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种喜光树种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倒樱木(Pnravallaris macrophylla)和2种耐荫树种云南肉豆蔻(Myristica yunnanensis)、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幼苗叶片光合和形态解剖特征对3种不同生长光强(5%、25%和50%相对光强)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与强光下相比,弱光下生长的4种植物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叶绿素a/b、叶片和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和比叶重都降低,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和叶绿素含量升高。在相同光强下,与2种耐荫树种相比,2种喜光树种有较大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气孔密度和较低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光强下,4种植物均表现出了对光适应有利的生理和形态解剖可塑性,而喜光树种比耐荫树种有较大的生理和形态可塑性,表明喜光树种具有比耐荫树种对强光有更强的适应能力。4种植物的生理指标的可塑性均大于叶片解剖结构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32.
根茎禾草沙鞭的克隆生长在毛乌素沙地斑块动态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陈玉福  于飞海  张称意  董鸣 《生态学报》2001,21(11):1745-1750
毛乌素沙地沙化景观是由众多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斑块镶嵌而成的,许多生态学过程影响着这些斑块的动态,根茎禾草沙鞭的克隆生长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有沙鞭生长的3块1hm2风蚀样地的野外调查和染料饲喂实验,研究了沙鞭的克隆生长在毛乌素沙化景观斑块动态中的作用.每块样地均被划分为625个4m×4m的格子,在3块样地的流沙斑块出现的植物中,沙鞭占据了最多的格子数.沙鞭根茎扩展的主要方向是从半固定斑块到流沙斑块,染料饲喂实验测量了沙鞭扩展到风蚀流沙斑块中的分株数、根茎分枝数、根茎长度和地上生物量.将不同斑块土壤含水量和沙鞭根茎在土壤中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在沙鞭根茎分布集中的地下30~50cm处,流沙斑块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地高于半固定斑块.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沙鞭的克隆生长在风蚀流沙斑块的固定和演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3.
对西双纳不同面积“龙山”片断干性季节雨林和保护区连续湿性季节雨淋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表明,土壤动物群落物种丰盛度,多度和多样性的变化不顾在随雨林片断化面积减少而降低的“种-面积效应”,而雨林片断化后因先锋植物(喜阳性)侵入产生的“干暖效应”,使片断雨林凋落物增多,腐殖质,土壤有机质,N,P等元素含量增高,土壤生境条件更有利于土壤动物生存,其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连续湿性季节雨林,但2种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种-多度模型均表现为对数级模式。  相似文献   
134.
在室内条件下,将大鵟作为艾虎的天敌动物,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确定6 只成体艾虎在3 个捕食风险水平和4 种饥饿状态条件下的取食行为,探讨艾虎在取食过程中对饥饿风险与捕食风险的权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捕食风险存在时,艾虎被剥夺食物0 d 和1 d 后对食物量不同的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均无明显不同(P > 0. 05),但对高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的(P <0.05),而艾虎被剥夺食物2 d和3 d后对高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中的(P < 0.05),但在利用频次上均无明显差异(P > 0.05)。在面临低风险时,艾虎在4 种饥饿状态下均只利用无天敌动物存在的低食物量斑块,而基本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高食物量斑块。在面临高风险时,艾虎不得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食物斑块,被剥夺食物0 d 时艾虎对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P>0.05),而被剥夺食物1d、2 d 和3 d 后艾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明显高于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P< 0. 05)。在相同风险条件下,随着饥饿程度增加,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均明显增加(P< 0.05),而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明显降低(P<0.05)。在相同的饥饿状态下,不同风险水平时,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在低风险和高风险时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频次均明显低于无风险时的(P <0.05)。以上结果说明艾虎能够根据食物摄取率和自身的能量需求在捕食风险和饥饿风险之间做出权衡,当饥饿风险小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躲避捕食风险,当饥饿风险大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面对捕食风险,所采用的取食策略是减少活动时间和能量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  相似文献   
135.
