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阴道炎症是妇科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不同年龄和种族的妇女均可患病。近年来,阴道炎症与妇科肿瘤的相关性日益受到关注。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高居第一。虽然高危型HPV感染很常见,但是宫颈癌的发病率却并不高,这是因为若缺乏协同因素作用就不会有宫颈癌的发生。目前认为阴道炎症除了与阴道黏膜被破坏、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有关外,还与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阴道炎症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就阴道炎症及其与宫颈癌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12.
目的 探究慢性肾病(CKD)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与微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及治疗的CKD患者25例(CKD组)和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肠道微生物检测,同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炎症因子水平,应用Pearson模型探究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KD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构成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产甲酸草酸杆菌、草酸杆菌属、草酸杆菌科和普拉梭菌相对丰度高于CKD组,CKD组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属、肠杆菌科、瘤胃菌科、毛螺菌科、梭杆菌属和拟杆菌目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CKD组患者的IL-6、TNF-α、CRP和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876、4.177、2.236、3.354,P=0.000、0.000、0.030、0.00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与IL-6、TNF-α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72、-0.482,P=0.009、0.002),乳杆菌与IL-6、LPa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38、-0.384,P=0.005、0.014),普拉梭菌与TNF-α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07,P=0.009),瘤胃菌科与IL-6、CR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77、0.508,P=0.002、0.001)。结论 CK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益生菌水平与炎症因子呈负相关,瘤胃菌科与炎症因子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13.
硒营养状态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硒营养状态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炎症的影响。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硒组、适硒组和补硒组,分别给予低硒饲料、适硒饲料和补硒饲料喂养,持续42d。收集0、21和42d时各组大鼠粪样与血样,对比各组不同时间血清硒水平;分析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指纹图谱,比较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H′)、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数及图谱间相似系数(Cs);42d后处死大鼠取十二指肠组织,对比白介素-6 (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21d、42d时血清硒水平、肠道菌群H′及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数组间比较,补硒组最高、适硒组其次、低硒组最低,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组内比较,补硒组上述指标随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P0.05),低硒组显著降低(P0.05),适硒组变化不显著(P0.05);组间Cs累积分布曲线分析,小于0.6的Cs值在低硒组占80.00%,补硒组占65.42%;组内分析,21d时小于0.6的Cs值在补硒组、适硒组、低硒组分别占总Cs个数的78.57%、54.27%和38.79%,42d时小于0.6的Cs值在3组分别占总Cs个数的72.58%、53.47%和36.81%;低硒组IL-6、IL-1β和TNF-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适硒组和补硒组(P0.05),适硒组与补硒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硒日粮可降低血清硒水平,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失调、降低其多样性,进而引起肠道炎症,适量补充硒可提高血清硒水平,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丰富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914.
目的 研究慢性PM2.5暴露对小鼠肺炎症和NLRP3炎性小体活性的影响,为防治PM2.5所致肺损伤提供新靶点。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通过不同剂量气管滴注法进行PM2.5染毒,剂量为2,10mg/(kg·bw),对照组小鼠滴注生理盐水。小鼠连续滴注20次,每3d染毒1次后,取血和肺组织。三组小鼠进行血细胞计数;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肺组织巨噬细胞水平;用试剂盒测定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水平及caspase-1活性;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NLRP3炎性小体相关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两个剂量PM2.5染毒均能明显降低单核细胞百分比(P<0.01),增加中性粒白细胞百分比(P<0.01);导致肺炎症发生;增加肺组织caspase-1活性(P<0.01)及NLRP3和ASC的mRNA表达(P<0.01)。与对照组相比,两个剂量组小鼠肺组织IL-1β和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 慢性PM2.5暴露可能通过激活肺组织NLRP3炎性小体导致肺炎症发生。  相似文献   
915.
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通过巨噬细胞在肺气肿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小鼠分别烟雾暴露8、16、24周建立肺气肿模型,有创小鼠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参数;收集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进行细胞计数;取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共染,分析肺泡结构破坏、β2m表达及其靶细胞情况。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 PMA)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系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以不同质量浓度的人重组β2m刺激48 h,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烟雾暴露所致肺气肿模型组小鼠肺泡腔明显扩大,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 TLC)、肺泡弦长(mean linear intercept, Lm)和肺泡破坏指数(destructive index, DI)均明显增加(P<0.05);BALF细胞总数明显增多,以巨噬细胞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共染显示肺气肿组小鼠肺组织β2m表达上调(P<0.05),且可与巨噬细胞共定位。体外用人重组β2m刺激THP-1巨噬细胞可促进炎症因子IL-1β、IL-6、IL-8的产生(P<0.05)。结论上述数据表明β2m可能通过上调巨噬细胞炎症因子产生从而参与肺气肿的发病过程。研究为未来肺气肿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916.
