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57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甘肃省玛曲县高寒沙化草甸为对象,应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其不同沙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演替的进行,物种组成数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在轻度沙化阶段物种数最多(43种),禾草类和豆科类物种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呈逐渐减少规律,优势度逐渐减弱;在极度沙化阶段(除垂穗披碱草外)几乎完全消失,莎草类和杂类草一些物种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则均呈逐渐增大规律,优势度逐渐增加,并在重度或极度沙化阶段成为优势种、次优势种或重要伴生种;随沙化演替进程,蒲公英、狼毒和乳白香青等物种则表现出波动性,最后消失,物种组成和数量的变化导致沙化演替进程中高寒草甸草场质量逐渐降低.(2)相邻沙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较高,而相距较远的沙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较小,沙化演替系列两个极端阶段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最小.(3)垂穗披碱草在整个沙化演替过程中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逐渐减小,但其值都较大.(4)生态位总宽度占前5位的物种依次是:垂穗披碱草、莓叶委陵菜、矮嵩草、高山唐松草和苔草,其值分别为1.653、1.438、1.387、1.295和1.204.(5)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系数的平均值随沙化程度加深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轻度沙化阶段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为0.824.  相似文献   
92.
以三江源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中典型杂草甘肃马先蒿为研究对象,以建植前为对照,比较建植期为5年、10年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中马先蒿形态特征、器官生物量和资源投资状况.结果表明:(1)甘肃马先蒿在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中个体形态特征如株高、花柱高、花数目存在显著差异,而根系长、分枝数、叶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阶段各器官生物量发生改变,根系生物量、茎叶生物量、繁殖器官生物量变化差异显著,而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综合建植前与建植后5、10年这3个时期样地中甘肃马先蒿在形态特征与资源投资状况的变化特征发现:总生物量、茎叶生物量、繁殖器官生物量、花数都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根系生物量、株高逐渐增大,而花序长度则持续下降;资源相对投资比例也随建植期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对投资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繁殖投资则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3)以总生物量为个体大小参数,在同一时期内甘肃马先蒿各器官的绝对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大小依赖性,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茎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花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但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中各器官生物量的个体大小依赖性响应程度不同,其中茎叶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的大小依赖程度随建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花生物量的个体大小依赖性却随建植期的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93.
石羊河下游盐渍化弃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羊河下游不同年代盐渍化弃耕地自然群落为对象,利用优势种群的消长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退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一般经历3个阶段:田间杂草→荒漠草本→荒漠灌木,但群落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藜+田旋花群落(1~2年)→骆驼蒿群落(3~10年)→苏枸杞+黄毛头群落(10~40年)→黄毛头群落(顶极群落);2)土壤养分在整个植被演替过程中一般经历消耗-积累-消耗3个阶段,但速效钾不存在初期消耗阶段,演替后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状态,并逐渐接近本区域自然植被土壤养分;3)由于前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阶段,骆驼蒿种群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不明显,其中与速效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苏枸杞种群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其中与有机质、全氮、30~60cm速效钾相关性显著;而黄毛头种群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黄毛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作为盐渍化弃耕地上的适宜引种物种,以调控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94.
《人与生物圈》2011,(3):102-103
黑龙江五大连池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境内,总面积1060平方公里,以保护火山遗迹为主。200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京哈高速→哈尔滨→黑河→北安→鹤嫩公路→五大连池保护区。地方特产:蘑菇、木耳、蕨菜、黄花菜、猴头、蜂蜜、山芹。旅游资源: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由火山岩浆填  相似文献   
95.
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生态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五大连池处于大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的交错地带,在过去210万年间经历了7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内陆火山遗迹,2010年被我国政府遴选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为了科学、准确地阐述五大连池生态方面的突出普遍价值,本文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框架下,整合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在与其他相关世界遗产地充分比较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五大连池的生态价值.五大连池植物地理特征交错,区系来源广泛;物种组成相对丰富;发育在熔岩台地上的矮曲林反映了植物的特殊适应过程:特有成因形成了陆生和水生两个完整的植被演替序列;陆生植被演替同时存在普通演替和斑块动态演替两种模式,在熔岩地貌上斑块动态演替模式更为随机而高效.上述生态特征充分展示了五大连池正在进行的生物生态过程,体现了五大连池独特的生态价值,为后续有效保护和深入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癫痫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致痫组(SE组)、姜黄素[60mg/(kg·d)]干预组(curcumin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变化,并检测脑片水平的长时程增强(LTP)变化,处死大鼠后取脑组织并匀浆,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1)SE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组寻找平台的潜伏期相对于SE组显著缩短(P〈0.05)。撤离平台后,SE组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姜黄素治疗后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较SE组显著延长(P〈0.05)。(2)给予HFS刺激后各组兴奋性突出后电位(fEPSP)斜率较前明显增加,均可持续1h以上,与对照组比较SE组HFS刺激后fEPSP斜率明显减小(P〈0.05),姜黄素可减轻SE所致的fEPSP斜率减小(P〈0.05)。(3)SE组SOD、GSH—PX、GSH显著下降,MDA明显增高,姜黄素可逆转上述现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可显著减轻癫痫持续状态所致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减轻海马区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海马海马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7.
逐步增加培养基的蔗糖浓度可提高黄皮胚轴的耐脱水性。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SDS—PAGE方法探讨了黄皮胚轴在耐脱水性获得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DSC图谱显示,蔗糖预培养胚轴的升温图谱与对照不同,有比较明显的台阶式变化,有玻璃化形成的倾向;应用线性回归方程法或冰熔化热法计算黄皮胚轴的不可冻结水,发现蔗糖预培养胚轴的不可冻结水含量与对照胚轴无显著差异。蛋白分析表明,蔗糖预培养诱导黄皮胚轴中可溶性蛋白增加68%,其中尤以20kD蛋白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98.
肺结核病人住院时间长,自身免疫力低下、合并症多、病情重、病情恢复慢,相关知识缺乏等。针对以上特点,了解结核病健康教育的需求,制定周密的教育方案,使病人了解肺结核治疗、护理、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减少复发和耐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关系,对广州龙眼洞林场内闽楠(Phoebe bournei)-樟(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混交林进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0.37 hm2样地内共有128种植物9563株,隶属于57科99属;其中乔木35种,灌木61种,草本98种.在乔木层中,重要值排名前5...  相似文献   
100.
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调控与被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军  孙志强  乔杰  张星耀 《生态学报》2010,30(9):2454-2464
如何评价天然林中原生的昆虫、病原的生态功能是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之一。依据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当前有关天然林调控病虫害爆发的多样性-稳定性假说和联合抗性假说,指出联合抗性假说的不确定性以及多样性-稳定性假说的局限性。昆虫、病原在天然林演替过程对系统整体结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性上不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调控功能作用,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加速或改变系统的演替途径。这种生物干扰目前在林业发达国家的天然林管理策略中被视为有益的干扰元素,由此提出将模拟自然干扰作为今后天然林管理策略一项指导方针。同时指出我国对此的认识不仅较国外林业发达国家晚,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能有效地整合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这种对天然林生物干扰的新认识有助于未来我国天然林病虫害生态控制治理决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