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应用纳米技术开发出一种尿检试纸,可快速检测出血液中的凝块。 血液凝固是与血液中的凝血酶有关,应用氧化铁纳米粒子,涂有专门与凝血酶肽(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多肽,注入老鼠体内后,会经过整个鼠体。当该粒子遇到凝血酶,在特定的位置上裂解肽类,释放的片段最终顺着动物的尿液排泄。在处理收集的尿液样本时发现,含有特定多肽标记物抗体的碎片识别这些蛋白质片段,尿液中标记物的数量与凝固在小鼠肺中的血液凝块水平成正比。用质谱仪对片段质量分析来进行区分,或用抗体测试样本,更为简单且便宜。  相似文献   
82.
以人源纤维蛋白原为原材料制备D-二聚体,将其制成冻干品并分析其冻干性质。使用凝血酶、Factor XIIIa酶解纤维蛋白原,获得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生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超滤除去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小分子物质,可获得较高纯度的D-二聚体。通过筛选和优化冻干方案,将D-二聚体制备成冻干品。经检测可知,D-二聚体冻干品可在37℃稳定保存12 d;复溶后在25℃稳定保存8 d;复溶后在4℃稳定保存30 d;复溶时,常用复溶溶剂对其复溶后的活性检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在血栓弹力图监测血小板抑制率的情况下,调整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发血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例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例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调整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达到满意血小板抑制率,患者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可达到令人满意的血小板抑制率,并防止出血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84.
脑梗死是常见病、多发病。如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都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我们用血栓通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5.
大尺寸人造血管的临床应用已取得很大成功,但用于冠状动脉等旁路搭桥的小口径人造血管的急性血栓堵塞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可装于小口径人造血管前的旋流导引器,以期使进入人造血管内的血流产生旋动.对带有旋流导引器的人造血管内的血流流场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并与常规人造血管内的血流流场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分析揭示,这种旋流导引器的确能使人造血管内的血流产生旋动,从而改变人造血管内的血流流场和流速分布,使近壁面血液的流速和壁面剪切应力得到极大提高.本研究认为,血液在人造血管壁面的流速和壁面剪切应力的提高,可抑制小口径人造血管内急性血栓的形成,从而达到提高小口径人造血管的通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临床常见的累及血管的非炎症性、节段性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易发生在下肢血管,多发于45岁以下男性青壮年,女性罕见.患者多有吸烟史或寒冷潮湿环境居住史或外伤里,可有家族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87.
马骉  张颖 《生物技术》2004,14(Z1):1-2
主要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和纤溶酶等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综述了血栓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88.
毛源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0):1972-1974,1958
药物治疗对不能手术和在围手术期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起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药物如抗凝药物、利尿剂、洋地黄类、氧疗等不能改变疾病的预后,治疗效果也有限。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包括前列腺环素类似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磷酸二酯酶5的抑制剂等。它们在非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预后,由于相似的病理机制,所以它们对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也可能有效,但证据有限。本文将对这些药物在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应用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影响。方法:79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替罗非班 PCI,34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5例)。观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冠状动脉内血栓和使用替罗非班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于术前应用替罗非班使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IRA)内血栓存在比例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有增多趋势(P>0.05)。结论:早期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以明显减少STEMI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0.
目的:构建新型的具有可控性且能诱发动物血栓的栓塞剂——磁靶向凝血蛋白,从而为动物血栓模型的建立提供新工具。方法:使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流体(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通过透析对其纯化后用超导量子干涉磁强针(SQUID)测定其磁性能;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表达截短组织因子(truncated tissue factor,tTF)(又称为凝血蛋白)并纯化与鉴定;采用戊二醛交联法构建磁靶向凝血蛋白(MNPs-tTF),体外分析其磁控靶向性及凝血效力。结果:成功构建了磁靶向凝血蛋白MNPs-tTF,体外实验证实其保留有磁流体MNPs的磁控靶向性,以及凝血蛋白tTF的凝血效力。结论:成功构建了磁靶向凝血蛋白MNPs-tTF,为血栓模型动物的建立提供一种新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