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巨噬细胞(macrophages, Mφ)在机体中分布广泛并具有十分活跃的生物学功能,在宿主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集中于Mφ的吞噬功能及抗原提呈作用,而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活化模式的Mφ对病毒感染后机体的炎症反应具有双重调控作用,Mφ的极化状态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关系密切。病毒感染急性期,Mφ向M1方向极化,M1型Mφ可促进炎症反应,辅助机体清除病原体,但其过度活化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加重组织的免疫病理损伤;随着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进展,Mφ向M2方向极化,M2型Mφ可通过分泌多种抑炎因子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参与组织修复,亦与感染慢性化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机体后可以诱导Mφ向不同方向极化,但其具体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就Mφ极化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作一概述,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治疗策略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17.
上调中枢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4(complement-C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4, CTRP4) 可以改变下丘脑食欲调节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小鼠摄食且降低其体重。然而,CTRP4如何调控食欲调节相关蛋白的表达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上调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中的CTRP4,探讨CTRP4调控食欲调节相关蛋白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对N2a细胞未做干预、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重组腺病毒和CTRP4过表达重组腺病毒,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阴性对照组(Ad-GFP组)及CTRP4过表达组(Ad-CTRP4组)。干预72 h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细胞CTRP4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印迹检测细胞CTRP4、Pomc、Npy、p-STAT3/t-STAT3、TNF-α、IL-6、SOCS3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d-CTRP4组的CTRP4 mRNA水平(26 258.44±10 403.47 vs. 1.81±0.79 vs. 1.00±0.00, P<0.01)及蛋白质水平显著增加(10.44±7.99 vs.0.64±0.62 vs. 1.00±0.75, P<0.01)。Ad-CTRP4组的p-STAT3/t-STAT3(3.38±1.70 vs. 0.86±0.57 vs. 1.00±0.63, P<0.01)和Pomc(1.81±0.19 vs. 1.15±0.18 vs. 1.00±0.22, P<0.01)表达均显著增高;SOCS3(0.69±0.15 vs. 1.00±0.12 vs. 1.00±0.07, P<0.01),IL-6(0.40±0.19 vs. 1.03±0.17 vs. 1.00±0.16, P<0.01),TNF.α(0.39±0.27 vs. 1.05±0.46 vs. 1.00±0.29, P<0.05)及Npy (0.55±0.14 vs. 1.21±0.38 vs. 1.00±0.24, P<0.05)表达均显著下降。上述结果提示,在N2a细胞中,上调CTRP4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和IL-6,降低负性调节因子SOCS3的表达,增加STAT3磷酸化表达水平,从而调控食欲调节相关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918.
δ-联蛋白(delta-catenin)作为高表达于神经系统的黏附蛋白质,在神经系统的功能发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在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体外培养原代皮层神经元,构建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 OGD/R)模型。用Western 印迹、LDH等方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δ-联蛋白在OGD/R模型后的不同时间点(0、4、12、24 和48 h)表达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2 h表达量最低(0.48±0.08 vs 1.53±0.18,P<0.05),在48 h表达升高到对照组水平(1.35±0.15 vs 1.53±0.18,P>0.05)。用siRNA慢病毒干扰δ-联蛋白表达后,ELISA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OGD/R后,IL-1β和IL-18升高(24.80±1.64 vs 12.75±0.87,28.12±2.69 vs 12.99±1.24,P<0.05),但在干扰δ-联蛋白表达后,和OGD组相比,IL-1β和IL-18释放降低(12.81±0.78 vs 24.80±1.64,14.27±1.37 vs 28.12±2.69,P<0.05)。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AKT信号通路磷酸化位点Ser 473活化增高(1.08±0.04 vs 0.85±0.06,P<0.05),但Thr 308位点活化无改变(1.17±0.06 vs 1.11±0.08,P>0.05)。在siRNA慢病毒干扰并且联合使用AKT信号通路抑制剂GSK 690693后,和OGD+siRNA组相比,IL-1β和IL-18释放增高(24.58±0.99 vs 12.81±0.78,31.62±2.23 vs 14.27±1.37,P<0.05)。上述结果显示,δ 联蛋白通过AKT信号通路调控OGD/R后的炎症反应,这可作为δ-联蛋白功能研究的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19.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对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迹在HEK-293T细胞中研究TRAF6与NLRP3的相互作用;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在THP-1细胞中研究TRAF6对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结果:TRAF6通过与NLRP3的相互作用增加NLRP3的稳定性,进而促进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介导的LDH的释放。结论:TRAF6通过增加NLRP3的稳定性正调控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920.
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研究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尽管早产的病因、预防及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早产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早产的防治依然是围产医学的一个重要难题。感染和(或)过度的全身或局部炎症是公认的早产发生的病理生理途径。宫内感染作为早产致病因素之一,其往往是由阴道微生态上行感染引起。然而治疗各种感染在降低早产风险方面效果有限,这表明尚有其他复杂机制可能与早产的发生有关。研究显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质——补体系统是一种天然免疫防御机制,其不仅可保护机体免受感染,而且在协调正常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与早产密切相关。探究补体系统与早产、微生态与补体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可为抑制补体过度激活进而防治早产这一潜在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