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7篇
  免费   575篇
  国内免费   3791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303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及元素释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凋落物分解对季节性冻土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岷江冷杉 (Abies faxoniana Rehder & E. H. Wilson)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aczev)林凋落叶的分解.一个季节性冻融期间,冷杉林和白桦林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为(19.4 ±2.0)%和(21.5±3.5)%,约为1a中凋落物分解的64.5%和65.6%,表明季节性冻融对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影响显著.冷杉凋落物中C、N、P、K、Ca和Mg的释放率为(15.0±1.0)%、(34.1±3.6)%、(17.0±0.9)%、(22.8±5.9)%、(20.1±0.1)%和(36.3±2.1)%,白桦凋落物中C、N、P、K、Ca和Mg的释放率为(20.7±0.1)%、(29.4±3.4) %、(15.7±1.3)%、(16.8±5.1)%、(21.3±1.8)%和(20.5±2 8)%.结合叶凋落物产量可以推断,冷杉林凋落物在一个季节性冻融期间释放到土壤的N、P、K、Ca、Mg为(10.17±1.14) kg · hm-2、(0.68±0.08) kg · hm-2、(4.08±0.46) kg · hm-2、(0.46±0.05) kg · hm-2、(0.09±0.01) kg · hm-2,白桦林为(5.61±1 12) kg · hm-2、(0.34±0.07) kg · hm-2、(1.21±0.24) kg · hm-2、(0.300±0.059) kg · hm-2、(0.051±0.010) kg · hm-2,这对于春季亚高山森林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2.
采用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天池气象站1980~2005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光、水和风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26年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区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水汽压和年平均风速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467.4h、2449.0mm、1248.8mm、88.67%、20.77hPa、1.2m/s.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水汽压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水汽压升高趋势明显,每10a增加0.38hPa;日照时数、年蒸发量和年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其中平均风速下降明显,每10a减小0.27m/s;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年代际变化规律不一,但10月份的降水量和9月份的蒸发量下降趋势明显.气候增暖作用分析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尖峰岭山地雨林区气候增暖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93.
"现代生态学讲座"系列会议是由国内外华人生态学家联合发起、为加强现代生态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热点问题的交流与合作的国际会议.总结了2009年6月27~29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五届现代生态学讲座国际会议的全部二十五场报告,围绕"宏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会议主题,分别从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根际和土壤生态学、分子和行为生态学以及农业生态学等角度进行了分类总结.全部报告可归纳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两个大的基础理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必须在人类-自然耦合生态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探索.对该会议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94.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以及周边区域的景观格局,显著影响着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功能.景观尺度上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城市森林学的研究热点.在阐明城市森林及其景观格局与过程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进展情况,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有望成为今后城市森林景观研究的发展方向:景观尺度上的城市森林系统能流、物质循环等生态学过程研究;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的社会驱动力研究;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森林规划研究;半都市化地区的森林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基于空间显式景观模型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过程模块开发.  相似文献   
995.
广州市农作物系统与大气的CO2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泛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广州市各种农作物系统与大气CO2交换.分析了各种农作物系统净生产力吸收CO2的能力和碳汇功能大小.结果表明:2005年广州市8种农作物系统作物净生产力吸收CO2 4 032 366t·a-1,其土壤CO2排放3981753t·a-1,吸收大于排放,对大气CO2而言,整个农作物系统是一个弱的碳汇;水稻、甘蔗、木薯和果用瓜4种连作或高杆作物系统每年作物净生产力吸收CO2量大于土壤CO2的排放量,系统具有较大的碳汇功能,花生、大豆、花卉和蔬菜4种矮杆作物系统每年作物净生产力吸收CO2量小于土壤CO2的排放量,系统起着碳源作用;果实或经济产量生长在地上部分的作物其单位面积吸收CO2能力比果实(块根)生长在地下的作物大;除花生在生育期间生物量吸收CO2量少于同期土壤排放以外,其余7种作物在生育期间生物量吸收CO2的量大于同期土壤排放,大多数农作物在生育期间具有碳汇功能,在撂荒期才体现碳源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以蚕豆田间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生态系统为例,首先确定了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群,然后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复合生态系统起主要作用的昆虫种群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建立评价函数对复合生态系统各时期进行评分并排序,比较复合生态系统各时期复合体的大小,其结果可直接用于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997.
蒋德仁 《生命世界》2009,(4):99-100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编排了“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节内容。教材编写是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中心,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层次为线索展开,主要内容有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  相似文献   
998.
名刊封面     
《生命世界》2009,(7):48-49
《保护生物学》2009.6 消融的喜马拉雅 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等专家最近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正在使大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锐减。气温升高和冰雪消融的梯度效应一方面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边界的移动以及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反馈等,另一方面,它增加亚洲在水供给和农业产最上的不确定性,对环境和社会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国外学者观点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热点和存在较多争议的领域之一。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评估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学者的观点,特别是引起诸多争论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各项服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使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本身就缺乏严格的标准,同时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复杂的尺度转换问题,从而使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容易出现重复计算;二是由于经济学方法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同的评估对象和评估目标往往需要选取不同的评估方法,每一种生态系统服务通常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选择的不同方法.从而使得到的结果间缺乏可比性;三是由于生态系统不同于经济系统。有时用经济学方法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时往往很难反映出自然系统的价值,特别是当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随着时间和新信息的出现而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差异。今后的研究应当着力于上述困难的解决,以便使生态系统的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虚拟草地生态系统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清  徐柱  王加亭 《生态学报》2006,26(3):768-772
通过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将其抽象为多维的虚拟空间,综合应用草地生态学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以及JAVA语言,集成基础科学数据和动态信息,在国际互联网上构建了完全开放和共享的、具有10维空间的虚拟草地生态系统.系统实现了空间-属性的双向复合查询和分析、牧草信息检索等主要功能.结果表明,该虚拟系统包含信息量大、运行稳定,为业界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和空间分析的共享平台.该系统是我国在互联网上第一个基于WebGIS技术的虚拟草地生态系统,为建设我国数字草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