旺  方炎明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381-3389
利用DIVA-GIS软件对中国栓皮栎的地理分布及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并用该软件中的Bioclim和Domain两个模型评估未来潜在分布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中国栓皮栎分布区可分为横断山脉区、云贵高原区、华北山地区、华东山丘区、辽鲁半岛区、台湾海岛区和秦岭巴山区7个亚区,跨越7个温度带、2个干湿区、17个气候区,包括8种气候类型.秦岭-大巴山-伏牛山为栓皮栎的现代多度中心.适合栓皮栎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为7.5~19.8 ℃,年降雨量为471~1511 mm.Domain和Bioclim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分别为0.910、0.779,前者预测的高度适生区为秦岭、大巴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云贵高原东部和西部、苏皖南部丘陵和华北部分山地.气候变暖趋势下栓皮栎潜在分布区可能向北回缩,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148.
为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苦参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探讨生物气候因子与苦参适宜分布格局的关系.该文通过收集苦参的地理分布点并结合19项生态因子,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末次盛冰期、当前气候、未来气候三种气候情景下苦参在我国适生区的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并分析影响苦参生长的主导生态因子.结果...  相似文献   
149.
海南岛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岛屿的植物多样性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和热点。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 是中国的第二大岛屿, 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经过近几十年的考察研究, 关于海南岛的植物物种数量出现了多个版本。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野外考证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植物多样性调查, 以确定其维管植物种数。结果表明: 截止到2015年12月, 海南岛记录并能考证实物或标本的维管植物共有6,036种, 包括野生种4,579种(含特有植物483种和珍稀濒危植物512种)、外来逸生及归化植物163种(含外来入侵种57种)、外来引种的纯栽培植物1,294种。自1964-1977年《海南植物志》出版至今, 新增野生及引种的栽培植物所占的比例均较大, 分别占海南岛野生和栽培植物总种数的35.9%和75.9%。本文还对其中1,220种的拉丁学名进行了异名处理等的订正。  相似文献   
150.
广西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植物区系上,古热带植物区的北部湾地区和泛北极植物区的滇黔桂地区、华南地区的中心或重要部分在广西境内自然交汇,构成了相当复杂的植物区系.广西植物区系组成十分丰富,现已知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 565种(含种下分类群),隶属于1 819属、285科.本文对其中的种子植物科属进行了重点研究,从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可知其区系性质基本上是热带-亚热带的,并具有较明显的温带区系向热带区系过渡的特点以及具有热带北缘的区系性质,特有现象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