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摘要 目的:探讨龈沟液趋化素(Chemerin)、脂联素(APN)、25-羟维生素D3 [25(OH)D3]与伴2型糖尿病(T2DM)的慢性牙周炎(CP)患者牙周指标和Th17/Treg失衡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口腔科门诊接诊的125例伴T2DM的CP患者,根据CP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53例)和重度组(30例)。检测龈沟液中Chemerin、APN、25(OH)D3水平以及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比、Treg细胞占比,计算Th17/Treg比值,记录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牙周袋探诊深度(PD)。分析龈沟液中Chemerin、APN、25(OH)D3与牙周指标、外周血Th17/Treg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龈沟液 Chemerin水平和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比、Th17/Treg比值、PLI、SBI、AL、PD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龈沟液APN、25(OH)D3水平,外周血Treg细胞占比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龈沟液 Chemerin与PLI、SBI、AL、PD、外周血Th17细胞占比、Th17/Treg比值呈正相关(P<0.05),与Treg细胞占比呈负相关(P<0.05);龈沟液APN、25(OH)D3与PLI、SBI、AL、PD、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比、Th17/Treg比值呈负相关(P<0.05),与Treg细胞占比呈正相关(P<0.05)。结论:伴T2DM 的CP患者龈沟液中Chemerin水平增高,APN、25(OH)D3水平降低,且与牙周指标和Th17/Treg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32.
牙周炎患者菌斑细菌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细菌对于口腔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培养牙周可疑致病菌,测定6种口腔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以上致病菌对这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从5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分离培养72株革兰阴性厌氧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全部实验菌株都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对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未见耐药株产生.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的厌氧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的抑菌作用强.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建立龋病与牙周病共同发生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致龋菌与牙周致病菌的相关性。方法 5~6周龄金黄地鼠2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2组,均给予高蔗糖饮食。对照组10只,感染组12只,双侧下颌第一磨牙丝线结扎,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变形链球菌(S.m);种菌结束后8周检查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和牙周组织损害情况。结果感染组产生明显的牙周损害:探诊出血(BOP)、菌斑指数(PLI)以及牙槽骨吸收(ABL)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同时,感染组冠部龋坏率达到90.0%,大于对照组(66.7%),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个组均未产生根龋。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变形链球菌分别作用于牙周和牙体组织发生龋及牙周损害,二者没有显著的相互抑制作用,可在地鼠口腔中同时出现龋和牙周炎病损的模型。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口炎清颗粒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症状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9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炎清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以及龈沟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GI、PLI、PD、CAL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GI、PLI、PD、CA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IL-6、IL-17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IL-1β、IL-6、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炎清颗粒治疗慢性牙周炎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牙周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口腔致病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0)及观察组(n=60),对照组采取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对牙垢面进行清洁、处理咬合创伤、采用生理盐水漱口等及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粒/次,2次/d。治疗4周后,比较2组研究对象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菌斑指数(dental plaque index,PLI)及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评估治疗效果;采用细菌培养的方式观察龈沟液中主要致病菌群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研究对象PD、PLI及BI均低于对照组(t=2.614,P=0.010;t=2.523,P=0.013;t=5.330,P<0.001),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6.775,P=0.009);治疗后,2组研究对象唾液中福赛坦菌、中间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以及伴放线放线杆菌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t=4.174,P=0.041;t=5.783,P=0.016;t=6.009,P=0.014;t=10.231,P=0.001);2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6,P=0.769)。结论在牙周基础治疗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有利于减轻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症状、抑制口腔致病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6.
熟悉港剧的读者一定对一个细节记忆犹新,但凡片中人物发生扭伤等意外状况,首先想到的不是西医的骨科,而是求助于跌打师傅。其实,香港现在依然红火的跌打就是中医的骨伤科,包括接骨、接骱、伤筋、伤脉,其治疗效果相当不错。骨  相似文献   
37.
目的: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同时结合牙弓夹板或自攻钛钉进行术后颌间牵引固定,探讨两种牵引方式对患者口腔情况和术后咬合关系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对65例下颌骨骨折病例在完成骨折坚固内固定的基础上分别应用牙弓夹板和自攻钛钉进行颌间牵引,14 d后拆除颌间牵引,术后3-6月进行复查,对患者术后及复查期间口腔情况和咬合关系进行评估,采用两组间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35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两种技术相结合,即使全面部骨折和陈旧性骨折都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不同颌间牵引结果显示采用自攻钛钉治疗更加简便,口腔卫生情况明显好于采用牙弓夹板的患者;复查显示两组患者咬合关系恢复理想,两者骨折愈合、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可吸收材料进行颌骨固位是一种较先进的坚固内固定方法,颌间自攻钛钉是恢复及维持咬合关系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两者结合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8.
牙周微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随着牙齿的萌出,牙周组织凭借薄弱的上皮衬里与外界相隔,从龈缘至龈沟底形成了从有氧到无氧各种不同的氧张力环境,牙周局部又具有适宜微生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及营养,有利于各种微生物选择性定居,形成了独特的牙周微生态系。与机体其...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磁性附着体在全口覆盖义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两组全口义齿修复者,实验组采用Magnetic Ex-600磁性附着体,并对两组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进行测试。结果:磁性附着体全口义齿咀嚼效率可得到明显地提高,结论:磁性附着体对改善全口覆盖义齿的咀嚼功能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PCR方法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与牙周病活动部位的关系,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致病菌16s RNA保守区域片段。40名受试者包括牙周病患者20人,每人同口取一个牙周病活动部位,一个相对健康或牙周病静止对照部位;成人健康者20人,每人各取一个标本。结果:龈下菌斑5种可疑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病活动部位的检出率牙龈卟啉菌为86%,福赛类杆菌为95%,螺旋体为86%,中间普氏菌和黑色普氏菌分别为95%和33%,均显著高于同口部位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结论:PCR直接检测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福赛类杆菌、齿密螺旋体及黑色普氏菌匀与牙周炎活动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