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3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在林地分别喷加0、50、100和150kg N hm^-1a^-1,研究鼎湖山马尾松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土壤20cm深渗透水酸度和无机氮含量在开始9个月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森林对照样方土壤渗透水pH值为3.82—4.24,外加氮处理使其平均降低了0.08—0.18。3个森林对照样方土壤渗透水无机氮平均含量分别为6.14、6.66和11.64mg L^-1,铵态氮占15.0%、11.9%和3.0%。外加氮处理使3种森林土壤渗透水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表明外加氮处理不但增加了无机氮从森林土壤流失的潜力,而且使土壤进一步酸化。  相似文献   
852.
鼎湖山主要森林土壤CO2排放和CH4吸收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在2000~2001年期间土壤CO2排放和CH4吸收特征。季风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在研究期间的平均值分别为(kgCO2-C·hm-2·d-1):18.6±2.6,20.5±3.7和17.8±3.8,土壤CH4吸收速率则分别为(gCH4-C·hm-2·d-1):-5.5±1.8,-3.3±1.6和-7.7±1.8。土壤CO2排放速率和土壤CH4吸收速率在三种森林类型中均表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其季节性变化根据森林类型和年份不同而异。总的来说,土壤CO2排放速率在所有森林中均呈现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的变化,土壤CH4吸收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则相反,基本上表现为冬季最高而夏季最低的变化。三种森林土壤的CO2排放速率和CH4吸收速率在两观测年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O2排放速率在不同森林类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但土壤CH4吸收速率在马尾松林显著高于混交林。在两观测年中,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CH4吸收速率之间在季风林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中它们之间也趋向呈负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在季风林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但在其余森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853.
以机载激光雷达为研究手段,结合1981和2021年的全色照片,利用多元回归树的方法对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的热带森林林冠高度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勐仑子保护区西片森林可根据林冠高度结构差异而分为7类,其中包括热带季节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河漫滩林;潜在辐射强度、海拔、地形垂直曲率、坡度以及1981和2021年影像亮度平均值是影响林冠高度结构聚类的主要因子。以番龙眼为主要优势种的热带季节雨林在沟谷和低地地段占有最大的分布范围,而山脊和干扰迹地上则以短刺锥为优势种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次生林地段林冠表面极为平整,结构上明显区别于天然林,30多年前的轮歇农业活动至今仍对森林外貌有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54.
数量分类在南亚热带丘陵地土壤样本分类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将三种聚类策略和二种排序技术应用于南亚热带丘陵地土壤样本的分类,结果表明,平方和增量法与可变法的聚类结果极为接近,并具有较大的合理性。排序技术以欧氏距离的极点排序效果最好,二维图上距离与原来样本间的欧氏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9511.同时.极点排序与聚类结果具有很好的吻合世,而主分量分析则效果不佳。文章认为,结合极点排序与聚类分析可以对该地土壤进行有效的分类,它可以克服在排序图上作直接分类时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文章还探讨了排序效果的检验、排序图上样点的分类、排序图形可能存在的局限以及因子载荷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5.
856.
运用气相色谱对在温室栽培的Hymenaea courbaril和Copaifera officinalis及C. pubiflora幼树叶内倍半萜类化合物昼夜和季节性变化进行了分析测定。Hymenaea和Copaifera这二个属植物叶内具有基本相同的一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对认为具有生态意义的它的主要成分:石竹烯(caryophyllene),α,β-瑟林烯(selinene)和树脂含量进行了分析统计。在三个季节和昼夜的资料中,这二个属植物的石竹烯、α,β-瑟林烯和树脂含量昼夜变化是很小的,而在植株间(遗传型)和不同的季节里它们有明显而有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857.
历经12年的努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番兴明带领的研究组成功选育出热带高油玉米云瑞21(云优21)。这是利用云南省独创的热带白粒高油玉米种质选育出的国内外首个热带白粒高油玉米品种.成功拓宽了高油玉米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858.
859.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  相似文献   
860.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