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臧荣春  马志超 《昆虫学报》1991,34(4):433-437
本实验对家蚕Bombyx mori五龄健康的雌雄幼虫、氟中毒的雌幼虫、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的雄幼虫血淋巴内的烟酸、烟酰胺、吡哆辛(VB6)、硫胺素(VB1)及核黄素(VB2)含量,采用离子对反相色谱法进行了定量测定.在五龄幼虫发育阶段,血淋巴内每种维生素含量均是雌蚕高于雄蚕,健康者高于病态者,且病蚕含维生素的量持续下降;烟酸和烟酰胺浓度一直减少,可能是部分烟酸、烟酰胺在酶作用下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部分烟酸、烟酰胺形成NADP酶的缘故;VB6、VB1和VB2浓度增加,是幼虫大量摄食、贮存能量和营养,供日后生命循环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陈佩丽  周金良 《细胞生物学杂志》1999,21(3):151-151,F003
淋巴细胞经刺激后分泌一种多肽类物质,这种细胞因子被称为淋巴抑瘤素。在体外培养中发现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对淋巴抑瘤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表现为三种类型:强反应株,此类细胞对其抑瘤效应反应强烈,抑制率达90%以上;弱反应株,此类细胞的抑制率在70%左右;另一类为负反应株,此类细胞对淋巴抑瘤素不但不表现出抑瘤效应,反而出现助长肿瘤细胞生长的效应。由于体外测定中有上述现象,所以建议在体内应用这类细胞因子时,应像抗菌素测抗菌谱一样测定其抗瘤谱,以利于对症用药。  相似文献   
53.
抗原物质引起滤泡的形成:一次投入与多次投入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不同方式投入抗原物质,即一次投入与分次投入,并观察了新产生滤泡数,维持的滤泡数,实验用小鼠24 只, 于足底注入铝和钥孔 血蓝素附合物(AKLH), 分一次注入与三次注入组; 三次注入组又分间隔5 日及间隔二周注入。注入后第3 周与第12 周分别取出腘淋巴结,应用免疫组化法,第三周末观察可见一次投入产生的滤泡多, 而第十二周发现分次投入维持的滤泡数多。可见反应性滤泡的形成, 不仅与刺激物的性状和投入量有关, 而且与投入的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下行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治疗老年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子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接受开放性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B组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随访期间的生活质量。结果:B组患者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明显比A组多(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引流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患者明显缩短(P0.05),术中大出血以及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I-QOL以及FACT-G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老年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5.
L-天冬酰胺酶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淋巴瘤,但高昂的价格限制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重组表达解决了成本的难题。L-天冬酰胺酶所具有的低谷氨酰胺酶活性是其副作用的根源,同时细菌来源的L-天冬酰胺酶能导致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寻找副作用更低的优质L-天冬酰胺酶及其修饰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对L-天冬酰胺酶的重组表达,及具有更优性质的L-天冬酰胺酶开发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阐明其在临床治疗及食品工业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6.
探索九香虫血淋巴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通路。利用Bradford法检测九香虫血淋巴浓度并将其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胃癌SGC-7901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经九香虫血淋巴干预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Bax等的表达。结果显示,九香虫血淋巴作用的SGC-7901、MCF-7细胞中Caspase-3、Caspase-9、Bax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细胞明显上调;两种细胞的Bcl-2蛋白,较对照组细胞表达明显下调;两种细胞的Caspase-8蛋白,较对照组细胞表达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经九香虫血淋巴诱导的SGC-7901、MCF-7细胞可能通过触发其线粒体凋亡途径使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凋亡。  相似文献   
57.
《生理通讯》2005,24(6):170-171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相似文献   
58.
MTT法检测大豆提取物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不同淋巴转移能力的腹水型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H和HepA-L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将HepA-H和HepA-L接种NIH小鼠,制备荷瘤动物模型,Gen腹腔给药后第14天取淋巴结观察,并计算转移率。TUNEL法检测淋巴结凋亡细胞,并计算凋亡指数。实验发现:(1)Gen对两株细胞均具有良好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对HepA-H的抑制优于HepA-L;(2)Gen在体外诱导两株细胞发生凋亡,且HepA-H的凋亡率高于HepA-L,并呈量效关系;(3)Gen抑制荷瘤动物肿瘤生长和肿瘤淋巴转移,且对HepA-H的抑制强于HepA-L,实验组H的凋亡指数(3.87%)也显著高于实验组L(1.69%)。故研究认为Gen显著抑制HepA-H和HepA-L肝癌细胞淋巴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对高淋巴转移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低淋巴转移细胞,提示Gen抗肿瘤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9.
肿瘤转移是肿瘤致死的重要原因,临床发现,肿瘤最初的生长主要通过诱导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来提供所需的营养,但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并不是通过新生血管,而是通过肿瘤诱导的新生淋巴管进行转移.淋巴管新生(1ymphangiogenesis)是在原来淋巴管的基础上长出新的毛细淋巴管的过程,毛细淋巴管仅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几乎不被周细胞或平滑肌细胞包被,它是肿瘤细胞转移和扩散的重要途径.因此,肿瘤细胞通过新生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可被视为肿瘤转移的预后指标,抑制肿瘤的淋巴管新生被认为是肿瘤诊断和决定医治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缺乏淋巴特异性标记和对淋巴管新生知识的匮乏,淋巴管新生并没有像血管新生那样得到关注.近年来,淋巴管新生信号途径的阐明,淋巴内皮细胞(1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LEC)分子标记物如Prox-l、LYVE-1和podoplanin等的发现和淋巴内皮细胞的成功分离和培养,使得淋巴管新生方面的研究更深入.  相似文献   
60.
高温对家蚕三品系血淋巴中糖水平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Bombyx mori的两个二化性品系热耐受型NB4D2和热敏感型CSR2均适合于温带气候,而多化性的PM(Pure Mysore) 品系适合于热带气候,将这3种品系5龄幼虫分别置于32℃和36℃的高温下,观察高温对其5龄幼虫至蛹期血淋巴中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PM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均小于NB4D2和CSR2。在蜕皮期间血淋巴海藻糖水平较高,而葡萄糖水平及海藻糖酶活性较低。32℃和36℃的高温下,幼虫蜕皮期间血淋巴中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仅在其各自的水平上表现为小幅度的增加。蜕皮后幼虫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显著下降,而葡萄糖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上升。在较高温度下,蜕皮后幼虫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下降幅度更大,而葡萄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上升水平也更加显著。25±1℃下取食幼虫血淋巴中葡萄糖含量显著下降,海藻糖含量显著上升;3℃和36℃下PM 和NB4D2取食幼虫血淋巴葡萄糖和海藻糖含量以及海藻糖酶活性增加,而CSR2均减少或降低。吐丝幼虫血淋巴中葡萄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海藻糖小幅度下降。而在较高温度下,耐热型PM 和NB4D2吐丝家蚕血淋巴糖含量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明显增加,而热敏感型CSR2的则明显下降。这3种品系蛹发育期的血淋巴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均下降。在两较高温度下,PM蛹期血淋巴糖和海藻糖酶活性增加,而NB4D2 36℃时增加幅度小于32℃时。对于CSR2,32℃时观察到其血淋巴葡萄糖含量增加,但当环境温度增加到36℃时其血淋巴葡萄糖含量降至正常水平下。然而,当CSR2的蛹置于32℃和36℃时血淋巴海藻糖含量及其酶活性下降,且36℃时下降幅度更大。因此,桑蚕对高温的适应取决于家蚕的品系及发育阶段,并可通过其血淋巴糖及海藻糖酶活性水平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