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9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91.
白莉  高武龙 《生态科学》2009,28(4):362-365
利用烧杯混凝试验,通过改变pH值、药剂投加量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混凝试验,比较了一种新型聚合混凝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对以木浆为主的制浆造纸厂的综合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最佳pH值和投药量条件下,新型聚合混凝剂的处理效果最好.当pH为8.29,药剂投加量为175mg·L-1时,即使不投加CPAM,处理后的废水CODCr去除率为87.4%,浊度去除率为96.4%,色度去除率为89.5%;出水CODCr和色度分别为90mg·L-1左右和约32倍,均达到了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292.
假单细胞GX4—1利用鱼粉废水产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GX4-1利用鱼粉废水产生絮凝剂的条件,结果表明,适宜条件为废水COD浓度为10g/L左右、初始pH为7-9、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00-250r/min,此时的絮凝率可高达99.5%。同时发现在废水培养基灭菌的条件下,该菌仍能产生高效的絮凝剂。该菌利用鱼粉废水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土壤悬液和细活性炭粉末悬液和电瓷厂污水均有较好的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293.
酒精废水发酵生产白地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斌  刘庆业  刘明登 《生物技术》2001,11(5):F003-F003,F002
利用糖厂的酒精废水,进行了白地霉的摇瓶培养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得出了白地霉培养的适宜条件,即废水先稀释0.2倍,添加0.2%硫酸铵,0.1%磷酸,0.1%硫酸镁,初始pH值调整为4.5,接种量为10%,28℃-30℃,在这条件下,得到了0.6-0.7%的干物质发酵产率。  相似文献   
294.
硫铁矿酸性矿山废水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6年11月和2007年1月通过金属和生物指标的量化监测,就酸性矿山废水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高岚河污染现状进行研究。典型对应分析表明:酸性废水对高岚河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对高岚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摄食类群进行分析,研究硫铁矿酸性矿山废水对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岚河自矿源起约16km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多足摇蚊Polypedilum tritum和真凯氏摇蚊Eukiefferiellab rehmi对酸和金属均具有较强的耐受力;捕食者和刮食者对矿山酸性废水带来的污染反应最为敏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受Al、Ca、Cd、Fe、Mg、Mn等金属影响最大;密度受Ca、Cr和Mg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95.
活性污泥驯化的微生物生态学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活性污泥是一种复杂的、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微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活性污泥驯化的基础,驯化条件对微生物进行选择--适者生存增长,不适者被抑制或淘汰.此外,活性污泥微生物还能够通过表型适应和进化性适应主动地去适应驯化条件.活性污泥驯化的过程是微生物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重新分配和调整的过程,符合生态学"选择与适应"的原理.依据这种原理,原污泥、废水水质和处理工艺是影响活性污泥驯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6.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驯化活性污泥处理造纸废水,观察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浮游动物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污泥驯化初期污泥颗粒化程度低,COD去除能力不高,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最早出现,随后出现肉足纲(Sarcodina)生物;污泥驯化中期,污泥颗粒化程度增加,污水处理能力提高,以纤毛虫类(Ciliata)为主;污泥驯化稳定期,处理能力达到最大值,污泥颗粒化完成,固着型纤毛虫--钟虫(Vorticella)的出现和增长,标志着活性污泥的成熟.其次,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如果运行条件发生改变或出现异常,如负荷增加、pH异常、营养缺乏等,系统内浮游动物及其活动情况也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97.
生物膜法和SBR法相结合处理难降解制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生物膜法和SBR法相结合的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含抗生素类等难降解的制药废水 ,对生物膜的耐冲击负荷能力、生物膜对进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生物膜对好氧SBR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pH对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等工艺条件进行研究 ,并通过与传统SBR处理工艺的对比试验 ,进一步揭示了生物膜法和SBR法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298.
白腐真菌处理灰法造纸黑液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不同白腐真菌菌株对灰法造黑液废水的处理,考察了黑液废水浓度和碳氮源添加量对黑液脱色及COD去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变色栓菌(Trametes verscolor)对黑液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其COD去除率为64.25%,脱色率为47.31%,用自选的白腐真菌AH28-2菌株处理未经稀释的黑液废水,分别添加0.2%纤维二维糖和0.02%天冬酰胺,COD去除率达62.45%和68.60%,研究发现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木素过氧化物酶(LiP)对COD去除率有直接影响,MnP/LiP酶活力值越高,处理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99.
应用Coriolus vericolor 菌丝球脱色染料及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白腐真菌(Coriolus vericolor)产生漆酶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产漆酶的最适初始pH值为4.5。提高微量元素浓度或添加藜芦醇都可使C.versiclor的产酶能力增加,添加Tween80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C.versicolor菌丝球进行重复分批产酶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球的稳定性很好,同一批菌丝球可连续利用14次,平均每批酶活力可保持在6.72U/mL,产酶能力优于聚氨酯泡沫固定化菌丝。将粗酶液用要料的脱色降解试验,在酶活力为3.3IU/mL,酸性橙浓度为500mg/L条件下,经过24h反应,脱色率达到98.5%;对含弱酸大红和卡布龙红的印染废水进行脱色试验,脱色率也达到了93%。  相似文献   
300.
以弹性填料和流化床填料为硝化反应的生物挂膜材料, 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为反硝化反应的碳源和生物膜载体, 通过微生物自然挂膜处理低C/N比水产养殖废水, 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及总氮。应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温度25—30℃, 该处理系统首次挂膜成功需要4周, 启动后运行稳定, 对2种不同来源和氮污染程度的养殖废水均有较好的脱氮效果, 氨氮、亚硝酸盐氮及总氮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硝化生物膜(a)的优势菌分别归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反硝化生物膜(b)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指数均远大于前者, 主要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螺旋体门(Spirochaetae)及绿菌门(Chlorobi)。其中, 归属于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的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和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在2种生物膜中占比均较高。由于所处环境(载体, 碳源、溶氧等)不同, 在属分类水平上, 2种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明显差异。生物膜a中属的种类仅为b的三分之二, 相对丰度>0.5%的优势菌属, a为8个, b为18个。其中, 隶属丛毛单胞菌科和红环菌科未知属的优势种群分别占到a、b总序列数的56.67%和45.51%。磁螺菌属(Magnetospirillum)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是a中特有的优势功能菌群, 梭菌属(Clostridium)、动胶菌属(Zoogloea)、管道杆菌属(Cloacibacterium)、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等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菌群为b的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