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9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微藻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藻因生长速率快、细胞脂质含量高及具有生物隔离二氧化碳能力,已作为新一代生物质能源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投入大量淡水资源并需在生长期间持续提供营养物质已成为规模化培育微藻的主要障碍.将微藻培育系统与废水处理相结合是经济可行的污水资源化方案.基于微藻生长期间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机制,本文综述了微藻在各类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情况,着重分析了其对废水中有机与无机化合物、重金属以及病原体的去除或抑制能力.同时,考察了废水初始营养物浓度、光照、温度、pH与盐度以及气体交换量等环境因素对微藻生长代谢的影响.此外,结合微藻规模化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对微藻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水生态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为实现优势菌种的工程应用,由焦化废水处理站污泥筛选优势好氧菌A和兼性厌氧菌F,使用谷壳g、豆皮d为载体,采用固体发酵法进行固定化产品制备。初步研究表明固体发酵法固定菌种具有可行性,主要调控因素有温度、初始含水率、工业废水比例、pH、通风量和发酵时间。以pH8.0、温度好氧菌30℃(兼性厌氧菌35℃)、接种量1mL茴液儋田定化载体,初始含水量80%,固体发酵时间5d,低于60℃鼓风干燥,制备固定化产品。保存三个月,谷壳固定化产品好氧菌八的硝化能力和兼性厌氧菌R的反硝化能力不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改变;豆皮固定化产品氏、Fd降解能力随保存时问延长下降12%左右。以实验室岔/O工艺系统验证固定化产品处理焦化废水效果,缺氧池中无NO3-N积累,反硝化作用明显。氐和气对氰化物的去除率均达99%以上;对苯酚的去除效果气(98.84%)优于氏(79.6%);但对NH4+-N的去除率氏(75.46%)优于Ag(62.55%)。  相似文献   
73.
为实现优势菌种的工程应用,由焦化废水处理站污泥筛选优势好氧菌A和兼性厌氧菌F,使用谷壳g、豆皮d为载体,采用固体发酵法进行固定化产品制备.初步研究表明固体发酵法固定菌种具有可行性,主要调控因素有温度、初始含水率、工业废水比例、pH、通风量和发酵时间.以pH 8.0、温度好氧菌30℃(兼性厌氧菌35℃)、接种量1mL菌液/g固定化液体,初始含水量80%,固体发酵时间5d,低于60℃鼓风干燥,制备固定化产品.保存三个月,谷壳固定化产品好氧菌Ag的硝化能力和兼性厌氧菌Fg的反硝化能力不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改变;豆皮固定化产品Ad、Fd降解能力随保存时间延长下降12%左右.以实验室A2/O工艺系统验证固定化产品处理焦化废水效果,缺氧池中无NO3 - -N积累,反硝化作用明显.Ad和Ag对氰化物的去除率均达99%以上;对苯酚的去除效果Ag(98.84%)优于Ad(79.6%);但对NH4+ -N的去除率Ad (75.46%)优于Ag (62.55%).  相似文献   
74.
白坚木皮醇是天然橡胶制胶乳液中存在的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天然化合物,多存在于制胶废水中。由于其极性高且溶于水,在常用的反相液相色谱柱中保留值较低,分析和分离都较困难。本研究选用SHI-SEIDO PC HILIC色谱柱建立了亲水色谱法(HILIC)测定白坚木皮醇的方法。以乙腈-水(V/V,60/40)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DAD)为检测器时,检测波长为190 nm,白坚木皮醇的保留因子为1.07,线性范围为0.05~4mg/mL,检测限0.01 mg/mL。  相似文献   
75.
柠檬酸废水IC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真细菌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柠檬酸工业废水IC厌氧反应器处理时产生的厌氧颗粒污泥中真细菌的菌群结构.方法:构建细菌的16S rDNA克隆文库,对文库中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然后Blast比对,并进行分类、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对获得的77个16S rDNA序列进行测序,按序列相似性≥97%的分类标准,这些序列可分为22个OTU,其中4个优势OTU分别与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疣微菌属(Verrucomicrobia)最为相近,其余OTU的克隆数较少.颗粒污泥中的真细菌主要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梭菌纲(Clostridia)、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以及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的细菌,分别占克隆总数的34/77、31/77、6/77、6/77.结论:该文研究了柠檬酸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厌氧颗粒污泥中细菌的菌群组成和结构,为深入了解柠檬酸废水的厌氧处理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6.
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以高岭土悬液絮凝能力为指标,从活性污泥中筛选霉菌,并对其基本特性和处理制革废水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获得2株絮凝活性高的霉菌,经初步鉴定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处理制革废水,色度、氨氮、化学需氧量(COD)和铬的去除都有明显效果,宜作为制革废水生物处理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77.
从辽河油田曙光污水处理厂含油废水样品中直接抽提细菌总DNA,并对总DNA中16S rRNA V3可变区序列作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与常规水质分析相结合对系统中不同处理阶段细菌种群多样性和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系统的不同处理阶段细菌的多样性有明显差异,既存在共同的细菌种属,也存在着各自独特的细菌种属,且细菌种群的多样性与水质CODcr和总石油烃(TPH)的浓度呈负相关,细菌种群的多样性越高,CODcr和TPH的浓度越低,反之则越高.在处理过程中,随着样品中细菌多样性的增加,种群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指数(C_8)逐渐升高,最后形成了稳定的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78.
PS1沼泽红假单胞菌对集约化对虾养殖废水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合细菌PS1——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净化集约化对虾养殖废水,探讨不同温度、不同菌浓度下PS1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S1可有效降低对虾养殖废水中的COD、NH4^+-N、NO3^-N、PO4^3--P,但对NO2^--N无降解效果,反而使之持续升高;PS1对养殖废水96h的降解率受温度和添加菌浓度的影响显著(P〈0.05)。当温度为26℃时,PS1对废水的降解活性较好;不同菌浓度组间的净化效果差异明显(P〈0.05),综合净化效果,以12.5×10^5 CFU/ml的菌浓度为宜。  相似文献   
79.
N~+离子诱变高效降酚菌及其含酚废水模拟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降酚效果较好菌株E为诱变出发菌株,利用N+离子束诱变,获得若干突变菌株,计算诱变存活率和正突变率,利用正交实验对离子束诱变的优势菌KE2菌株进行了最适宜生长条件的优化,并进行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诱变注入的较适宜剂量为18.4×1014N+/cm2.诱变菌株中降酚效果最好的诱变菌KE2的降酚率较出发菌E高,且在传代时性状稳定.经初步鉴定,出发菌株E和诱变降酚菌KE2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KE2降酚诱变菌的生长适宜参数为:葡萄糖浓度1 000 mg/L,pH值为7,温度30℃.实验室模拟实验显示,添加诱变菌株的一组降酚效果较好,在500 mg/L的酚浓度下,9 h降酚率可达到100%,1 000 mg/L的酚浓度下,加诱变菌组在12 h可完全降解,达到100%.  相似文献   
80.
师舞阳  王淑玉  施剑锋 《生物磁学》2009,(15):2937-2940
本文通过对近期文献综述,阐明了酸性矿坑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的形成机理以及AMD的微生物多样性。综述了AMD形成过程中的硫化金属矿、黄铁矿以及白铁矿的氧化作用,同时对影响AMD形成的化学、生物学以及物理因素及其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目前使用分子生物学对AMD中微生物群落研究的几种手段进行的总结。最后对研究AMD微生物群落这几种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归纳讨论。阐明了这几种分子生物方法对研究AMD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