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温腾  徐德琳  徐驰  赵德华  冷欣  耿其芳  安树青 《生态学报》2012,32(11):3606-3612
"现代生态学讲座"是由著名生态学家李博院士创导,国内外华人生态学家联合发起,旨在促进中国现代生态学与世界同步发展,加强国内外生态学界交流与合作的国际会议。2011年8月1-4日在南京大学举行的第六届现代生态学讲座围绕"全球背景下现代生态学热点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主题,进行了23场特邀专家学术讲座,从全球变化背景下:现代生态学方法论、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响应与反馈、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入侵、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植物生理生态、全球变化背景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水文、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生态管理等八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从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学科角度探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响应以及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最后,对会议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3):523-524
 近些年来,生态学在国际范围内获得迅速发展,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了交流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探讨中国生态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支持下,决定于2005年6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现代生态学讲座(III)暨学术讨论会”,组织国内外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科学家对世界生态学的发展开展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和综合性的学术讨论。通过这次讲座,拟提出10个专题报告分子与进化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以及生态健康、生态评价和生态服务),内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对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加以综述,以期反映现代生态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及国际上生态学的热点。该讲座的目的是纵观国际生态学发展趋势和进展,展望与制定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和生态学科重点(优先)发展领域(纲领),凝炼今后中国在生态学科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会议秘书处 负责人:葛剑平010c58808999,gejp@bnu.edu.cn 白永飞010-82595771,yfbai@ibcas.ac.cn 联络人:王天明 010-58805291,moderneco@126.com 王红芳 010-58805291,wanghf6.6@163.com 详情请登陆http://www.moderneco.net 欲参加者请于5月20日前注册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对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方案须从个体到全球不同尺度开展系统研究,并协同考虑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互作机制。综述了2010年7月24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青年学者论坛的18场青年学者报告,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水分生态学、植物营养与土壤生态学、草畜耦合生态学和生态系统设计与管理等5个分支,报告内容从个体尺度到全球尺度、从自然层面到社会层面均有涉及。将会议主题放入Reynolds等人提出的旱地系统发展范式(DDP)、Jianguo Liu等人提出的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理论(CHANS)和Thorvald Srensen提出的生态区概念(ecotope)及脆弱生态系统差别分层管理理论(SFDM)的视角中开展系统地讨论。总结过去20a在干旱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融合国际前沿进展,提出在年降水量为300-550 mm的地区如何实施"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和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加植被覆盖率"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该模式映射了未来几十年高效应对全球变化给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自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发布以来,旱区农业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综述了2010年7月19日至2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cosyste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EAM)国际会议28场特邀专家报告,围绕"气候变化与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主题,分别从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逆境适应机制、植物与土壤关系和生态系统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总结,旨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如何提高干旱与半干旱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理论研究。对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对该会议将来的举办和组织形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翟睿洁  赵文武  华廷 《生态学报》2020,40(5):1834-1837
第十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于2019年7月1日至5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950余名代表参会。其主题是"面向人类世的自然与社会:景观生态学的挑战与展望"。会议内容聚焦气候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与政策制定等。对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启示主要有:(1)加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作用机制分析;(2)深化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连接;(3)拓展景观生态学研究成果在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房学宁  赵文武 《生态学报》2013,33(20):6736-6740
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于8月18日至23日在英国伦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交流形式多样,讨论了生态学不同专题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探讨主要从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三方面展开,强调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并展现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对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跨学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2)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的研究。(3)加强生态系统服务机理的研究。(4)加强新技术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应用,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模型、动态监测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2016年8月25日至27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的8场特邀报告,29个主题会场和“全国生态学研究生论坛”的多个报告,内容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保护与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动植物行为与生态功能、人文与农业生态学等6个分支领域。内容从微生物到动植物,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生态均有涉及。报告内容表明,单纯的基础研究比例在减少,应用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较前几届有增高,多学科交叉研究报告显著增加,未来生态学的发展不断贴近生产实践、朝向“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研究”方向发展,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趋势明显。另外,本文还结合现代生态学100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会议围绕“创新生态科学,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旨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为我国生态学领域各类成果搭建了充分的展示平台,为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渠道,其中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含北京)的报告和参会人数一直维持较高比例。总之,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我国生态学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也充分展现了我国生态学的研究水平,扩大了我国生态学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生态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维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基于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内涵,总结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特征,即人为主导性、高需求性、异质性、动态性、多功能性、社会经济属性以及负效应;当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指标法、价值评估法与模型模拟法;在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类型服务中,调节服务与文化服务对提高城市居民健康尤为重要;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主要表现在支持服务与文化服务之间、调节服务与文化服务之间.最后,总结了未来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特别强调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Xiong YC  Xiong JL  Li PF  Li ZH  Kong HY  Wang SM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4):1089-1093
为促进中国青年生态学者与海外生态学者的交流与合作,由海外优秀华人生态学者发起的第一届"国际青年生态学者论坛"于2009年6月29-30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交流内容包括了植物一土壤互作关系、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安全与生态规划、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表明国内生态学的发展正逐渐从传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型研究转变.报告内容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生态学发展的学科特点、演变方向和分布格局,我国生态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四大中心,且各自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文章最后对会议的组织形式和未来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的发展日益强调合作交流,特别是国际生态学家与生态学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2000年以来,美国生态学会为执行其新千年"生态学展望"报告制定的战略目标之一,即加强国际生态学的合作,付诸了很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海岸带是海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敏感、脆弱。随着沿海各省市新一轮开发规划的实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海洋生态管理面临着新的经济、环境问题,海洋生态监控区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海洋生态监控区,指依据海洋生态特征和问题冲突特点而确定的、通过生态监测和评价而提出的用于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调控的海洋区域。海洋生态监控区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自然视角、经济视角和社会视角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海洋生态重要性区域的内涵,并结合生态社会与生态系统服务描述了海洋生态监控区内涵;结合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需要,从管理学、生态学、管理对象及管理实施等方面探讨了海洋生态监控区区划的原则;分析了影响海洋生态监控区的主要因素,结合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构建了区划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和三大方面14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祁栋灵  陶忠良  孙瑞  谢贵水  吴志祥 《生态学报》2016,36(10):3123-3125
为探讨生态学最新前沿和进展,加强青年生态学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15年11月28-30日在海南大学举行了以“加强合作研究,服务地方发展”为主题的2015年海南省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有22位生态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做了大会报告,内容涵盖了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热带云雾林群落生态学、动物寄生行为生态、道路生态、热带植物的分布与进化、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环境生态承载力、生态友好行社区建设模式、生态系统生理学、海洋生态风险评估等。  相似文献   