北京地区植被景观中斑块形状的指数分析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刘灿然  陈灵芝 《生态学报》2000,20(4):559-567
选取4个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的击长面积比SI1、斑块周长与等面积的圆周长之比SI2和身份个斑块分维SI3和SI4)并借助GIS软件ARC/INFO对北京地区植被景观中的斑块形状进行分析,又地这四个形状指数进行 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I1与SI4,SI2与SI3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的秩相关,SI1与SI2,SI2与SI4,SI3与SI4两两之间于垢负和秩相关。因  相似文献   
136.
恢复演替中草地斑块动态及尺度转换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研究了9a草地恢复油潜系列中斑块边界形状和斑块面积分布动态,并进行了凡度转换分析。獐茅斑块的边界分维数和斑块化指数最高,羊草斑块的较低,碱蓬斑块的斑块化指数略小于羊草斑块,边界分维数大于洋草斑块。共他类型斑块的两种指数基本上介于獐茅斑块之间,斑块化指数的年限变动滞后于斑块边界分维数,斑块边发维数在整个试验的尺度范围内符合同一自相似规律,斑块的面积分布格局在不同的尺度上有不同的自相似规律。  相似文献   
137.
1997年9月和1988年4月,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期、建群期、成熟期森林昆虫进行调查,共获得昆虫2455头,分属15目。对昆虫群落类群组成、数量结构及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双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成为3种生境昆虫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鳞翅目为常见类群。在雨林循环生长最旺盛阶段的建群期次生林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林窗期先锋次生林最低,均匀性指数较高;成熟期原  相似文献   
138.
具有扩散的n-斑块单种群系统的全局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具有扩散的n-斑块多种环境下单种群非自治模型,在假定该模型所有系数连续有界的情况下,得到了系统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39.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雌雄异株植物对叶榕(Ficus hispida L.)的生物学、传粉物候学以及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 Mayr)的传粉和繁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异株的对叶榕与其他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不同,它的种子形成与传粉者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对叶榕一年结隐花果6~8次,结果高峰期4~5次,其中雄性植株仅产生花粉和孕育榕小蜂,而雌性植株(无雄蕊)则需榕小蜂带花粉进入隐花果内,进行传粉授精,使之发育成种子.对叶榕的成熟花粉不能从花药开裂处自行散发出来,必须由榕小蜂采集才能散落.榕小蜂雌蜂羽化、交配后,找到雄花区,用足、触角、口器在推动中采集花粉.雌蜂飞出熟榕果找寻雌株或雄株榕树上的幼嫩隐花果,一般需3~67 min;一部分雌蜂在雄株中寻找幼嫩的隐花果,进去产卵繁殖,另一部分雌蜂则寻找雌株雌花期嫩隐花果进去传粉.雌蜂在雌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传粉时间为15~23 h,在雄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产卵时间为6~9 h.对叶榕小蜂在雌株上进入单个隐花果的数量多少关系到雌花结实率;观察表明,每个隐花果最佳进蜂数为2头;榕小蜂传粉后榕树成熟种子形成率在54.1%~82.5%之间,平均为73.8%;而在雄株上雌蜂进蜂数量则关系到榕小蜂在隐花果内的产卵率,每个隐花果最佳进蜂数为3~4头,产卵率在72.3%~93.8%之间,平均为84.4%.  相似文献   
140.
用2m×2m的样方调查了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保护区群落,绘制了群落优势种水平分布图。选用斑块数量、总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标准差、变异系数、中值、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和优势度等几个描述统计量,来刻画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选取9个不同生态条件的样地计测了其中10个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以群落间接生境梯度代替生态因子梯度,计算了其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生态位重叠排序。结果表明:各物种斑块在群落中呈异质分布,物种在群落中发生现实生态位分离,这种分离主要是由生境条件特别是生境水位决定的。根据生态位重叠排序可把物种分为3组:莼菜(Brasenia schreberi)、水竹叶(Murdannia triqeutra)、莲(Nelumbo nucifera)、锐棱荸荠(Eleocharis acutangula)、水毛花(Scirpus triangulatus)、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等分布于20cm以上的深水位生境;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等分布于10~20 cm中水位生境;柳叶箬(Isachne globosa)分布于10cm以下浅水位生境。排序的结果与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情况相符合。在普通野生稻的保护实践中,适宜生境尤其是适宜水位的维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