13.
14.
Ecosystems - Estuarine ecosystem ecology is a dynamic field of study that has historically focused on a spectrum of compelling research topics, and here we present a series of perspectives on the...  相似文献   

15.
Ecosystem services research faces several challenges stemming from the plurality of interpretations of classifications and terminologies. In this paper we identify two main challenges with current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systems: i) the inconsistency across concepts,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 and; ii) the mix up of processes and end-state benefits, or flows and assets. Although different ecosystem service defini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can be valuable for enriching the research landscape, it is necessary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ambiguity to improve comparability among ecosystem-service-based approaches. Using the cascade framework as a reference, and Systems Ecology as a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we aim to address the ambiguity across typologies. The cascade framework links ecological processes with elements of human well-being following a pattern similar to a production chain. Systems Ecology is a long-established discipline which provides insight into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We present a refreshed conceptualiz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which can support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measurement. We combine the notions of biomass,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from system ecology, with the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ualization to improve definitions and clarify terminology. We argue that ecosystem services should be defined as the interactions (i.e. processes) of the ecosystem that produce a change in human well-being, while ecosystem components or goods, i.e. countable as biomass units, are only proxies in the assessment of such changes. Furthermore, Systems Ecology can support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ualization and related applied research, where more emphasis is needed on the underpinning complexity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相似文献   

16.
The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EE) aims at fostering pluridisciplinarity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 that purpose, funds ex muros research groups (GDR) on thematic topics. Trophic ecology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scientific field in ecology that would greatly benefit from such networking activity, as being profoundly scattered. This has motivated the seeding of a GDR, entitled “GRET”. The contours of the GRET's action, and its ability to fill these gaps within trophic ecology at the French national scale, will depend on the causes of this relative scattering. This study relied on a nationally broadcasted poll aiming at characterizing the field of trophic ecology in France. Amongst all the unique individuals that fulfilled the poll, over 300 belonged at least partly to the field of trophic ecology. The sample included all French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areer stages. Three main disruptions within the community of scientist in trophic ecology were identified. The first highlighted the lack of interfaces between microbial and trophic ecology. The second evidenced that research questions were strongly linked to single study fields or ecosystem type. Last, research activities are still quite restricted to the ecosystem boundaries. All three rupture points limit the conceptual and applied progression in the field of trophic ecology. Here we show that most of the disruptions within French Trophic Ecology are culturally inherited, rather than motivated by scientific reasons or justified by socio-economic stakes. Comparison with the current literature confirms that these disruptions are not necessarily typical of the French research landscape, but instead echo the general weaknesses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ecology. Thereby,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actions within and toward the community of trophic ecologists, as planned within the GRET's objectives, should contribute to fill these gaps, by reintegrating microbes within trophic concepts and setting the seeds for trans- and meta-ecosystemic research opportunities. Once the community of trophic ecologists is aware of the scientific benefit in pushing its boundaries forwards, turning words and good intentions into concrete research projects will depend on the opportunities to obtain research funding.  相似文献   

17.
分子标记、基因流、种群空间动态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RFLPs、RAPDs、微卫星等新的分子标记的不断涌现,促进了这些领域的飞速发展。对种群空间动态研究中的等级岛屿模型、距离隔离模型、脚踏石模型、集合种群模型等方面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做了介绍。同时还介绍了遗传距离、基因流及其测度、基因突变模型、3S技术、空间精确性种群模型和基因频率的空间自相关等热点领域。最后,就空间分子生态学存在的问题与前景进行了讨论,指出了空间分子生态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蒲高忠  王柯懿  莫凌  曾丹娟  陈霞霞 《广西植物》2021,41(10):1632-1643
喀斯特天坑(Tiankeng)是近年来在喀斯特地区发现的一类深陷地表的负地形地质奇观,由于受到四周岩壁的圈闭作用及地形的约束,喀斯特天坑内部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原始小气候,孕育了丰富独特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该文在系统梳理前期天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天坑植被生态系统研究为重点,兼顾天坑分布和演化规律,综述了天坑在这些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新的认识,进而分析了目前天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上述天坑研究领域,提出了天坑研究未来发展的5个研究方向:(1)系统性、大尺度和多学科联合探究天坑成因及其植被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2)天坑内生物资源对坑外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作用及其机制;(3)天坑土壤微生物分布规律及其与植物互作机制;(4)环境变化对喀斯特天坑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5)旅游开发对天坑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